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囫囵吞枣(豆豆姐姐)

2017-02-23 21:29:05昌辉叔叔讲故事05:02 3.7万
声音简介
欢迎点赞打赏哦!

囫囵吞枣囫囵的意思是什么

囫囵吞枣囫囵的意思是 整个儿,完整的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是成语,出自《答许顺之书》,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成语典故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如果是知道底的人,仔细咀嚼再吞咽;如果是不知底的人,一下子整个把枣吞了。 【示例】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鹘仑吞枣、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反义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贯通融会、含英咀华、细嚼慢咽、穷原竟委、寻根究底、咬文嚼字 扩展资料 1、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走马观花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马观花,草草了事。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2、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融会贯通 【解释】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举一个例子能知道三个;听说一能知道十;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理的成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才落到这一步。 【示例】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语法】用作褒义。多用在学习上。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囫囵吞枣的意思: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的故事情节

  囫囵吞枣的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囫囵吞枣”的读音是什么?

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1.释义: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2.造句: (1)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2)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4)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5)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囫囵吞枣怎么读

囫囵吞枣的读音是hú lún tūn zǎo。 囫囵吞枣的解释为:囫囵:整个的,完整的。把整个的枣子不加咀嚼就吞下肚去。成用来比喻学习或理解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食而不化。出处:宋·圆悟克勤·《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造句: 1、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2、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4、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6、善于读书的人当看不懂时,会自觉地反复重读,直到读懂为止。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 7、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8、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9、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0、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故事和意思

《湛渊静语》(元朝人白珽编著)有这么一个笑话:从前,有个自作聪明的人,有一次听人谈到生梨和枣子的药性,说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听了以后,想了一想,随即得意地说:“好,我懂得了:以后吃生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子的时候,只咽不嚼。那样,就有益无损,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生梨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吃枣子只咽不嚼,却很为难,你那样囫囵吞枣,可受不了啊!”   “囫囵”,是整个儿的意思。把枣地整个地吞下去,连核也不吐出来,嚼也不嚼,就叫“囫囵吞枣”。作为一句成语,它比喻人们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后引用为成语,本义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理解事物时,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 【词目】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英译】 1. to swallow dates whole; 2. to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3. to read without comprehension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偏正式。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基本解释】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含义 囫囵:整个的。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示例 ①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囫囵吞枣。(宋代朱熹《答许顺之书之三》) ②我读《水浒传》,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知道粗略的情节。 寓言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 囫囵吞枣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的书,懂得许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万分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说完便拿起一个大枣放在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寓意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囫囵吞枣的故事

囫囵吞枣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湛渊静语》 寓意: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白王廷(1248-?),字廷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诗文和书法,官至儒学副提举,晚年归老栖霞,自号"栖霞山人"。门前有泉水流过,因此把居室取名为"湛渊",并且以此自号。著有《湛渊静语》、《湛渊集》。《湛渊静语》今存2卷,是一本杂记集

囫囵吞枣的典故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故事: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扩展资料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1、不求甚解 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白话译文: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欣然忘食。 2、走马观花 意思是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