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战国10 吴起为求功名,不惜败家砍人弃母杀妻

2020-07-31 12:17:33獭宝儿otter10:36 31
声音简介

文言文 吴起杀妻求将

吴起杀妻求将 吴起者,卫人也,〔1〕好用兵。尝学于曾子,〔2〕事鲁君。〔3〕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注释】〔1〕《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卫左氏中人也。”〔2〕“曾子”,据《经典释文叙录》,即曾申。曾申从子夏受《毛诗》,传李克;从左丘明受《左传》,传吴起。曾申是曾参之子,字子西。〔3〕吴起事鲁为将伐齐,年数无可考。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1〕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2〕遂破其家。乡党笑之,〔3〕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4〕与其母诀,〔5〕啮臂而盟曰:〔6〕‘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7〕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8〕 【注释】〔1〕“猜忍”,猜忌残忍。〔2〕“游仕”,出外找官做。“不遂”,不遂愿。〔3〕“乡党”,《周礼》所记乡遂居民组织以五族即五百家为党,五州即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这里是泛指吴起的同乡。〔4〕“郭门”,外城的城门。鲁在卫之东,所以说东出卫郭门。〔5〕“诀”,诀别。〔6〕“啮”,音niè,咬。“盟”,发誓。〔7〕鲁的始封君周公旦和卫的始封君康叔封为同胞兄弟,所以称“兄弟之国”。〔8〕“谢”,辞退。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经在孔子弟子曾参门下求学,在鲁国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

文言文吴起杀妻求将

吴起杀妻求将 吴起者,卫人也,〔1〕好用兵。尝学于曾子,〔2〕事鲁君。〔3〕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注释】〔1〕《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卫左氏中人也。”〔2〕“曾子”,据《经典释文叙录》,即曾申。曾申从子夏受《毛诗》,传李克;从左丘明受《左传》,传吴起。曾申是曾参之子,字子西。〔3〕吴起事鲁为将伐齐,年数无可考。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1〕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2〕遂破其家。乡党笑之,〔3〕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4〕与其母诀,〔5〕啮臂而盟曰:〔6〕‘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7〕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8〕 【注释】〔1〕“猜忍”,猜忌残忍。〔2〕“游仕”,出外找官做。“不遂”,不遂愿。〔3〕“乡党”,《周礼》所记乡遂居民组织以五族即五百家为党,五州即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这里是泛指吴起的同乡。〔4〕“郭门”,外城的城门。鲁在卫之东,所以说东出卫郭门。〔5〕“诀”,诀别。〔6〕“啮”,音niè,咬。“盟”,发誓。〔7〕鲁的始封君周公旦和卫的始封君康叔封为同胞兄弟,所以称“兄弟之国”。〔8〕“谢”,辞退。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经在孔子弟子曾参门下求学,在鲁国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

吴起杀妻求将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确实有这事,下面我详细说说这事。吴起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玩战争游戏,长大一点后,一心想着如何成就自身的功名。后来,他来到了鲁国,在孔子的得意高徒曾参门下学习,并在鲁国朝中做了个中层官员。公元前412年,齐国发兵进攻鲁国,件国组织抵抗.鲁国国王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在这突然降临的机会面前,自然是要好好把握的.毅然杀掉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绝对忠诚于鲁国。鲁国国王被他这种赤诚感动,任命吴起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经过短暂的练兵,吴起以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方式,底得了士卒的爱戴,因而军士也都乐于效命。率军到达前线后,他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而是用了缓兵之计,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并以老弱兵士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各国国小兵弱、不敢打仗的假象,以求达到麻痹齐军将士,使齐军放松戒备的目的。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大营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战争的胜利虽然使吴起的才名鹊起,但却也结束了他在鲁国的政治生命。由于他的功勋,使得鲁王对他很是倚重,招致鲁国其他朝臣的嫉妒和非议.他们纷纷在鲁王的面前说吴起的坏话。偏偏鲁王又是一个耳根软的人,倒吴的风吹多了,就起了作用,鲁王罢免了吴起。吴起看到事情变成这样,想到既然在鲁国已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不如另投新主。后来,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贤明,又在励精图治,就来到了魏国。

吴起为什么要杀妻?

吴起自以为是,心狠手辣。 可怜他美丽动人的媳妇了。

吴起“杀妻求将”的典故,吴起杀妻是真实的吗?

  周威烈十四年(前412年),强大的齐国攻打鲁国。此时,吴起学习兵法成功。陆穆公欲以吴起为敌帅。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这让陆穆公起了疑心。于是,我们看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吴琦杀妻。   这是战国时期“杀妻求将”的典故,吴起因此遭到唾骂。问题是,吴起靠杀妻取信于国君。这靠谱吗?也就是说,吴琦真的杀了自己的妻子吗?吴起“杀妻求将”的唯一出处是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司马迁的原话是这样的:“齐人伐鲁,鲁欲取吴起,吴起为妻,鲁疑之。吴起欲成名,杀妻以定不与齐。”仔细阅读司马迁的《吴起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逻辑问题。   村民笑吴起,吴起杀了30个村民。吴起杀了那么多人,留下了老母亲。她母亲去世时,他甚至都没有回来。而是去拜师学艺。更神奇的是,曾子愿意收他为学生。在那个重名轻命的年代,吴起的名声似乎并不是因为“杀妻”而臭名昭著。   吴起离开鲁国前往魏国时,国君魏文侯问大臣李逵对吴起的看法。李逵说:“我贪欲好色,却不能与司马让举斗。”他只说吴起好色,没有说他杀妻。后来,公子叡建议魏武侯把妹妹嫁给吴起。   试想,如果吴起真的“杀妻求将”,给儿子措一万个勇气,他也不敢这么做。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吴起镇的“杀妻求将”只是一个传说,是真正的“休妻求将”。我们在《韩非子》中找到了关键证据。   “吴奇之妻,文公斩首,皆违背其情。”这句话是根据“外储说右上”(《韩非子》)。后来,韩非子又说:吴起,魏佐的中间人,亦使其妻织群,其宽为窄。吴子做得更多。妻子说:“诺。”及成,复,果不中,武子大怒。他的妻子对他说:“我是从经文开始的,不能做更多的事。”吴子从里面出来了。   没有吴起杀妻的记载。司马迁和后来的司马光都认为吴起杀了他的妻子,但他们有没有说什么时候,更没有说什么时候?还需要注意的是,“杀妻求将”是齐国攻鲁时的一个大前提。   然而,从公元前419年(吴起22岁)到公元前408年(吴起33岁),齐国分别于公元前412年和公元前408年两次进攻鲁国。但齐国两战皆胜,令人尴尬。所以,吴起是在“杀妻求将”后投入使用,然后领兵大败齐国。没有找到任何历史记录。由于战争没有发生,吴起“杀妻求将”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吴谢宇为什么杀母?

法院判处吴谢宇死刑的依据是什么? 在法院对一个人进行刑罚都是要有证据,并且要有相应的法律条款才能够去做出刑罚的决定的,而吴谢宇他的罪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但是法院也不能够空口就给他定型。而法院之所以能够判处吴谢宇死刑,也是因为找到宽咐皮了很多吴谢宇犯罪的证据,比如说吴谢宇在杀害自己的母亲的时候是使用了哑铃这种工具。再比如,吴谢宇把自己的母亲的尸体用了75层的包裹物包住了。这些证据都属于物证,而人证则是吴谢宇自己,吴谢宇自己在法院上面承认了自己的所有罪行。并且吴谢宇说的话都是真的,吴谢宇的邻居和亲戚朋友都可以证明。 在很多人的心中,吴谢宇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虽然吴谢宇的家庭不好,但简宽是吴谢宇靠着自己的脑子,成功的考上了北大。这也是让很多人都非常佩服的,因为北大只有非常好的成绩的学生才能够进入,而吴谢宇他虽然在高中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但是还是凭借着自己长久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和非常灵活的脑子考入了北京大学。并且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也一直保持着非常优异的成绩。谁都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人居然会做出如此让人心寒的事情。 吴谢宇为什么要伤害自己的母亲? 父母对我们的爱情是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偿还的,我觉得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不可能对母亲做出杀害的行为。吴谢宇他虽然伤害了自己的母亲,但是他却说他杀自己的母亲的原因是想让母亲得到解脱,因为吴谢宇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丈夫,所以吴慎差谢宇的母亲很想要和丈夫一起共赴黄泉。而吴谢宇他自己本身生活就很痛苦了,他看到母亲那样的纠结,索性就给了母亲一个痛快。

关于多次失败后不放弃后来成功的名人事例

1.刘邦 ,每战每败,最后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2.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以二流国家力抗法国.奥地利.俄国三个一流帝国 3.孙中山,无数次的革命失败他都没有放弃,最后辛亥革命使他成名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我为什么连个失败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你安于现状 都不去找事情做,怎么会有失败! 还有现在你问出这个问题就表示你现在失败,你问出了这个问题就表示你已经在准备跳出现在的情况!这就是成功的开始

失败是成功之母

当一个青少年遇到考试失败,特别是升学榜上无名时,常产生消极颓废的思想,没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认为自己再也没有创造的机会了。对此,朋友,你可曾想过这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你是否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其实,失败固然痛苦,但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们总是期望未来充满鲜花和阳光,熟不知在生活中,还有荆棘、还有电闪雷鸣,所以在失败面前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的成功都是从失败中孕育出来的。爱迪生一生两千多项发明,是轻而易举的吗?是天上掉下来的吗?都不是。是他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百次失败的实验,可他并不因一次次的失败而气馁,反而认为没有这些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从茶壶开后,蒸汽将茶壶盖顶开的事实中受到启发,进而发明并逐步改进了蒸汽机,为人类做出了贡献。还有作家福楼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出版自己的作品,可是这位可敬可钦的作家,并没有放弃写作,经过千锤百炼的修改,作品发表后,成为世界反响最大的名着。这些事实说明,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凡风顺的。遭受挫折、失败是难免的,只要善于总结,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 失败后的正确做法是总结经验教训。可一部分执迷不悟的人,失败后不是认真去总结,而是“超然脱俗”,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不放,结果就不堪设想了。 朋友, 让我们用熔化大地的热情,积极正确地对待失败,坚信前面还有鲜花,还有芳草,要努力去采撷。

关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故事

失败,人人都会经历。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失败,是向往成功的第一步。 名人也会失败,天才也会犯下错误,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1000多种发明,可失败了上万次,在制造电灯时,爱迪生就失败了1340次,正是爱迪生的耐心与信心,才能使电灯发出耀眼的光辉;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张海迪为了参加体育项目,也失败了300余次;还有…… 我,并不是天才,也经历过失败,在体育跳长绳时,使我心里十分的恐惧,好像长绳跟我是那么陌生,在我心里,长绳我犹如一条长蛇,在第一次跳时,我没有跳过,阻止了同学们的记录,那时,同学们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我,从那时起,我心里想;今后再也碰长绳。然尔又看看同学们玩的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忍不住去跳,这时,我居然顺利跳过了,我仔细想了想,认为功劳应该是第一次的失败,正是第一次的失败,使我总结了经验,抓住了节奏,于是,我胆大了许多,经验也愈积愈多。现在,跳长绳时总能看到我的身影。 所以说,失败是向往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