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第二代禅观-鸠摩罗什&五门禅

2019-11-08 20:31:35闲者知无涯10:55 7.4万
声音简介

一个禅的故事。请大家一观。

另一个禅的故事 有一位老禅师,身边有一童子做伴,童子一点都不懂寺院的礼仪规矩。有一天,来了一位行脚僧,他见童子无学,就教他各种礼仪。 入夜后,童子看见老禅师从外面回来,就上前去礼貌地嘘寒问暖。老禅师心里诧异,就问童子:“是谁教你这些的?” 童子说:“是那位行脚高僧。” 老禅师于是将行脚僧叫来,说:“阁下到底是什么心行?这童子在我身边两三年了,可怜而不失赤子之心,是谁要你教坏他的?你快快整装,给我离开!” 结果,在黄昏的大雨中,行脚僧就被赶出寺院。 有人说:“我爱少女,因为少女的故事最短。”另有人说:“我更爱儿童,因为儿童还没有故事。”童年令人怀念,因为无忧无虑。为什么无忧无虑?因为“还没有故事”。 善道禅师说:“小孩出生时没有任何见解,那时他哪里懂得什么经、什裤激么教?但长大之后,他就学会了种种知解,知道这个该怎样,那个应如何,却不明了这全是无端的烦恼。所以学道的人会赞叹婴儿没有分别取舍之心。” 因为有了“故事”,就御孙变得“世故”起来。 所谓“恢复童心”“重拾赤子之心”,并不是要摒弃一切知识和经验,变得无知、幼稚,而是能像儿童一样“无分别取舍之心”,没有分别取舍,没有无谓的牵挂,胡拆袜自然就无忧无虑。

内观禅修怎么修行

先把观呼吸修好吧

达摩多罗禅经是佛陀讲的吗

大藏经,西土圣贤撰集·第1334部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内观和内观禅有什么区别?

内观禅修是一种源于佛教的修行法门,但适用于有信仰及无信仰的各类人。它旨在通过觉知自己的呼吸让人的心能够清净下来,达到禅定状态,然后去观照自己的内心。从而达到了解自己,了脱生死,离苦得乐的人生境界!它也是一种看起来简单的心地法门,但实修起来还是要有足够的毅力并且长期坚持修行才能成就!也有人会怀疑,象这种实修法门你不去修永远无法体会到它的奥妙之处!要想突破并提升自己,那就行动起来吧!

有南师的禅观正脉吗?

没有宗教信仰。

说禅听禅禅为何意

 啥是禅呢 离相对,啥是法呢 相应对,正禅法 离不灭法 对应不离禅

区别罗汉杯和禅定杯什么是罗汉杯为什么叫禅定杯

就是特殊的称呼的

禅修是什么想懂得什么是禅修如何禅修

 禅修的方法,理论上也是百千万种样,但是几千年的传承,伟大的禅修导师们通过实践已经将禅修方法体系化。这些方法在网上都可以搜集到,但是一定要跟随一个有足够修为的禅修老师去请教和学习。因为能够写在纸上的文字都没有“心法”,也不能帮你处理禅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就好像你永远不知道另外一个人喝水的感受一样,无论他怎么描述,你都只能猜想。——猜想是意识的产物,不是“意识观察者”的产物。   禅修者必须明白,他做的是“意识观察者”,而不是感受意识。所以如果一个修禅的人下坐后用“感觉,感受”这样的词语,大谈他在禅坐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那他的心还没有调整到“观察者”的角度,还在意识形态里转圈!   意识就好像屋子里的灰尘一样,只要有一点对“境界”的扰动,其反应作用就会无穷地出现。可是在意识对身体现象、气的运行和境界起反应时,很难分辨出这个反应到底确实是身体、气的运行的现象,还是从意识中衍生出来的事物。比如:禅修者可能潜在的期待身体出现八触的感受,或者轻安的现象,以此来证明这一坐的效果。   因为很难分辨出这些现象的来源,所以精进的禅修者最好不要产生这些分别的念头。因为修行不是为了要搞清楚现象的道理。修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超越意识的无常,觉悟生命的存在。

正念动中禅和内观禅修是一样的吗

有禅便一样,无禅两不同。禅不在两边,亦不落一边。月圆影自圆,云遮影亦失。口说无实处,冷暖自知之。

内观禅修 观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

观心,观每个念头,每个起心动念,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修是修正、修证,修正自身言行举止,按照佛教导,自己亲验亲证。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