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8 科举制

2024-03-10 08:59:01石渠书香09:27 1.4万
声音简介

一、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隋唐时期)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被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2、萌芽:隋文帝废除前朝官制,注重考查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确立: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延续了1300年左右,直到清末的1904年才被朝廷下诏停止)

4、发展:唐太宗时,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5、意义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4)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二、衰亡(明清时期)

1、八股取士:命题来自“四书”“五经”;考生的解释必须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文体格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故称八股文。

2、局限:内容空疏,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科技与学术的发展。

3、废除: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与科举制的成语和诗句

金榜题名、名落孙山、状元及第、白蜡明经、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十年窗下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晁冲之的《夜行》诗句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关于科举制的诗句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科举制的故事

独占鳖头 鳌,是神话中的海中的大龟(一说为淡水中的大鳖。传说上古时天塌地陷,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把天补好后,又砍下鳌的四条腿把天支撑起来,使天和地重新稳固(见《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汤问》)。《列子.汤问》中还记载了一个神话:渤海中有条大海沟,深得没底,全世界的水都汇聚到这里,打着漩涡往下泄。渤海中的蓬莱、方丈等五座仙山,也都随着下泄的波浪上下颠簸。上帝派15只大鳌举起头来把大山顶住,这五座仙山从此才安然耸立。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者们把上述神话巧妙地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永远巍然屹立,而且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试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该成语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蟾宫折桂 《晋书.郗诜传》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东堂接见郗诜,问他:“卿自以为何如?”郗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在这个故事中,郗诜以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才华。因为流传着月亮中有桂树、月亮是广寒宫的神话,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认为是月亮上的桂树。又因为神话中说月亮中有只金蟾,月亮也被称为蟾宫,因而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也称登蟾宫。于是,后来就形成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应试得中。

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十年寒扒粗窗 皇榜高中 金榜题名 状元及棚枯第 衣锦还乡春和镇 范进中举 名落孙山 屡试不爽

科举制原则

原则上择优录取。

科举制

是隋唐以后采取的一种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是在推荐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发展,使科举制确立为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确立以后,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也削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平、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科举制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也利于更广泛的吸收人才。由此,他的一出现,便成为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班明清时进入僵化和衰朽,到1905年由学校制所取代。

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1 开科取士 [ kāi kē qǔ shì ] 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2 风檐寸晷 [ fēng yán cùn guǐ ] 亦作“ 风檐寸晷 ”。谓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出 处 明·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然七义五策皆似太多,风檐寸晷,力不能办,求其完璧,事事精好,安可得也?”。  3 独占鳌头 [ dú zhàn áo tóu ] 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出 处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4 连中三元 [ lián zhòng sān yuán ]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出 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 5 得意门生 [ dé yì mén shēng ] 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他虽和咱们满洲汉军隔旗;却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

什么是科举制?

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干部。

科举制的故事

 独占鳖头  鳌,是神话中的海中的大龟(一说为淡水中的大鳖。传说上古时天塌地陷,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把天补好后,又砍下鳌的四条腿把天支撑起来,使天和地重新稳固(见《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汤问》)。《列子.汤问》中还记载了一个神话:渤海中有条大海沟,深得没底,全世界的水都汇聚到这里,打着漩涡往下泄。渤海中的蓬莱、方丈等五座仙山,也都随着下泄的波浪上下颠簸。上帝派15只大鳌举起头来把大山顶住,这五座仙山从此才安然耸立。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者们把上述神话巧妙地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永远巍然屹立,而且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试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该成语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蟾宫折桂 《晋书.郗诜传》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东堂接见郗诜,问他:“卿自以为何如?”郗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在这个故事中,郗诜以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才华。因为流传着月亮中有桂树、月亮是广寒宫的神话,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认为是月亮上的桂树。又因为神话中说月亮中有只金蟾,月亮也被称为蟾宫,因而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也称登蟾宫。于是,后来就形成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应试得中。

关于科举制的两个成语?

关于科举的成语很多如: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独占鳌头、名落孙山……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