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第四卷538-法律

2020-04-05 20:00:21想去南美洲20:18 9509
购买 | 0.20 喜点/集
声音简介

声律启蒙除了上卷下卷,怎么还有仄韵声律启蒙~有什么不一样的么

车万育的《声律启蒙》上卷为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这十五个韵部;下卷为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四十盐、十五咸这十五个韵部。不列仄声韵,因为唐以来的格律诗,一般均采用平韵,极少有用仄韵的。 《仄韵声律启蒙》为林缉熙所著,开篇即言“仿邵陵车万育先生平韵声律启蒙之体”。辑入全部的仄声韵部,分上声二十九韵部、去声三十韵部和入声十七韵部。 两书相合,始补全全部平仄声韵部。之所以补充仄韵之声律启蒙,主要还是由于填词的需要。因词经常需要用仄韵。仄韵声律启蒙一书后,有注者赖惠川之附言:“诗也、词也、诗钟也,其揆一也,皆陶养性情者也。老友荻洲林缉熙先生,耽於诗,而工於词。当其隐鹿满山时,日以吟咏为事,著荻洲吟草、诗词各若干卷,余既序之,而尚未尽其所蕴。笔砚之余,又著仄韵声律启蒙七十有六韵,对仗工整,运典自然,较诸古人所著平韵启蒙,实无逊色……”

声律启蒙一东的意思,声律启蒙上卷一东

1.声律启蒙一东是律诗上平声15韵之一。 2.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租雀四支、五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弊做早寒、十五删。 3. 《声律启蒙》是一本训练儿童应对和掌握节奏和节奏的启胡扰蒙读物。 4.按韵分类,包括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器等。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傅粉 :涂抹脂粉。 名缰、利锁 :名声太大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束缚,过分追求利益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限制,故称名缰、利锁。 挈 :提着。 榼 :古人盛酒或贮水的一种器具。 鸠哺子 :斑鸠、布谷之类的鸟古人统称为鸠。《诗经》记载,鸠喂小鸟时,第一轮从体形大的喂到体形小的,第二轮则一定从体形小的喂到体形大的,以保持食物的平均分配。 石帐 :晋代豪富石崇的锦帐。《晋书·石崇传》:石崇曾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建金谷园,极其奢华,曾作锦丝步帐,长五十里。后以“石帐”代表豪富的装饰。 郇 厨 :唐冯贽《云仙杂记》记载,唐朝韦陟[zhì]袭封为郇国公,饮食特别奢靡,时人号之为郇公厨,后人便以“郇厨”作为饮食精美、奢华的代称。 鸲 眼 :特指石头上的一种像鸲鹆([qú yù],八哥鸟的古名)眼睛的圆形斑点。 端石砚 :即端砚,一种珍贵的砚台,是用产于广东德庆县端溪的石料制成,上面有“鸲眼”的最为珍贵。 龙涎 :抹香鲸的分泌物,是一种珍贵的香料,因得之于海上,故称龙涎。 博山炉 :一种香炉,其表面雕刻成群山重叠的形状。 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漫,枉然、白白地。“守株待兔”的故事。战国时期宋国一位农夫,看到一只兔子飞跑中不小心撞到树根死了。他白捡了一只兔子,非常高兴,做起美梦,不干农活了,每天守在树前,希望捡到撞死的兔子。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宋代以策论考取进士,限一千字,称为"千字策〃,古代的书信称为"八行书"。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相对。凋谢的花儿上没有了飞舞嬉戏的蝴蝶,茂密的水草中有穿梭的鱼儿潜藏其间。落叶在秋风中上下翻飞,荷叶浮在水面上,卷起来又舒展开来。孔子出门遇雨,有的学生让他跟子夏借伞,但孔子不愿意,他说,子夏家里不富裕,我怕我去借伞,他因贫而惜物,这样就彰显别人的短处了;晋阮裕有一辆好车,任何人借他都会借给,但有一次,一个人的母亲去世安葬时想借他的车子,怕他不借就没有开口。阮裕知道后,就把车子烧了。 短褐 :古代平民穿的粗毛或粗麻织的衣服。 华裾 :裾,衣袖和衣襟。华裾,指华美的衣裳。 六朝 :有南六朝(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建都于今南京)和北六朝(魏、晋和北朝的后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均建都于北方)之分,今一般泛指三国至隋这段时期内南北两方的各个朝代。 天禄、石渠 :西汉长安皇宫之内的殿阁名,殿阁内收藏国家图书典籍。 千字策 :指策论,宋代庆历之后考试有策论,字数限为一千字。 八行书 :旧时笺每页八行,故称书信为八行。 有若 :字子有,孔子弟子。 相如 :战国时有蔺相如,西汉有司马相如。 爱见 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 :宣尼,孔子字仲尼,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追溢孔子为褒成宣尼公,简称宣尼。《孔子家语》载:孔子出门遇雨,有学生让他跟子夏借伞,孔子不愿意,说:“子夏家里不富裕,我怕我去借伞,他因贫而惜物,这样就彰显别人的短处了。” 见,表现、显示。长,长处、优点。服,叹服、心服。假,借。 恐彰已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阮裕,东晋哲学家,阮籍的族弟。《晋书·阮籍传》附《阮裕传》:阮裕有辆漂亮的车子,只要有人来借,他总是高兴地答应,从不吝啬。有个人母亲去逝想借车办丧事,因忌讳不吉利没敢开口。阮裕听说后长叹道:“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把车烧掉了。彰,使……明显。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求临高启明的全本

还在连载,没有全本。

求临高启明的全本,谢谢了

还在连载,没有全本。

临高启明

都没写完哪有全本

临高启明第四卷木了大佬可以再发一下不?

这个不可以啦嘻嘻哈哈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2)

将、欲 :有准备,想要。唐李白《行路难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可、堪 :刚好,可以。宋欧阳修《咏零陵》: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德被 :被,像被子一样覆盖。恩德遍及。魏晋陆云《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何以润之,德被苍生。 恩覃 :覃,延长,延及。恩泽广布。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命偶风云会,恩覃雨露霶(pāng,下得很大的样子)。 权衡 :权即秤锤,衡即秤杆。本意指称重量用的器具,引申义为评量,比较。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管仲篇》: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尺度 :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唐罗隐《重过三衢哭孙员外》:不唯济物工夫大,长忆容才尺度宽。 雪寺 :雪中的寺庙。唐司空曙《过钱员外》:野园随客醉,雪寺伴僧归。 云庵 :建造在高山顶上的房舍。宋苏轼《初自径山归述古召饮介亭以病先起》:惯眠处士云庵里,倦醉佳人锦瑟旁。 安邑枣 :古时安邑(今山西运城)出产的枣子。《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其人与千户侯等。意即安邑人家,家有千棵枣树的,其收入就可以相当于一个“千户侯” 洞庭柑 :洞庭山出产的橘柑。《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柚)……因其味美珍贵,曾是御前贡品。唐白居易《拣贡橘书情》:洞庭贡橘拣宜精……愿凭朱实表丹诚。 魏征能直谏 :魏征,唐初政治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并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王衍善清谈 :王衍,字夷甫,西晋末年重臣,著名清谈家,喜谈老庄学说,最终身败名裂,常被作为“清谈误国”的典型。 清谈,谓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亦称玄谈。清谈重心集中在 有无、本末 之辨。始于三国时期魏国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代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 紫梨摘去从山北 :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涂山之背,梨大如升,或云斗。紫色,千年一花,亦曰紫轻梨,是神仙聚会时所享用的果品。 唐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风满涂山玉蕊稀,赤龙闲卧鹤东飞。紫梨烂尽无人吃,何事韩君去不归。 丹荔传来自海南 :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爱吃荔枝,因海南盛产荔枝,就有传言说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海南快马送到长安的。但事实上,按古代的保鲜存储和运输能力,以海南和长安的距离,跑死马也难以确保让贵妃能吃上鲜荔枝。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实际上是川渝所产。 攘鸡非君子所为,但当月一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高官叫戴盈之。一次,他对孟子说:“百姓对我们现在的税收政策很不满意,我打算改正一下,先减少目前关卡和集市的征税,明年就完全取消。你看怎么样?” 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戴盈之的话,而是讲了一个“偷鸡贼”的寓言来劝说戴盈之。 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君子该有的行为。”偷鸡者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只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对此,孟子的评语是: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养狙是山公之智,止用朝三 :狙,猕猴。《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有个养猕猴的人,给猴子分橡子吃,先说每天早上三个,晚上四个,众猴都不高兴,不答应。养猴人于是改口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下所有的猴子都满意了。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2)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1)

《声律启蒙•下卷》十四盐(2)

绣幕、朱帘 :绣花的罗幕和朱红的帘幕,多以形容华宅或深闺。宋秦观 《望海潮·金陵怀古》:花发路香,莺啼人起,朱帘十里春风。宋黄庭坚《诉衷情·珠帘绣幕卷轻霜》:珠帘绣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探珠 :即“探骊得珠”。 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奇险而获利,见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客居江右,偶夺骊龙颔》 ,《庄子·列御寇》:河上翁有子,没渊得千金之珠,翁曰:“此珠在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遭其睡耳;使寝,子尚奚有哉!” 献玉 :即“卞和献玉”,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三献卞和尝泣玉》 。《韩非子》载,楚人和氏得璞(未琢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以为是石,砍去了和氏的一条腿;成王即位,又献给成王,成王仍以为是石,又砍去了他的另一条腿;文王即位,和氏抱璞而哭。文王使人剖开了这块玉石,发现果然是希世之宝,就用它雕成一块璧,为了纪念和氏,因名和氏璧。 玉屑饭、水晶盐 ,都是珍贵珍奇的食物玉屑饭。 《酉阳杂俎》载,食玉屑饭,“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 水晶盐,亦作“水精盐”,一种晶莹明澈如水晶的盐。明陆容《菽园杂记》云:“环庆之墟有盐池,产盐皆方块,如骰子,色莹然明彻,盖即所谓水晶盐也。 唐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精盐。 手剑、腰镰 :手剑,手中所持的长剑;腰镰,腰间别着的镰刀。前者常寓意武力、功名;后者常寓意农事、田园。 燕巢依邃阁 :燕子爱在高楼邃阁内巢居。唐杜荀鹤《春来燕》:我屋汝嫌低不住,雕梁画阁也知宽。大须稳择安巢处,莫道巢成却不安。 蛛网挂虚檐 :蜘蛛爱在凌空的房檐结网。宋胡仲参《寄竹院方丈孚师》:虚檐破处悬蛛网,落叶空中见鸟窠。 夺槊 至三唐敬德 :唐朝猛将尉迟敬德,武艺超绝,善于“解避槊”。解者,解除,夺取;避者,闪避,躲开。《旧唐书》载,两军对垒,尉迟敬德常常单骑冲入敌阵,夺多方长槊以刺之。往往是“出入重围,往返无碍”。 齐王李元吉也是玩槊高手。他听说二哥李世民身边也有个善于使槊的人,于是找到尉迟敬德,说要跟他比试比试。但在比试中,齐王元吉使出浑身解数,却总刺不着敬德。李世民有意炫耀武力,又命敬德使出更难的“解槊术”,夺元吉的槊。尽管元吉极力挥槊护槊,还是被敬德连夺三次,威风扫地。 要说这尉迟敬德也真是李元吉的命中克星。在之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也正是尉迟敬德射杀了元吉。 弈棋第一晋王恬 :东晋宰相王导的次子王恬,字敬豫,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琅琊王家几乎是“特产”书法家,王恬擅长隶书,但他最强的则是棋艺,堪称东晋第一高手,号称棋艺“中兴第一”。官至后将军。 南浦客归,湛湛春波千顷净 :在春水岸边送远客归去,宽阔的水面,春水澄澈清净。南浦:泛指南面的水边,诗人常以南浦为送别客人之地。 具体以“南浦”为地名者,则是如今的重庆万州区,从蜀汉建兴八年(230)始置,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改称万州。在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里,这里都叫“南浦”。宋戴复古《代人送别》:南浦春波碧,东风送客船。 西楼人悄,弯弯夜月一钩纤 :西楼人声寂静,只有一轮弯弯的纤月如玉钩挂在夜空。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2)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3) 《声律启蒙•下卷》十四盐(1)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