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谈独立思考

2019-11-01 21:00:13365读书07:47 12.4万
声音简介

做一档有灵魂的读书节目。每天更新一期。 主播:潮羽&云公子,365天每天更新一期。微信公众号:「365读书」(dus365) 微博:365读书v。 文字版已在微信公众号【365读书】发布 。QQ:927742433 背景音乐:1. 全秀妍 - 안녕, 나의 은빛 돌고래;2. 浜口史郎 - 不器用な乙女ほど美しく;3. 방과후 - 추억 하나만 가져가요;4. 光田康典 - with the wind。

茅盾简介 茅盾个人简介

1、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裂拿、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2、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枯运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3、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4、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肆败搭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与盾这个寓言故事里自相茅盾的话是?

以彼之盾攻彼之矛

茅盾文学奖是怎么建立的

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

略谈茅盾文学奖:陈彦《主角》

《主角》是陈彦先生写的,也是第十届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在奖项出来以后还有很多人质疑这部作品,纷纷议论这部剧为什么这么普通还获得这么优秀得奖。 其实细看会发现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人很不简单,用大白话写的这么生动,都是地方方言,埋档很淳朴,地道。作者得经历过多少,见过多少才能写出这样纯白话的优秀作品。 大部分人刚开始看这么作品大概都不相信这是一部获奖作品,从一开打就直接引入主题,让人越来越想看,想把整部作品都看完,这样的作品还是少见的,越到最后越发现年轻一代的作家根本写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每一句话都是细细打磨,再到出口成篇很不容易,作者在谈到这部作品时候说到:这部作品是后来删了很多。可想而知,仅有这么多字就写的栩栩如生。再加上不删的作品绝对更加细致。最后是出版社觉得字太多可以考虑删减一点。 这部作品也正应了书中“古存孝老师说的那句,色艺俱歼空佳”完全可以把读者看了就被吸引到故事里,会觉得自己就是主角。 文章张弛有度,很符合那个年代的感觉,也同样符合现在人们的品味,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大概就是让读者越看越想看,看完还耐人寻味得很。而这部作品完完全全是这样的。 细看你会发现好的作品往往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什么叫不按套路出牌,就是一般看别的作品就会先从一开始不好转换的好,中间留下悬疑,开头为吸引人写的命运悲惨之类的话,而这不作品开头就是先来一句,主角成名之后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这样写让人更加有了想看的欲望,而在回忆起主角小时候也是很“顺其自然,水氏液瞎到渠成”,的引导线索慢慢的走着,一直到成名,这样写不仅会让读者想读下去的欲望,还会让读者一字不漏的看完这部“主角从小到中年的一个历程”。 作者陈彦老师还写了很有名的作品《西京故事》已经上映了,还谈到《主角》也可以试着成影视剧,供大家细品。相比大家也很希望这么精彩的作品拍出影视剧吧。

茅盾成语典故?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关于茅盾的成语

【从中斡旋】:斡旋:扭转,调整,引申为调解矛盾和争端。在矛盾的双方之间周旋,从中调解争端。 【大处着眼】: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大相迳庭】:指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 【翻脸不认人】:比喻不从长远考虑,稍有矛盾,立刻翻脸。 【反目成仇】: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函矢相攻】:指自相矛盾。

茅盾是什么人

俺们浙江人。。。。

茅盾的 作品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著名的应该是长篇

茅盾自传的内容简介

人到了老年,自知来日无多,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于是便有把有生以来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者写出来的意念。. 但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我今年实足年龄八十四,如果十岁而知人事,则七十四年的所作所为,实多内疚。幼年禀承慈训,谨言慎行。青年时甫出学校,即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四年后主编并改革《小说月报》,可谓一帆风顺。我是有多方面的嗜好的。在学术上也曾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也曾学作诗填词。中年稍经忧患,虽有抱负,早成泡影。不得已而舞文弄墨,当年又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之情势,其不足观,自不待言。然而尚欲写回忆录,一因幼年禀承慈训而养成之谨言慎行,至今未敢怠忽。二则我之一生,虽不足法,尚可为戒。此在读者自己领会,不待繁言。...

茅盾的经历

一、志在鸿鹄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二、字迹潦草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三、怒斥编者 茅盾向来是温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气的时候。1978年,新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修改完毕,其中收录了茅盾的散文《风景谈》,编写组将修订后的教材排样寄给茅盾参看,茅盾发现自己仅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处。 对此,茅盾异常愤怒,当即回了一封信给编写组:“你们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达百数十处,我不懂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们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写,有一套规范,不合你们的规范,就得改。那么,又何必选作家的文章来做教材呢?每个作家有自己的风格。你们这种办法(随便删改,却又不明言),实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风格。” 茅盾在信中举例说,如把骆驼脖子上挂的本来一样的铃铛补加“大小”,茅盾讥讽地问:“事实上,骆驼挂的铃铛只有一种,你们为什么要改为‘大小铃铛’呢?”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后,编写组不得不做了退步让《风景谈》大部分保持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