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275:兄逼弟曹植赋七步诗

2020-09-29 21:30:01宽道乐听03:33 9767
声音简介

曹植七步成诗,是被逼出来的还是天赋呢?

是他的天赋,因为他在出生以后就非常的聪明,也受很多的人喜欢,他在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曹丕为什么逼迫曹植七步作诗?

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完了此事。   这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魏国仍是奉行对宗室严格限制的政策,曹植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曹丕为什么逼迫曹植七步作诗?

首先,曹丕嫉妒曹植才华,其实两兄弟都是有才华的,不过曹植的更胜一筹,其次是稳固地位,当时曹丕继承魏王爵位不久,地位还不稳固,所以需要除掉对他有威胁的人

七步诗曹植

《七步诗》曹植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赏析 《七步诗》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运用比兴手法,以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燃萁煎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兄残其弟,全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以及诗人自身的艰难处境和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并成为了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千古名句。

七步诗的作者曹植还有写别的诗吗?

《白马篇》《洛神赋》

关于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关于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曹植 的 七步诗是 真实的吗

要不你去问问他

曹植七步诗出自第几回

七步诗出自七十九回。

曹植七步成诗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译文 【注释】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菽(shū):豆的总称。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