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细说隋唐|孙思邈:大唐药王的传奇故事

2023-10-01 23:04:39大锤说史08:00 2.5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29 喜点
声音简介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之书叫什么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数额是殇魂刃,伤寒论

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其中“思邈”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1、指遐想,漫无边际地想像。 “思”的意思是考虑、动脑筋、思想。“邈”的意思是遥远,邈远。 2、指古人“孙思邈”。 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患病,刻意学习医术,总结前人的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编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医德高尚,对病人不分贵贱贫富,一心救治。被后人尊为“药王”。

药王孙思邈的介绍

《药王孙思邈》是2006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世英。

穿越到隋唐时期娶了长孙无垢的小说。

《长孙皇后》上善若水

隋唐和唐朝是一个时代?为什么叫隋唐?

隋和唐连接很紧密,有许多故事是相连的,所以称之为隋唐。

孙思邈为什么叫药王

遍尝百草 艺术高明

长寿药王孙思邈

2017年5月16日至18日参加“走出铜川的艺术家回铜采风活动”,其间有幸参观了孙思邈纪念馆。 走进巍峨宽阔的展馆内,对我冲击力最为震撼的就是从楼顶垂吊下来的四幅大字“大医精诚”,这是对千古药王孙思邈最为准确的评价和赞誉,仰而望之,肃然起敬。 说起药王孙思邈,在老百姓心目中,他首先是一位令人膜拜的“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救星式人物。 传说孙思邈活了141岁,自然又是一位闻名天下的寿星,还是一位养生方法集大成者。他的养生之术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学家的养生理论,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备受病患侵扰,渴望延年益寿的人们如何去健康养生。 唐太宗颂其为“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其医德之高、医术之精、学识之博、著述之丰,举世罕见。 他是京兆华原人,故乡有以他“药王”名号命名的药王山,也称五台山。山之主峰北洞,虽不怎么高,但登山之道却笔直般陡峭,有以磬玉之称的青石铺就的141级台阶,象征药王孙思邈141岁高寿。 我曾二十多次拜谒这座药王山,攀登在这长寿之路上,心中感念着药王孙思邈“真人高风垂千古”,拯衰救危,一心为着老百姓奉献毕生的那种与天地日月同辉的苍生大医。 孙思邈纪念馆内的展版上有“养生泰斗”“中华寿文化鼻祖” 这样对孙先生的评语,令人注目。 作为一个长寿老人,他的长寿秘诀是:以科学精神,启悟天下人,从中获取养生健康知识,益寿考而添福缘。他将自己一生养生要诀总结成内涵丰富养生理论,千百年来为后世养生家所推崇。 有句俗话说:病都是吃出来的。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六讲的是食疗。第一就是节制饮食,吃八成饱。吃太饱了,肯定会染病上身。第二是注意到什么节气吃什么东西。具体得看这个食物它含有什么营养。孙思邈就对当时他能见到的一百五十多种食品,包括蔬菜、各种米面、各种肉类、各种奶类,作过说明分解,我们应当查一下做到心中有数。第三,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第四,主张饮食清淡,少食荤、腥,忌食生、杂。他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益于身体健康。第五,讲究营养平衡。不能过甜、过咸、过酸、过苦。“咸则伤筋,酸则伤骨”。尤其生活富裕时更需注意,以防心脑血管发生变异,让肥胖、营养过剩的富贵病上身。第六,吃饭时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尤其吃饭时不能生气。 接着说养气,实际也就是药王孙思邈六字长寿术。即用口呼气的同时配合意念轻声黙念:“嘘、呵、呼、咽、吹、嘻”六个字,分别排泄祛除六字各对应的脏腑的致病邪气,用鼻吸气补养五脏六腑虚损不足,因而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健身强体,延年益寿。 这六字长寿术是在《黄帝内经》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的养生长寿思想指导下,受《庄子•刻意》讲的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这是孙思邈先生以陶弘景《六字气诀》为基础改编,经自己百年养生长寿实践,传给后世一套实用简便的保健长寿术。 再说养性。他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他主张治病须先治“心”病,治未病之病,不靠药物,而在善于百行。百行就是人的各种行为,就是上述的“五难”。百行端正,则无需药物也可以延年益寿。这就是养生先养性的实际意义。 孙思邈非常讲究生活规律。说: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慢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饮后漱洗,睡不张口。这看似平常的5句话40个字的养生真言,高度概括了孙思邈的生活习惯,也概括了孙思邈在养生方面的重要经验。 他还主张抑情节欲。认为过度情欲是患疾早衰的重要因素,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愁、少笑、少乐、少怒、少喜、少好、少恶行”。他还主张常欲小劳,认为锻炼比营养、休息更重要,并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要点。 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缺医少药的乡间,父亲患了夜盲症,母亲更是得了大脖子病。为了给父母亲治病,他从小就立志学医。待学成行医时,他有一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yán)媸(chī),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其中待求医者“皆如至亲之想”确实振聋发聩,响遏行云,令人不得不叹服。药王孙思邈因而成为“大医精诚”的一代名医。 孙思邈“学医疗亲”的孝行不仅是为父母行孝,他的孝行已超越了“二十四孝”,成为一种“医济天下”的天下之大孝,千百年来感天动地。孙思邈的孝行被《中华孝道》邮票收入,其意义应当在此。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指出:养生之首,长寿大法,在于修行道德。“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 另外,孙思邈从小就体弱多病,个人健康基础很差。因为疾病,他久病成良医,创造了一个长寿奇迹。他以自己亲历亲行,告戒世人:自己的寿考自己掌握,注意养生,人人可以长寿。 孙思邈认为健康长寿的人生才圆满,没有遗憾。他算了一笔时间账:“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十二万时,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huì)蛄(gū)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生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 这需要人们细细去揣摩理解,对于不注意养生,透支过劳的人,或想等功成名就,老了再养生的人来说,是个十分善意及时和科学的警告。我们总是被七情六欲所困扰,总是轻视生命之珍贵。其实,一切身外之物只要和生命来比较,那就显得微不足道。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的思想,他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其医著命名为《千金方》,“千金”两字内涵意味深长。以人为本、人命至重是中医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特征。从而我们应当明白,长寿养生的重要,生命是人生第一位的,除生命之外,什么都可以抛弃。 走出孙思邈纪念馆,我频频回望馆前耸立手执药葫芦的长寿老人孙思邈塑像,这也是我见到的最为我认可,最好、最成功的孙思邈塑像。此时,心中的敬意又一次油然而生。我默默自语,对自己说:我得再来拜谒先生。

有隋唐十八条好汉,可是隋唐演义中怎么没写到?

单田芳说的。

隋唐演义中有几个是真正唐朝大将

李靖 尉迟恭 秦琼 程咬金 罗艺

隋唐时期的成语?

隋唐时期的成语有:隋唐时期【人物】成语隋唐成语前度刘郎人死留名老妪能解月下老人一字之师骇人听闻庸人自扰请君入瓮沆瀣一气黄粱美梦隋唐时期【动物】成语飞鸟惊蛇蛛丝马迹白璧青蝇雕虫小技千里送鹅毛鸡犬不宁打草惊蛇为虎作伥黔驴技穷汗牛充栋隋唐时期【植物】成语残花败柳寸草春晖桃李满天下瓜田李下黄粱一梦人面桃花隋唐时期【物品】成语铁棒磨成针残杯冷炙铁杵成针千里鹅毛钱可通神入吾彀中铁砚磨穿白蜡明经剖腹藏珠探囊取物铁杵磨针连篇累牍衣锦还乡双管齐下口蜜腹剑一衣带水抛砖引玉天衣无缝千钧一发隋唐时期【事件】成语司空见惯隋唐时期【情爱】成语墙头马上心有灵犀一点通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