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留给子孙的人生智慧都藏在这里【曾国藩安排后事与二子家书】

2023-05-16 08:00:53赵玉平19:24 21万
声音简介

说到家书这个话题,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里确实有很多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选人用人、治国治家的经典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今天我们来讲一篇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书。


一封信中的遗嘱


这封信写于咸丰十一年的三月,也就是公元1861年,这一年可是一个不平静的年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俄罗斯废除了农奴制,咸丰皇帝去世了,慈禧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在这一年曾国藩也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上半年祁门大营被数次围攻,几乎不得脱身,而下半年湘军攻克安庆,一举扭转战局。


我们讲的这封信就是写于上半年曾国藩的祁门大营被围攻,内外交困之时。1861年3月,太平军连续对祁门大营发起进攻,并且多次挫败湘军的抵抗,前锋一度抵达离祁门只有20多里的地方,当时曾国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身边只有3000多兵马。此时50多岁的曾国藩陷入了悲观和绝望当中,在日记中他是这么写的,“是以忧灼特甚。夜,竟不成寐,口苦舌燥,心如火炙,殆不知生之可乐、死之可悲也。而且他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写到了“此间局势危急,恐难支持”。 也就是说50岁的曾国藩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在这样的形势、这样的心情之下,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写了一封信,可以说这封信有遗嘱的味道。


此生已展宏图大志,夫复何憾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封信是怎么写的。因为信的内容有点长,前边讲形势讲军事的那一部分我就不念了,咱们从讲心情的这部分开始。曾国藩是这样说的,“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起复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自从带着部队离开家乡以来,我就抱定了临危受命、大展宏图的志向和决心。 当初丁戊年在家养病的时候,我经常担心自己疾病发作,就这样突然死在窗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当初我的理想就没法实现了,天下人也就看不到我的宏图大志了。所以再度出山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努力行动,即使遭遇不测,心中也没有什么牵挂和留恋的。


接下来曾国藩谈了谈当时自己的状态,“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贫乏浅薄、水平一般,做官做到一品,年龄已经超过50岁,一方面有了一点名气,一方面又掌握兵权,以我个人的情况能走到这一步,一方面我感到很荣幸,另一方面我也感到很惭愧。现在就算是出了什么意外,我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遗憾之事有三


大家看到曾国藩说了,他心里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不过接下来话锋一转,他真讲了三件觉得比较遗憾的事。哪三件事呢,我们接下来看原文,他是这么说的,“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在作文写诗方面,我自己用力颇深,探索颇苦,可惜这些努力都没有能够得到施展,没有机会自成一家,开辟一条康庄大道。尤其是在做文章方面,我确实有一些独到的体会,如果能承蒙先辈的指点,把我这些心得体会都展示出来,一定能成就广陵散一样的绝唱。大家看到了50岁的曾国藩面对生死的考验,他在总结自己的人生,功名利禄都已经满意了,都可以放下了,唯独作文写诗,特别是作文这件事,他还是放不下的,觉得自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前面我们说了是三件事放不下,作文和写诗是两件事,第三件事是什么,他是这么说的,“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这个意思就是说在书法方面我用功最浅,但是近年也略微找到了入手之处,颇有心得。以上三件事一无所成,不免让人耿耿于怀,心有不甘。


谈完了读书人这些作文写诗的事情,曾国藩接着又谈了带兵打仗的事情,他是这么说的,“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带兵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长项,兵贵奇,而我这个人太平;兵贵诈,而我这个人太直,凭着我又平又直的禀赋性格,怎么能打败如此声势浩大的贼人。即使此前有一些胜利也是出于侥幸,那些胜利就已经超出我的意料之外了。


将来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


以上这些可以算作50岁的曾国藩对自己做的人生总结和人生交代。接下来曾国藩掏心掏肺的给孩子们讲了一些心里话,对他们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希望。他是这么说的:“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你们长大以后千万不可以从军,带兵打仗,这个事情建立功业比较难,却很容易造成罪孽,更容易留下败笔,容易给后代子孙留下评价的口实,在后代子孙那里落下骂名。说到这,我们能感觉到曾国藩对自己在后世留下骂名这件事已经有预感了。


接下来,他讲了自己当统帅带队伍的真实感受,“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大家看到他这个感受就是日日如坐针毡,幸亏还算不辜负平生所学的,就是没有忘掉爱民之心! “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这里所说的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指的就是从咸丰十年的冬天到咸丰十一年的春天,曾国藩在祁门大营数次陷入危机当中,有好几次他都做好了兵败身死的准备,所以他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大家注意用词,一个叫“不可”,一个叫“不必”。也就是说,从军这件事一定不要做,至于说当官,可当可不当,不一定非要当。这话说得很奥妙,信写到这里,曾国藩要上真东西了。


人生智慧的精华:八本、三致祥


接下来曾国藩讲了一套修身治家的基本方法,叫做“八本、三致祥”,具体内容是这样的,“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条很重要,是曾国藩人生智慧的精华,我们来逐条解释一下。


    第一“读书以训诂为本”,什么是训诂,训者,顺也,指的是用通俗的语言把典籍上的文字讲通顺、讲通畅。诂者,故也,指的是用现代的语言把过去典籍上的那些文字讲明白。“训诂”两个字合在一起,指的就是对典籍上的那些文字进行音、形、意等方面的研读和解释,这个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曾国藩认为读古书就要以这个为根本。


    第二,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啦。这个“声调讲的就是平仄、音韵。古人写诗、写文章,他不光要讲究押韵而且要讲究平仄相对。举个最简单例子,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看看这个平仄,“两个”是仄,“一行”是平;“黄鹂”是平,“白露”是仄;“鸣翠柳”这三个字是平仄仄,“上青天”这三个字是仄平平。


所以这两句诗的平仄是这样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光平仄音韵美,而且它的意象也很美,大家看一看,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我们大家发现,现在我们看有些人写的文章,就是干巴巴没有味道,问题出在哪,就出在我们现在人写东西,对音韵、对意境、对遣词造句,缺乏古人那种追求。有些人号称也会写诗,但你仔细看,只有押韵却没有平仄、没有意境、没有遣词造句,这样的作品只能算是打油诗、顺口溜。写文章有个秘诀,写完了以后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大声朗读一遍,念给自己听,看看是不是能够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曾国藩认为这个是作诗文的根本。


       第三,养亲以得欢心为本。这个意思是说在家里孝敬父母,就应该想办法让他们高兴,让他们开心,这是一个根本。这一点在《论语》当中,孔老夫子早就强调过,侍奉双亲有一个关键点叫做“色难”,意思就是说保持和颜悦色,有话好好说,不惹他们生气,不朝他们发脾气,比较难但是这个很重要。我们看到有些子女在大事上做的挺到位的,关心饮食、治疗疾病,尽心尽力,周周到到,但是在小事上就比较随意,口不择言、经常耍脾气、经常说狠话,甚至有些子女会对自己的父母大声呵斥、指指点点,就算是说一句好话,也没有一个好的态度,也缺乏一个和颜悦色的沟通,这个都是非常不对的,一定要注意日常沟通交流,想办法让爸妈每天都高兴起来,这才是侍奉双亲的根本。


    第四,养生要以少恼怒为本,这里边包含着中国人非常重要的一个养生理念,就重大疾病都是身心综合症,一旦情绪有问题了,身体健康也就会出问题。所谓怒伤肝、恐伤肾、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所以健康养生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管好自己的脾气。


    第五,立身要以不妄语为本,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原则一定要坚守,就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所谓言高行低,国之妖也;言而无信小人也。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我们做不到的,我们可以不说、不承诺,但是说到了,就一定要做到,这是一个根本原则。


    第六,治家以不晏起为本。这里所说的不晏起就是不晚起。对于早起这件事,曾国藩一直很重视,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大家都有体会,如果早晨起得早一点,这一天就会很充实,效率很高,能办好多事。如果起的晚了,这一天就忙忙碌碌的,很多事又耽误了,而且自己状态还不太好。另外从修身养性这个角度讲,早起也有很多好处,比如说很多年轻人想练练自己的自制力,还有些人想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感觉自己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去训练,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可以选择日出之前起床,然后静坐上10分钟20分钟,这种日出前后的晨起静坐,对练自制、练专注都非常有好处,赵老师是亲自试过的,效果挺好的,大家可以试试。


   第七、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这句话说得很通俗,但是切中要害。正所谓公生明、廉生威,一旦守不住清廉的底线,起了贪财之心,一方面就不会有公平,另一方面也会失去威信。进一步来说,不光尽不到应尽的责任,而且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古往今来的很多例子都证明了,抱着发财的心思去当官,最后会掉进万丈深渊。大家注意,中国古人把装尸体的容器称为什么?棺材!升官又想着发财,那就离死不远了。所以在这里曾国藩给子孙后代讲了一句特别朴实的话,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但是越平常的越重要,越平常的越关键。


   第八,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带兵打仗要注意搞好群众关系,不要骚扰百姓,搞好兵民关系,这是军队存在发展的基础,加强纪律了才能形成战斗力。


除了八本以外,曾国藩又提了“三致祥”,致是导致的致,祥是吉祥的祥。简单说就是带来吉祥如意、带来好运的三种模式,“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大家看到,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好运,能够吉祥如意、心想事成。当然了也有很多人整天就感叹自己怎么不走运,怎么没有个好运,怎么这么倒霉呢?曾国藩凭借他的人生经验作了一个总结,认为带来好运有三个方式:一个是孝,一个是勤,一个是恕。前两个字都比较好理解,所谓的孝就是孝敬双亲,所谓的勤就是勤劳肯干。那么这个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理解,恕肯定是宽恕,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这个恕是一个专门的儒家理念。儒家就讲究忠恕之道,这里的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讲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关系模式。所以曾国藩就告诉我们,在家庭关系上,守住一个孝子;在自我管理上,守住一个勤字;在人际关系上,守住一个恕字,那么局面就打开了,好运自然就会来。


  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八本三致祥”的说法,是曾国藩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独特的人生智慧,也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借鉴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曾国藩家族在200多年的时间当中,有名望的子孙出了240多人,八代之中没有一个败家子,这种局面的形成跟良好家风的代代传承是有很大关系的。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历代家书家训,咱们下次接着讲。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名言

1、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2、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3、心至苦,事至盛也。 4、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6、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7、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8、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9、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0、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1、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2、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3、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4、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5、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6、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7、禁大言以务实。 18、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19、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20、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21、智慧愈苦而愈明。 22、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23、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24、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25、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6、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27、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28、无好小利。 29、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0、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3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3、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3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35、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3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37、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38、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39、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40、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41、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2、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43、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44、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45、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曾国藩里的养育智慧

《曾国藩传》这套书买来一周了,女儿看的这套书就是说:“妈妈,曾国藩是政治家,你要去研究政治吗?” 我没有概念,只是看看这一本书500多页的厚度,着实给吓着了。 结束了三本对我来说算是大部头的小说,有因缘听了梁老师生情并茂的早读,才知道原来这套书不同于一般传记,故事强、画面感足,读它就像看电视剧一样,一不小心又入迷了…… 故事从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这个“败家子”讲起。年轻的曾玉屏生性好动,不喜欢整天守着老婆孩子成年累月的劳累,常常和一些酒肉朋友到乡里闲逛,每每都是把包袱里的铜钱败个精光才回家,到家慌称是做生意赔了钱。而他的爹爹曾竟希明知道儿子在外面花天酒地,还总是心理盘算:“儿子聪明,花掉的钱下次总能赚回来。”每当儿子谎称这次不走运,下次赚回来时,爹爹总是相信:难得他有这份志气,不如随他算了。在爹爹一次次的信任歌期待中,在妻子一次次的温柔以待和默默陪伴中。曾玉屏终于浪子回头,决心和酒肉朋友决裂,回家安心过日子。这就是信任我力量、默默陪伴和等待的力量,正如我们养育孩子,有些弯路只有他走过了,才知道能不能走的通。 曾玉屏痛改前非,带领家人勤奋劳作,积攒了些家业,于是从王乡绅那里买回田地, 却因“柿树不卖”  和  “是树不卖” 一字之差被骗走二百四四十两银子。这是他们家几年的积蓄,并被对方侮辱道:“我家诗书门第,两个秀才,你们土财主,大字不识一箩筐,跟我斗,差的远呢!” 曾家受了奇耻大辱,只能打掉牙和血咽下。曾玉屏气的大病一场,至此曾家意识到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从不过问儿子们读书的曾玉屏想法设法讲儿子曾麟书(曾国藩的爹)送进了私塾。曾麟书虽天资一般,却被寄予厚望,无奈却连半个秀才页没捞到。曾玉屏是很铁不成钢,常常被呵斥:“混进去,给老子攒劲读书去!” 直到曾国藩出生,爷爷曾玉屏梦见巨蟒,认定这孩子的巨蟒投胎,必成大器。全家人把厚望转移至曾国藩,曾麟书自知功名无望,反而放松下来在四十多岁考中的秀才。可见虽然背负着这种奇耻大辱,虽铆足了劲考取功名,但在这种重压之下,反而使他天资不得绽放。 曾国藩自出生起,在所有人家人眼里都是不凡之人,虽然他也天资愚钝,屡屡被先生骂,还被先生说你这等愚钝,若是有出息我与你背伞。 但是家人却认定他巨蟒投身,永不放弃,合全家之力辗转最好的私塾。虽经历坎坷最终成为嘉庆皇帝钦点的翰林进士。这大概是巨蟒投身的一个正向强化和相信的力量吧。 这就像一个伟大的梦,相信就能实现。

学会曾国藩这几条人生智慧,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用好心情迎接每一次新的开始。 曾国藩有言: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 其实未来无论好坏,都需坦然相迎,当下诸事繁杂,也应继续做下去,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事。而过去,虽然可以怀念,但不一定值得眷恋。 有时候,我们对人生所有的规划,抵不过命运一次不怀好意的安排。 你要像个“冷漠”的大人,别轻易让情绪被绑架,不因为几句甜言蜜语就开心到忘形。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用好心情迎接每一次新的开始,你一定能行!

在与小人相处时,可以运用曾国藩的哪些智慧?

曾国藩曾经说过,君子与小人的小人必胜,所以不要去和小人争强斗胜,退一步海阔天空。

《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读后感

就是要懂得怎么尊重别人以及被别人尊重

曾国藩的电视剧,关于曾国藩的电视剧或电影

1.关于曾国藩的电视剧有:《魂断太平》、《天地民心》、《太平天国》、《走向共和》等。 2.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3.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4.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5.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6.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电视剧,关于曾国藩的电视剧或电影

1.关于曾国藩的电视剧有:《魂断太平》、《天地民心》、《太平天国》、《走向共和》等。 2.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3.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4.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5.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6.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智慧,一看一个准,识人有哪三个方法?

1.认识人的时候,一定要判断一个人到底善恶忠奸;2.真假看嘴唇;3.主意看指爪,观察这个人的手部形体动作,判断是否可靠

曾国藩家训儿孙若如我 留钱有何用,儿孙不如我留钱有何用

儿孙们做人能做到如我这般,那已经不需要用钱来堆砌了。 做不到如我这般,即便有万贯家财到头来又能留有几何?

曾国藩一副经典对联,道尽人间大智慧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 "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要收住就成了"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就不苦了;虚名幻想,方寸之间能捺住方是人生大智慧!凡世间之事,撇开虚名、幻想、得失,捺住方寸,才能有一颗坚守的心。只要我们用坚守的心来对待万事,我们的人生终会走向成功。人生中,不撇捺无以致远。倘若没有它们,我们就不会越过重重困难,在迷途中觅得心灵的港湾、找到停靠的彼岸。把人生当做一艘船吧,用一颗坚守的心慢慢地积蓄力量,不管世事如何变化,终有一天,我们会以饱满的精力渡向成功的彼岸。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