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需醉酒,迟暮难作为【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2020-10-19 17:12:05每天读诗词10:26 1.7万
声音简介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词人,同样也是一名抗金勇士,我们在这位词人的许多诗篇当中都可以看到以抗击金兵、收复河山为主要题材的诗篇,同样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因为积极主站,也在当时的执政者中蒙受了许多屈辱和颇多的谴责,所以在他所创作的许多诗篇当中也不伐有一些讽刺当时朝廷的诗篇。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首诗篇应该是词人创作于庆元年间,也是词人晚年闲居江西瓢泉期间所创作的。此时南宋朝廷丝毫没有恢复失地的意愿,包括皇帝在内的权臣们都只知道一味贪图安于现状、享乐当下,根本不想收复河山。面对朝廷这样的态度,辛弃疾自然是心急如焚,然而奈何于自己的身份又不能名言,于是便随之创作了这首诗篇以此来抒发心目中的悲愤之情。

《西江月·遣兴》


宋代: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也算是辛弃疾比较著名的作品了,特别是“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及“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两句,读过之后,那种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心酸涌上心头。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面对此时朝廷偏安的态度,和自己南渡之后不被重用的境遇,辛弃疾痛心疾首,年轻时他曾经驰骋疆场,更曾带领几十人冲入军营取叛徒首级,让金人闻风丧胆。如今南渡之后,辛弃疾曾无数次上述朝廷抗金之策,每日都想着能够上阵杀敌,可朝廷压根就没想抗金,所以辛弃疾后半生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是在朝廷安排下在湖南、湖北、江西一代辗转,最后索性在江西隐居。


 


对于一名抗金志士,辛弃疾选择隐居的生活不是像陶渊明、张志和等隐士一样为了远离朝堂纷争,而是对朝廷的一种控诉,与其在朝中壮志未酬、才华不得施展,不如隐居乡下,以此对抗偏安的南宋王朝。隐居生活中,辛弃疾写得诗词很少有田园山水诗词,多半都是壮志未酬的愤懑之作,所以虽然隐居乡下,他整日都是在愁眉苦脸之下度过的,也只有喝醉酒时才能暂且保持着无奈的微笑。


 


这一次辛弃疾又喝醉了,在酒醉中他且贪欢笑。辛弃疾擅长引经据典,化用历史典故,后人读起来难免晦涩,由此可见辛弃疾是博览群书的。这一次喝醉后,他突然觉得这些年来古人所出的书本当中,其中的内容确实没有值得我们半点可信的东西!古人书中那些报效祖国、收复河山的壮举,在他这里只能是梦境。昨天夜里他也喝醉了酒,倒在了一颗松树旁边,他询问松树此时的我醉到了什么程度?因为我怀疑松枝摆动是为了想要搀扶我,执拗的辛弃疾连忙用手推了一下说:“去!”我自己能起来!足以见得壮志未酬和英雄迟暮使得稼轩无奈和愤懑。

这首词的题目叫《遣兴》,在我们一贯的认知当中,这两个字应该是词人为了排解心中愁苦而写就的,也好像是在抒发着词人悠闲的心情,但是在我们细细品读之下,我们便可以惊奇地发现,这其中似乎透露出词人对于现实社会极度不满之情,以及自己面对生活的倔强之情,所以不得不说这首诗篇我们看上去特别的朴实无华,但是我们在这首诗中也发现了词人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样也看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残酷。

在这首词的上片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词人说自己在饮酒欢乐,可是在这其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个“且”字,所以词人在字里行间当中所透露出来的欢乐之情,其实有的时候比痛哭还要痛苦呢。


 


英雄无用武之地,眼睁睁看着北国河山被金国践踏,却束手无策,空怀一身报国志气,如今更是隐居乡下在慢慢老去,抗金之策何时能实现啊。这种愁苦岂是几杯酒、几场醉就能消遣得了的呢?“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这是辛弃疾对自己境遇多么无力和苍白的自嘲。


 


在这首诗的下片当中,主要描写了词人醉酒之后的状态,在我们看来此时 词人根本不是微醉,而是昏昏大睡,词人更是巧妙地把旁边的松树加入到自己的诗篇当中,因此使得词人醉酒之后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也很好地表达出了词人倔强的性格,到了晚年朝廷重新启用主战派,已经是64岁的辛弃疾再度被任命,那时他毅然决定前行,但却只是朝廷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已,依然未能踏足前线,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依然高喊着杀贼二字。


 


透过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其实如今这首词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今社会,工作也好、创业也好都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在职场中,“一朝天子一朝臣”,可能因为领导的风格和许多潜规则,领导只喜欢用自己的人或者用自己觉得舒服的人,这种情况下,哪怕自己再有能力都不会得到公司重用,这个时候自己无用武之地,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心情岂不是正像这首词一样?古往今来官场、职场皆是如此,我们还是比辛弃疾幸运,往往需要沉得住,充实自己,等待时机,会有机会到来的。


西江月( 遣兴 ) 辛弃疾 翻译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辛弃疾 《西江月》

你要问什么?

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 (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 的心情。 (2)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局裤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1)夏夜(同时扣住“夏”和桐丛简“夜”两个元素即可) 闲适(或:淡泊、喜悦、欣慰、怡然自得)(2分。每空1分) (2)答案郑唤示例:①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②词人(作者)与同伴;③夜行人;④蛙儿们(2分。两种说法各1分)

西江月辛弃疾

1.见 现 xiàn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别枝:旁枝 3.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辛弃疾为什么陶醉?

辛弃疾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风光之时,他不忘自捧两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看这青山多么美好妩媚啊,我猜这青山看见我,也会同样惊叹吧!紧接着,又来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他是多么的陶醉!哈!

西江月(辛弃疾)

《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全文的字面意思: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 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我想过溪避雨,转个弯到小桥上忽然看见,那熟悉的旧时茅店就在土地庙旁丛林边。 全文赏析: 这首词平易中见真切,浑沦中见准确,连绵中呈陡转。写眼前常景,而能别开蹊径;脱手炼词,得刻物入神之妙。 开头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句注释: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⑷鸣蝉:蝉叫声。 ⑸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⑹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白话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手机打字不容易啊)呵呵

辛弃疾的 定风波 暮春漫兴的意思是什么?

是对词牌的补充解释,就像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后面那句一样 暮春漫兴,很好理解啊,晚春了,兴致散漫,随性的意思,说明这词不是专门为谁做的,知识随意抒发作者感受 就像我们说的:暮春随笔

辛弃疾 醉花阴

醉花阴 【宋】辛弃疾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