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期 管仲】|华夏第一相管仲,尊王攘夷,富国强兵

2024-01-16 08:43:11张萌10:50 3160
声音简介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实系后人托名。

商人出身,佐公子纠


齐庄公五十六年(约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为了谋生,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鲍叔举贤


公年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双方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鲁庄公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



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牙的计谋,于是让押运工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斋戒三日,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

助齐称霸


公年前684年,桓公对管仲说:“我想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行。”桓公不听,果然修治军备。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齐桓公,桓公怒对管仲说:“我想伐宋。”管仲说:“不可以,我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桓公不听,果然起兵伐宋。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公年前683年,管仲建议出兵问罪不遵礼法的谭国。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公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曹沫迫使齐国归还之前鲁国所有失地,齐桓公事后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国不该失信让齐桓公归还了失地。公年前680年,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



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鄄(今山东鄄城)会盟。公年前679年,管仲又让齐桓公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从此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公年前645年,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谁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荐了隰朋,并要求齐桓公远离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管仲死后,继任的隰朋、鲍叔牙两位相国继续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管仲的后代被任命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荫。LEAD人物君想说,“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还应实行奖惩制度,促使各行各业良性发展。当今的管理者也应该以史为鉴,顺应民意,共勉。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管仲,名夷武,字仲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啊,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楼上的朋友己经说了,我就不必多一遍了,这句话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告诉我们,古天下为仓,也就是古人是以先满足自己的食欲,才能去做别的事情,而满足自己的衣欲之后,才能开始过上好日子. 这句话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满足自己的衣食的时候,才能够过上精神上满足的生活,在这个条件没有满足的时候,做什么都是空谈.

管仲的仲读什么

仲 这个字 单音字 读音:[zhòng] 部首:亻 五笔:WKHH

管仲事公子纠的仲事是什么意思?

题主断句断错了。 管仲 事 公子纠 管仲是人名,古代在家排行第二一般用仲来当作字或者名。 “事”在这里作动词,意思是侍奉。 管仲侍奉公子纠。 意思是管仲在公子纠门下任职。

管仲是谁啊

管仲 是齐国上卿 辅助齐恒公横扫天下

管仲的故事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

管仲有哪些成语典故?

管仲的著名典故有: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等。 1、《管鲍之交》 鲍叔牙喜欢管仲,所以和管仲一起做生意管仲拿钱少出钱多,后来从政虽然他们效忠的是不同的势力,但管仲失败了,鲍叔牙依旧向自己的头领推荐管仲,说管仲有能力甘愿当管仲的下属。之后人们就用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形容弱攻强受。 这则成语本义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后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含褒义。 2、《桓公拜相》 齐桓公想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说:陛下若仅仅想治理齐国,那么叔牙就够了。但陛下若想成就天下霸业,非管仲不可!桓公说:但他是寡人的仇人啊!鲍叔牙说:这正是管仲忠于自己主人的表现啊。 鲍叔牙献计,让齐桓公要求新败的鲁国杀公子纠,并交还仇人管仲,作为齐不再攻打鲁国的条件。鲁国马上答应了齐国的要求。 齐桓公派专车将管仲接到宫中,与他谈了三天三夜。管仲就官吏任免法规制订、征战外交、文化礼仪等很多方面都提供了极好的建议,桓公非常高兴。三天后,齐桓公在宗庙中当着列祖列宗的面,正式拜管仲为相。 《管鲍之交》寓意 管鲍之间的深情厚谊不是凭空练就的,而是建立在两人长期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坦诚和相互谅解的基础之上的。正是由于鲍叔牙的无私大度以及彼此的信任、相知、理解、感恩以及默默的付出,才浇灌出了一朵最馨香而持久的友谊之花,并造就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千古美谈。 美好的友情令人向往,管鲍之交却告诉人们:朋友需要选择,更需要惺惺相惜。友谊之花需要细心呵护,用心浇灌。友谊是以诚相待、肝胆相照,更是相互包容、荣辱与共,是得意时的相互鼓励与欢欣,更是失意时的不离不弃。“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这句话,既包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之情,亦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有哪些?

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有: 1、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2、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3、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4、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5、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6、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7、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8、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9、暴躁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10、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管仲被谁重用 并成就了什么大业?

齐公子小白,桓公。

管仲传说?

管仲,字夷吾,是春秋战国晚期人物。管仲是一个拥有大才能的人,但是却因为家境贫寒,除了他的好友鲍叔牙对他赏识有加,不断帮助他之外,没有其他人对他认可,其才能也没有办法得以发挥。 在齐襄王统治期间,齐襄王十分的残暴,齐襄王的两个儿子,公子小白以及公子纠为了保命,纷纷外逃。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谋士,而管仲是公子纠的谋士。在逃亡期间,公子纠与管仲在鲁国避难,受到鲁国的尊敬。但是,不久后齐襄王被公孙无知杀死后,公子小白早先一步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并追杀一直与他争夺王位的公子纠。 鲁国得知消息后,派出军队将公子纠以及公子纠的护卫召忽给杀了,将管仲囚禁起来。鲍叔牙知道了管仲还没有被杀,只是被囚禁起来之后,赶紧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齐桓公要想成就霸业,就必须要以管仲为宰相。齐桓公听信了鲍叔牙的谏言,告知鲁国将管仲送回齐国。 在管仲回齐国的前几天,齐桓公斋戒沐浴三天,并且亲自到城门前迎接,与管仲共坐一辆马车,请教治国之道。管仲到齐国后,管仲被封为齐桓公的宰相,为齐国献治国之策,为齐国百姓安定富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保障了齐国国泰民安。并且也为齐桓公的霸业出谋划策,让其他的诸侯国屈服于齐国,使得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名垂千古。

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有哪些?

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有: 1、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2、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3、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4、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5、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6、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7、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8、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9、暴躁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10、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