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论语》第十篇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

2024-02-18 21:42:08高政锐05:24 1780
声音简介

大家好欢迎收听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分享论语篇的十九章到二十一章。


首先我们看一下第篇的第十九: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就是生病了。“是有区别的,“是一般的病,而是大病当然这个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说痛苦。“”“放在一起就是重病孔子生病的时候,国君来探视/探问他,孔子是什么表现呢?说东首”,他躺在床上脑袋朝东。“,朝服就是上朝的礼服,他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拖绅”,“束在腰间的大


中国古代我们可以通过对服装的判断来看一个人的这种社会地位当然现在我们什么人穿什么服装都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国古代它就不可以地位比较高的人,他穿长衫,长中间要一个衣带,这个子就是绅。我们现在有个词叫绅士绅士其实是地位比较高的人那么孔子躺在床上,衣没法在腰间,所以他就把上朝的礼服披到身上,在礼服上面拖着大,把这衣带放到了礼服的上边,这是孔子面对国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古代服饰饮食其实并不是关系到自己的一个行为,也体现了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比如说你家来比较尊贵的客人,你一定弄点好吃的,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论语当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周游列国的期间,子路和孔子就走散了,他见到一个老头说你见不见得我的老师这个老头把子路一顿批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18.7)而子路很客气没生气,这个老头后来就把子路请到他家里去下边说杀鸡黍做食,杀了个小鸡,做点大黄米饭,这是农家人招待客人最好的食物了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服饰也是一个方面说你穿得好穿得体并不是自己的这种行为,也关系到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孔子生病了,躺到床上,国君来看他了,那没有办法不能够整齐国君,那么他就把他的服和他的到他的身上表示对国君的这种尊重。


篇的第二十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发出命令要召见孔子,“是等待,说孔子不等待马车驾就立即先步行,这也是对国君的一种尊重。在中国古代我们说有一些词和我们今天是不一样的,我们讲过词的古今异义,比如说古代汉语当中的“我们今天翻译,而古代的”,我们今天就是跑说你快跑狂跑,用古汉语的一个词叫”。国君召唤的时候,孔子不等车辆驾好立即先步行,等到马车驾好之后,赶上孔子坐车我们可能觉得孔子先走和后走,和他到国君的地方,并不影响这种时间,只不过他这种行为就是体现出了他对国君的一种尊重而已。


篇的第二十一前面出现过,在这里只有6个字入太庙,每事进入太庙,什么事都问前面第三篇的第十五章是这样说的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礼也。两方面,我们说前边比第篇第二一章要丰富关于入太庙每事问的问题,其实就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谦虚好学。但是,我看到了一个民间学者,他家就住在现在的曲阜,周公庙的旁边,周公庙就他认为入太庙事问是记载了孔子小的时候什么也不懂的时候,进入太庙什么都问但是我们要看第三篇第十五章的时候它有一个语境,有人说了谁说孔子懂得礼他进太庙什么都问孔子听说之后说我什么都问,这就是一种


所以说语词的这种丰富性背景的丰富性是我们理解这句话的一个关键。这句话并不是记载孔子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入太庙什么都问的这样一个情景,而是孔子明知道这种仍然谦虚好学这是这一章所体现的孔子的一种行为。(1482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李海娟 

文字二校杜玉芹

工作协调朱明英

 


详细《论语》十二章的全文翻译

论语哪几章?

论语十二章的第十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时间

论语十二章的论语简介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论语十二章第7章的感悟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谁知道《论语》十二章 翻译? 谢谢

百娘知道、、

《论语》1~5章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学而篇》第四章

《论语 学而篇》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位子1曰:“学而时习2之,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5乎?”——《学而》占位曾子曰:“吾日6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占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7,四十而不惑8,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占位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占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9,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占位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占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占位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占位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占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占位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占位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成成语

《论语十二章》选取的内容中演变出成语的情况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亦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一日三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隐哪——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段话中没有演化出成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灶毕码段话也没有演化出成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羡雍也》》,这段话中同样没有演化出成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富贵如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逝者如斯夫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最后这段也没有演化出成语。

论语第十一章原文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乡下人啊;后来学习礼乐,君子啊。 如用的,那么我们从前辈。”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孔子说:"跟从我周游陈蔡之间受苦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了。 “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李路;文学。 子游、子夏。 译文:道德修养好的人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 善于辞令、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 长于政事的学生有冉有和季路(子路)。 文学才华突出的有子游和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啊!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不高兴。”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大孝子啊!人们从来不挑剔和怀疑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经常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的好学,但他不幸早死!颜回死了。”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颜路请求你的车来为他买椁。 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啊。 鲤死,有棺无椁。 我不步行来为他买椁。 因为我从大夫的后代,不可能步行的。 “ 11-9、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颜渊死的时候,孔子说:"啊!苍天灭我啊!苍天灭我啊!"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了,儿子哭得悲痛。 随从的人说:“你哭了!”他说:“有痛吗!不是他自己的是悲痛,谁是!”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了,学生想厚葬的,孔子说:“不可。 “守门人厚葬的。 孔子说:“颜回把我像父亲一样,我不能看还你的。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那你们呢。” 11-12、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季路问侍奉鬼神。 孔子说:“未能事人,怎么能侍奉鬼神?”他说:“请问死?”他说:“我不知道生,焉知死?” 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译文:闵子骞侍奉在孔子一侧,恭敬和悦的样子;子路表现出刚强的样子;冉有和子贡体现出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的样子。 孔子很高兴。 又说道:"像子路这个样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11-14、鲁人为长府。 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鲁国人翻修长府。 闵子骞说:"老样子,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说:"这个人不轻易发表意见,一开口说话就很中肯。"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的这手瑟,怎么是我的门徒呢?"因为这个,学生们便不尊敬子路。 孔子说:"子路的水平已经进入厅堂了,但还没有进入室内罢了。"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更贤能?"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子夏有些不足。 "子贡接着说:"那么说就是子张要好一些了?"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孙氏比周公还富有,而作为季孙氏的家臣的冉求还帮助季孙氏聚敛搜刮更进一步增加财富。 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 11-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口彦。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差不多,多次空。 赐没有禀受天命,而做买卖;行情多次中。”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么做好人。 孔子说:"不跟着前人的脚步走,就很难进入很高的境界。"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孔子说:"言论笃实的人可以称许他为善人,但还要进一步判断,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出来的呢?"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说一个道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就去做呢?"冉有也问:"听说一个道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听到了就要去做。 "公西华问老师:"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的回答是听到了就去做。 我很疑惑,敢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有做事退缩不前,所以我就鼓励他大胆地做;子路胆子太大,好勇争胜,所以我要约束他。" 扩展资料: 论语第十一章是整部《论语》中较长的一章,集中谈论的是师徒五人的愿望。 有述有评,人物个性鲜明,画中有画。 曾点的回答很有道家的意味,儒道两家文化,很值得细细品味。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 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 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人做人做事一直都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 所以说万事须讲“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是为“度”。 这个“度”就是分寸,万事万物皆有分寸,时间有分寸,它公平地给予了每个人相同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自然有分寸的,四季有规律地轮回。 人,做事更应该懂得分寸,把握分寸。 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高境界,事实上,把握好了人生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