第557期 | 舒适圈中真的无法继续成长吗?

2022-10-14 21:35:18与子同航06:12 109
声音简介
跳脱舒适圈,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经达成了思想共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舒适圈是不是只是更换工作的借口。如果你处在下降的环境圈层中,则应该更换新环境。如果你处在上升的环境圈中,并且已经熟悉,从思维上进行突破,将旧事物按照新思路重新做一遍,这就是成长。

舒适圈的定义?

就是长期处于某一种环境下,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我们都可以称为舒适圈

如何能跳出舒适圈

首先反思现在的状况,制定未来的计划,然后开始执行,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可以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太难。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自制力了。

该如何走出舒适圈?

舒适圈让人太舒适了,温水煮青蛙,迟早会失去奋斗的意志,面临终结,今天教你走出舒适圈,

什么是舒适圈、舒适区,如何跳出舒适圈,实现自我提升?

娱乐、放松自己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称为舒适圈,偶尔可以,如果长期沉迷就是浪费时间,要保持自律,减少跟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一起玩。

如何走出舒适区、舒适圈?

那就是需要平时多出去走走,不要总是待在房间里面,而且要多去挑战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话就能够逐渐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突破舒适圈

人到了一定年龄,大概都有所谓的舒适圈吧,我们时常在讲,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必须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所谓的舒适圈,就是表示在这个圈里,你目前的能力基本就可以满足要求,不需要学习什么新知识或新技能。而打破舒适圈,就是逼迫自己学习新的知识,练就新本领,总体来说就是提升自己,成为全新的自己。 其实,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比较大的勇气和毅力。或者切换的过程有些慢,或者最终挑战自己失败,没有再战的勇气。

如何正确看待“跳出舒适圈”

最近的一个话题“选择待在舒适圈是不上进吗?”成功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我自然也是其中一员。最近两年,涌现出了大量的文章鼓动人们“跳出舒适圈”,导致了人们形成了“待在舒适圈=不上进”的错误认知。 他们坚信,待在舒适圈,人就废了,即将面对的就是社会的淘汰,被时代无情抛弃,唯有跳出舒适圈,历经痛苦,才能成事。这话看似有些道理,实际上只是无聊的废话给很多人做出了错误的引导。 任何人都有自主做选择的权利,同样任何人也要有承担选择带来结果的勇气。那些劝人们“离开舒适圈”的人不知是何目的?这样的毒鸡汤最好不要轻易喝,只有人告诉你要跳出舒适圈却没有任何人告诉你为何要跳出来。跳出舒适圈一定是理性思考后的行动。体制内的人同样也有很优秀的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保持终身学习成长的态度,未来一定不会差。 如果当初进入体制内的初心只是为了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随时时代的进步,体制内的工作慢慢打破了人们原有的钱多事儿少的认知。如果抱有这样的心态相信在任何岗位上的成就都是有限制的。所谓,初心不对,一切白费。 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同事,刚刚进入一个行业的时候保持着一定的兴奋度,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儿十足。不过,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凭着一股热情对待一份工作显然是不够的。不出两个月干劲儿没有了,工作敷衍、拖沓然后各种抱怨嫌弃工作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要脱离舒适圈。 一个入行仅有短短两个月的新人就自认为看透了一个行业未来的前景和发展态势,这人不是天才就一定是疯子。 舒适圈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所以又称为心理舒适区。当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对于目前的工作完全游刃有余,遇到各种情况都能够顺利解决,那么这个人就是在舒适圈里了。要想达到这种水平,不仅需要刻意精进,还需要时间的复利。两个月、两年肯定不够。 正如演员黄小蕾所说:“哪有无缘无故的舒适,所谓舒适圈,分明是自己一砖一瓦拼死拼活筑起的港湾。如果你不顾死活,非要跳出去,那说明那个圈本来就不是舒适圈,顶多算个委曲求圈。”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曾提出行为改变三圈理论:舒适圈、学习圈、恐慌圈。 只有当你可以从容应对工作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时,才可以说自己是在舒适圈,舒适圈是最有安全感的; 当你在工作中面临困难的时候说明你需要学习了,处于学习圈并不会呢让自己觉得难受,事情仍在可控范围内; 当你跳入恐慌圈的时候,你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掌控范围会引发极大的不安和恐慌。 由此看来,跳出舒适圈,是反人性的行为。任何与人性对抗的努力,往往都是无效努力。比起跳出舒适圈,扩大舒适圈才是有效的成长路径。 图片 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不会轻易跳出舒适圈,因为那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当然如果说,在一个行业做了十几二十年经过理性慎重的思考做好了面对新机遇新困难的准备是完全可以向自己发起挑战的。不断超越自己也是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方式。 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边界对自己有客观公正的认识,不要轻易做出高风险的选择,规避风险是人的本性,任何违背人性的选择都是不可取的。 《认知觉醒》一书中,这样写到:“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圈的边缘。”只有不断拓展舒适圈的边缘,把擅长的领域不断扩大,将学习圈慢慢变成舒适圈,这样循序渐进的成长,是最有效且能持续的。 首先,我们可以在我们擅长的领域中打造一个舒适圈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在某个领域有了足够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后,你也形成了理性谨慎的思维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我们远离高风险的选择。 其次,我们也不能轻易满足现状不然很容易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我们需要不断扩展舒适圈的边缘让这个范围变得足够大,简单来说就是把学习圈变为舒适圈。 作家王欣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深有同感: “最蠢的事,便是弃自己的优势不顾,拼命要去跟人拼短板,突然转行去跟内行人比专业——然而,这就是所谓的‘跳出舒适区’。 不要相信那些轻易让你跳出舒适圈的人,成天鼓捣你用焦虑挣钱的人不是你真正的朋友。 在如今这个不确定性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 但千万不要随意听从别人的建议,盲目跳出舒适圈。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要有作为成年人理性的判断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走出舒适圈的名人例子?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在创业之初,俞敏洪并没有想着新东方能有今天,在新一期的《潘谈会》,他做了演讲,本文为他的演讲实录。 他回顾了自己大学时光,谈及了自己如何找到事业的方向。在创办新东方之前,对他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尝试着离开北大,不再混日子,走出了人生的“舒适区”。

舒适圈励志?

1、终于还是说再见了,缓冲了一整年,但离开一个舒适圈真的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但愿今后都能有勇气的走好每一步 2、可能是最近一个月以来睡得最快最踏实最舒服的一觉了,希望可以先好好睡好觉养足精神然后离开舒适圈。 3、想到得到些什么,总会失去些什么比如离开你的舒适圈。 4、每一个孩子都要体验独自去陌生城市生活和闯荡,离开舒适圈,离开爸爸妈妈,因为这样她才能慢慢长大。 5、大学生活是真的舒适,开学也大四了,就要离开天然“舒适圈”了。 6、走出去,离开舒适圈, 会遇见更好的缘分。 7、离开了舒适圈,去迎接富有挑战的生活,也许并不是太糟,加油吧,不去试试,你又怎么会知道结果不是你想要的呢。 8、离开舒适圈这最难的一步你已经做到了,以后的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9、每个人最终都是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圈的即使很难,那也是成长啦。 10、人的生活情态与意趣,是不论城市的。离开舒适圈,是新鲜和陌生。

跳出舒适圈,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 沈小四 去年9月份开始的北漂生涯,到现在一年有余。但是现在很欣慰又很焦虑,欣慰在从去年到现在对北京这个城市已经越来越熟悉,而且还建立了工作生活的小圈子;焦虑在感觉自己被困在这个圈子里,怎么也走不出去! 01 同事的那些话,让我想到了舒适圈 和原来公司里的同事儿聚会,吃饭时有人问2017年有什么计划? 他轻描淡写的说:“能有什么计划,继续工作呗,最好年底再涨涨工资!” 我问:“就这样吗,没有其他的计划吗?” “嗯……其实我挺享受这样的生活,每月领着固定的工资,过着小资的生活,很舒服很自在,不想其他了”,他如是回答。 听完这些话,我仿佛看到了明年的他。想必那时,他应该也会说出同样的话吧。 我不太喜欢臆测别人,但给人的感觉确是如此。说实话,挺怀念那个曾经在我面前规划宏伟蓝图的他,那时的我听完还很激动。 回来的地铁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为什么曾经在我面前意气风发的他不见了,到底是什么改变了?直到脑海里浮现出一个词——舒适圈。 02 什么是舒适圈? 所谓的舒适圈,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工作、生活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有我们熟悉的人和事,我们会感到很舒服自在、无忧无虑。这个圈子就是我们的舒适圈。 呆在舒适圈的我们,很难走出去。 我们面对着这个圈子里熟悉的人和事,享受着这份熟悉,对圈子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这就是体制化营造的舒适圈,因为不适应,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做出反抗,慢慢的我们就会适应这种生活,直到最后习惯这种舒适圈,一旦离开反而无所适从。 离开大学,进入社会,我们就是从一个舒适圈,跳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个过程多少有些不适应,可能开始的时候有些抵触,到最后依旧习以为常。 03 感觉自己陷入了舒适圈,莫名的焦虑感油然而生 就如自己,曾经和同学来到北京,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我面对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第一感觉是迷茫和恐惧。我们学校不是985、211,但是我们却来到了全中国985、211最密集的帝都,想必每一位刚刚驻足的毕业生都会有所担心。所以当时我的目标很简单:先找一份工作。 就这样担心着过完了实习期、试用期、转正。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对北京这个城市也从陌生到熟悉,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圈子。说实话,很享受现在的圈子。 直到遇见文章开头同事的一番话,我也在想,“是不是已经陷入自己的舒适圈”。只不过这时,再没有什么外力去提醒我去跳出舒适圈。而我只能不断反思,不断自省,否则最可能的结局就是在这个舒适圈一日复一日,直至“孤独终老”。 04 那如何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呢? (1)如果有的话,找到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人或事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跳出舒适圈,只是我们找不到跳出舒适圈的动力!舒适圈里的生活让人享受,令人陶醉,除非受到沉重的打击。就像我高中的一位同学,一直迷恋于游戏中的人物和场景,别人怎么劝都没用,直到高考失利后连专科都没考上,到了无学可上的地步,才被迫思变。第二年复读后,去了西南财经。 但是人的一生中,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通过找到一个你可以为之奋斗终生人或事。这个人,可以是你的父母,可以是你的爱人或女友;这个事,可以是你的本职工作,也可以是你的兴趣爱好。 把它们当成自己不安现状进取的精神动力,督促我们每一次的奋进。 (2) 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克服的困难 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条路上需要克服哪些困难!你想成为一个社交高手,那你应该首先克服自己的胆怯,主动和别人聊天,哪怕是say hi;你想成为一个运营高手,那你应该首先克服自己的惰性,主动走出去聆听大咖们的分享,哪怕只是几分钟。 明确自己的方向后,你需要明白成为这样的人需要克服哪些困难?你希望能和别人用英语流畅的沟通,但是却不敢?什么原因让你不敢去主动找别人用英语聊天!怕自己发音不准确?对自己的外表不自信?怕对方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尴尬场面?找到舒适圈之外恐惧的深层次原因,其他的就好办了。 (3)一步一步来,慢就是快 任何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改变的过程。常常跑步的人都知道,训练体能,都有一个阶段,你平常跑800米都喘,突然让你跑10000米肯定吃不消。反而因为一次的半途而废,让自己备受打击。 所以在明确方向和困难后,要落地可以相对合理的计划,比如:800m→1500m→3000m→5000m。一步一步来,慢就是快! (4) 每天做一些新事情 每天尝试一些舒适圈以外的新事情。你喜欢音乐,那就尝试每天去看一些乐理的知识,不多不少,有收获就行;你喜欢文字,那就尝试每天写一些日记,不需要很深刻,能把今天的事情说清楚就行;你喜欢读书,那就尝试每天半小时读一章节等等。 多尝试这些你看似不起眼的新事情,你会意外发现每天的生活充实许多,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就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舒适圈的过程。 一个月之后再回首,你会发现自己改变很多。就像,一次偶然的接触,意外发了一篇文章,然后就一直到现在。生活很多的不可思议,都是在不起眼的尝试里发生的,所以勇敢尝试一些新事情吧。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