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带你了解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苏格拉底之死

2019-11-02 19:00:07喜马讲书21:22 8.8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99 喜点
声音简介

有什么关于哲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小故事的书

《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是本不错的参考资料。不过比较著名的还是《理想国》,苏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是通过柏拉图的记述保留到今天的。此外,还有色诺芬尼的《回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什么样的

朴素的唯物主义

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 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 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 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 那就是爱情 "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 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 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 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 " 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 柏拉图回答老师: "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 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 那就是婚姻 "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 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 " 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 柏拉图回答老师: "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 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 那就是外遇 "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 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 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 " 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 " 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 苏格拉底问: " 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 柏拉图回答老师: " 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 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 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 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

一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和哲学

这个还是自己到网站上搜一下 很多

请问听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一个故事吗?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众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旦睁大,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早团,模竖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学习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   柏拉图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决不是每天坚持用手三百下的结果,而是在于他在无人监督与无人苛责之下,没有随波放弃,而是承诺有信,坚持到底。 坚持是最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坚持又是最困难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对话的感想

我觉得他的意思就是“爱情是容易得到的,拿到你自己觉得不错的就行,不然会在徘徊中失去。相信自己选的,这就是爱情。”

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申辩   ——摘自《理想国》   柏拉图   雅典的公民们!我①得到那个坏名声,只是由于我有某种智慧。你们要问,是哪一种呢?我说就是人所能得到的那一种。也可能我确实有那样一种智慧;至于我刚才提到的那几位所具有的,我想也许可以称为超人的智慧。我想不出别的话来描述它,因为我自己根本不想要它。谁要是说我想要,那是造谣,是对我的诽谤。公民们,即便你们觉得我下面的话很夸张,也请你们安静地听一听,因为那话并不是我说的。我要告诉你们,那是一位值得你们尊敬的人物说的。我要为你们引一位值得信任的证人来作证。这就是那位德尔斐的神②。他会告诉你们我那点智慧是属于哪一类的。你们一定知道凯勒丰;他是我自幼的故交,也是你们的朋友,因为他曾经同你们一道被流放③,也是同你们一道回来的。这位凯勒丰的性格,你们都知道,是做什么事都很急躁的。有一回他跑到德尔斐,冒冒失失地向神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不要打断我的话--求神谕告诉他有没有人比我更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凯勒丰本人已经去世了,可是他的兄弟在这里,可以证明我说的是实话。   为什么我要提这件事呢?因为我要向你们说明自己得到坏名声的原因。我听到这个神谕的时候,心里暗暗地想,神的这句话能是什么意思呢?他这个谜应该怎么解呢?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大的小的都没有。那么,他说在人间我最智慧,是什么意思呢?他是神,不可能说谎,那是同他的本性不合的。我经过长期考虑,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个人比我智慧,那就可以到神那里去提出异议了。。我可以说:你说过我最智慧,可是这里就有一个比我更智慧呀。于是,我就去访问一位以智慧著名的人物,对他进行观察。他的名字我不用说了;这是一位政界人士,我选他来试试。结果,我一开始同他谈话,就不能不想到他实在不智慧,尽管很多人以为他智慧,他也自以为智慧。因此我就试图向他说明,他自以为智慧,其实并不真智慧。结果他恨我了,当时在场的一些人听到我的话也恨我了。于是我就离开了他,心里暗想:好吧,尽管我并不以为我们人中间有谁知道什么真正美、真正好的东西,可我还是比他好一点,因为他一无所知,却自以为知道,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在这一点上,我似乎比他稍有高明之处。后来我又访问了另外一位更加自以为智慧的人,结果也是一模一样。于是我有树立了一个敌人,他身边的许多人也都成了我的敌人。   我一个接着一个地考察人,并不是没意识到自己激起的敌意。我也曾为此悔恨、畏惧,但我不能不这样做,因为我应当首先考虑神的话。我心里想:我必须把所有显得智慧的人都访问到,把神谕的意义找出来。我对你们不能不说实话,公民们,我向你们发誓,凭着犬神发誓,我看来看去,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恰恰是最愚蠢的,而那些不大受重视的人实际上倒比较智慧,比较好些。我要告诉你们,我到处奔波,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最后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我看了政界人士以后,有去看那些诗人:悲剧诗人,歌颂酒神的诗人,已经各种各样的诗人。我对自己说:在他们那里你就会马上露原形了,就会发现自己比他们无知了。于是我就拿出几段他们最得意的作品,请教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心想他们总能教我点东西。你们相信吗?我几乎不好意思说出真相,可是必须说,在座的诸位几乎没有一位不比他们强,哪一位都能对他们的诗谈出些道理,就是他们本人说不出所以然。我这才明白了,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灵感。传神谕的先知们说出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却不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很明显,诗人的情况也是这样。同时我还观察到,他们凭着诗才,就自以为在别的方面也最智慧,其实一窍不通。于是我就辞别了他们,捉摸着自己比他们高明点,正如比那些政治家高明一样。   最后我去访问工匠。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确实一无所知,相信会发现他们知道很多好东西。这一点,我可没有看错。因为他们确实知道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在这一方面他们比我智慧。可是,公民们,我发现那些能工巧匠也有同诗人们一样的毛病,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很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所以,我就代表神谕问自己:你情愿象原来那样,既没有他们的智慧,也没有他们的无知呢,还是愿意既有他们的智慧,也有他们的无知?我向自己和神谕回答道:还是象我原来那样好。   公民们,就是这一查访活动给我树立了那么多凶险毒辣的敌人,也是这一活动使我得到了"最智慧的人"的称号,因而受到人们的诽谤。因为旁观者总以为我既然指出别人缺乏智慧,那个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看来他说的并不真是苏格拉底,他只是用我的名字当作例子,意思大约是说:"人们哪!象苏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了。"所以,我就到处奔波,秉承神的意旨,检验每一个我认为智慧的人,不管他是公民还是侨民,如果他并不智慧,我就给神当助手,指出他并不智慧。这件工作使我非常忙碌,没有时间参加任何公务,连自己的私事也没工夫管,我一贫如洗,就是因为事神不懈的缘故。   ①这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   ②阿波罗,太阳神兼智慧神,他的庙在德尔斐。   ③公元前404年雅典向斯巴达投降后,成立寡头政府,镇压民主派,次年即垮台。 首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

摘要: 1、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2、德尔斐神谕的启示: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 3、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4、对于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会谦虚,对于我们觉得已经凯知销知道的事情,很可能会陷入刚愎自用。因此说,限于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5、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把自己放空,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的终身学习者,一位更灵活自如的跨界高手,也才能更好的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6、读书需要关注细节,即历史背景,了解清楚当时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经典著作里的微言大义。 7、反问法: (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 (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 (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反复运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 8、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 9、你必须学会怀疑。一种观念是否正确,跟他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跟相信他的人有多么伟大,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独立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我们不断地拷问,似乎触到了更为坚实的认知的基石,我们也要时刻准备着,当有了新的反例,我们就必须放弃就有的理念,一切从头再来。 10、(反问,追求真理)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我们心中都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想要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性,但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种倾向,就是逃避、害怕和憎恨自己可能犯错误。 11、“智者”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意义,但他们会从中选择强者相信的观点,或权贵相信的观点,或更多民众相信的观点,然后装作拥护这种观点,其实内心充满恶鄙夷;而苏格拉底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时,他会想或许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或许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保持一种半信半疑、又信又疑的态度。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中道”(亚里士多德),“中庸”(孔子)。 12、苏格拉底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去爱真理和美德,帮助他们过上正当的生活。在他看来,美德需要知识,知识是至善。正确的思维才能导致正当的行为。 13、没有人会有意作恶,有意地追求邪恶的东西,但如果不能明辨是非,人们就会误入歧途,自己却浑然不觉。 14、人生哲学不是天天坐在扶手椅上苦思冥想,而是要像健身一样每天锻炼。 15、苏格拉底的人生公式: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只有踏实地找到人生的意义,才能有幸福感,才能更积极的工作,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16、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奥勒留(哲学家) 17、ABC情感模型:         A、我们经历的事情          B、我们对事情的理解        C、我们根据对事物的理解产生的情绪反应                         事实                                          观念                                          情绪 自我思考: 首先是苏老师的金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读到这一句时,就好像突然被人用棒子敲了一下脑袋,何为省察?自省、觉察,这是我的理解,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反省、觉察盯游和感悟的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但从字面理解是这个意思,苏老师说这句话也是这层含义吗?看完德尔斐神谕的故事,我了解到,苏老师面对神谕,敢于怀疑并且亲自去验证神谕的正确性,继而得出结论,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未经论证前,不要完全轻信或者偏信任何一种言论、观念,即使它看起来再正确,那也是别人的结论或者评判,你需要自己动脑去思考这个结论是否符合逻辑?用什么知识、案例、事件、物体……可以证明它符合或者不符合某种规律、逻辑,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如果人们都不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那就会被别人的意识所主宰和控制,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人云亦云。想想看,在这个信息裂变式更新的年代,我们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言论,如果不做思考,就这么被动地把别人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袋,我们猛贺和玩具工厂生产线上的玩偶有什么区别?别人给我什么样的外貌,我就是什么种族的人,给我穿什么衣服我就是什么风格的人,给我植入存储器,我就说人们让我说的话和可以做的动作,我的人生不就成为了被别人设计的人生吗?想到这里,我才意识到,“独立思考”、“省察”对人的一生来说有多么重要。 第二点,反问,就是要对自己的固有认知死磕到底。看到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的对话,不断地向他提问,让对方在回答时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最终游叙弗伦未找到真正的答案,但却会因为苏格拉底的反问法审视自己之前观点的正确性。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有局限性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的认知常常受历史、环境、观念、知识体系、信息不对等、情绪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继而影响我们的行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林则徐在那个时代,因为认知的严重偏差,认为英国人的腿有先天缺陷,只要摔倒就无法站立,从而制定出错误的战斗计划,并最终导致失败。我们现在看来这种认知是荒谬的,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清军对外国人的认知仅限于此,并不是林则徐一个人的错,是当时的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导致的集体自恋行为,而可悲的是没有人敢于挑战权威,不会去怀疑英国人的腿如果没有缺陷怎么办?即使有缺陷,如果他们没摔倒怎么办?如果他们的身体素质更好、武器装备更好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所以,不断提问,寻找答案去印证和完善观点,继而找到更完备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与我们的固有认知死磕的过程,必定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第三点,苏老师说,人生哲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要像健身一样天天锻炼的。我想不仅仅是人生哲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只有先行动,才能有收获,没有行动,只用脑子天马行空地想象,都是空想,没有意义。今天就用苏老师教的反问法,试着去解答我内心的疑问。期待有收获。

哪里能找到西方哲学史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的英文影音版 电子版pdf

lib gen

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目录

引言 一 苏格拉底的审判 二 柏拉图的《申辩》 三 《申辩》中的几个主题 四 《申辩》从古典到中世纪 五 《申辩》在现代欧洲的复兴 六 现代《申辩》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七 《申辩》与现代哲学 八 西方当代《申辩》研究的版本情况 九 中国学界对《申辩》的翻译与研究 十 本书的翻译与义疏 十一 缩写对照表 苏格拉底的申辩(译注) 生的根据与死的理由:《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 一 真理与修辞(17a1-18a6) 二 案情真相(18a7-19a7) 三 哲学生活的根据:针对第一拨控告者的辩护(19a8-24b2) 1.智者之知(19a8-20e3) 2.无知之知(20c4-23c1) 3.诬蔑的形成(23c2-24b2)腔稿 四 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针对第二拨控告者的辩护(24b3-28a1) 1.诉状(24b3-c9) 2.败坏青年(24c9-26a7) 3.不敬之罪(州坦25a8-28a1) 五 为哲学而死的理由(28a2-31c3) 1.苏格拉底与阿基琉斯(28a2-29b9) 2.美好生活与册圆桐死亡(29b9-31c3) 3.哲学作为政治(31c4-34b5) 4.爱智者的荣耀(34b6-35e8) 六 惩罚与荣耀(35e1-38b9) 七 临别告白(38c1-42a5) 主要参考文献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