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雅典围城突发瘟疫 伯里克利感染身死

2021-01-18 20:17:06仁谦说10:30 14.5万
声音简介

瘟疫论的作者简介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5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温疫论》。

瘟疫医生主角怎么死的

瘟疫医生主角是因为自己却患上重病不治而亡。 长篇小说,小说的一种样式。是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的一类小说。适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能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 一般在十万字以上,在篇章结构上,一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成许多章节;篇幅特别长的,还可以分为若干卷或部、集等。 基本介绍 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称为“时代的百科全书。”长篇小说的特点:1.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2.多方面地描写人物性格。3.有复杂的情节和结构。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将长篇小说称为“胸中的大气象,艺术的大营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瘟疫论的内容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正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温疫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一些,即所谓邪毒犯胃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伯利克里的故事

伯利克里(公元前495~公元前429) 公元前461年 提拔伯利克里的政治家厄菲阿尔特被刺。 同年伯利克里就成为了雅典民主派的领袖。 以下是伯利克里时代的大事件: 一、 伯利克里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贡献 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 2.完善民主政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 3.铲除氏族贵族的势力。 4.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使更多的公民不拘财力都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二、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 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 主要是斯巴达VS雅典 公元前429年斯巴达占据城郊,农民逃入雅典,密集的人口和恶劣的卫生条件引发了瘟疫。 同年,伯利克里也因感染瘟疫而死。

关于伯利克里的小说

混世魔王三世大史诗

比利·伯克的介绍

比利·伯克(William Albert Billy Burke)是美国的一名演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在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中出演Charlie Swan。此外他也出演过多部电视剧。他出演过的电影有神探阿蒙、血红帽、怒火狂飙等。

伯利克里

古雅典政治家。公元前443年起当选将军,历15年,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当选期间,对内加强雅典民主政治,对外加强提洛同盟,完成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之间的“长墙”。晚年与斯巴达争霸,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29年染瘟疫病逝。他的时代被称为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

古代历史上的瘟疫都是怎么结束的,哪些人在瘟疫中活了下来?

在医疗如此发达的现代文明,我们还会被疫情困住手脚,可想而知,在医疗技术落后、信息传播缓慢的古代,人们势必经常遭受瘟疫的侵袭,且古代一旦爆发瘟疫,就是一场大灾难。 中国古代大多政权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牢牢地将人民绑在土地上,底层百姓只能靠几分薄田的收成来糊口,若是风调雨顺的年头,全家人或许还能填饱肚子,若是赶大旱、洪水、蝗灾的年景,大多数百姓就吃不上饭了,那时候粮食够当年吃的就算富户了,根本别指望能囤余粮,没有收成的年景只能去乞讨、逃荒、卖儿卖女了。 冯导的电影《1942》讲河南大旱,河南人民逃荒寻活路的苦难故事,连地主都要卖女儿了,看得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时候都民国了,面对天灾人们还那么无能为力,就更别提古代社会了。 古代有句谚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劳动人民根据历史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因为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出现之后,百姓就没有了食物,为了活命,顾不得尊严体面恶不恶心了,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往肚子里塞,草根树皮挖没了,就吃老鼠,甚至人吃人。 灾荒之年,老鼠也没有吃的,只能吃人的尸体,本来老鼠就脏,是各种病毒的宿主,还以尸体为食,身上的病毒就更多了,它们穿行在人群生活区的时候,都有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更不要说还有人吃老鼠,还有更恶心的请自行脑补,这样一来,不爆发瘟疫才奇怪了。 明朝末年就爆发了一场规模相当大的瘟疫,起因就是连续四年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逃窜,以鼠为食,爆发鼠疫,感染者身上会有血疙瘩隆起,口吐鲜血,发病快者几刻钟就能身亡。 最可怕的是那次鼠疫传染得极快,往往一人病发后,全家感染,接触者也难幸免,用十室九空来形容当时的情况是很贴切的。瘟疫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每日出殡的队伍就挤满了城门,最可悲的是为亲人送行的队伍,回来就会多出几个感染者,甚至直接陪亡者长眠在那块墓地了。 那场瘟疫也波及了朝廷大员和京城的驻军,搞得人心惶惶,因此也有人将大明朝的灭亡归结于这场声势浩大的鼠疫。 那么,在物资和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古代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其实方式和现在也差不多,主要得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减少蔓延。 在《汉书》中就提到,民间一旦发生疫情,就让患病的人与健康的人分开居住,由朝廷免费给患病的百姓提供药物。在晋代,朝廷还规定了,官员如果家里有人感染时疫,即使官员自身没有感染,也要在家待着观察,不能上朝。 不过古代瘟疫一般都是从民间兴起,一村一县的感染,若发现是瘟疫,官府就直接封村封县了,只进不出,政府供应白粥和草药,也会派大夫来察看疫情,出应对之策。 瘟疫去世者的尸体,必须焚毁,这时也顾不得入土为安的观念了,还是要先顾活人,控制瘟疫,连死者生前用的器物都要一起销毁,防止病毒传播,那种全家死光的,直接就把房子一起烧毁了,全村死光,就一把火把村子烧了。 要是情况特别严重,十室九空,又传播风险较大,不排除直接烧村子的情况,这就有些残忍了,即使说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全。 古代村落距离的相对较远,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小,向外扩散的几率相对较小,若是发现得早、隔离得好,瘟疫在一村一镇,顶多一省就控制住了,毕竟像明朝末年那样席卷全国的瘟疫是不常见的。 古代针对瘟疫也没有特效药,不过针对一些常见的疫情,已经产生了疫苗,比如在清朝经常盛行的天花,天花在今天是可治愈的,可在古代基本是必死无疑的病,康熙皇帝体质比较好,小时候得天花挺了过来,虽然也变成了麻子脸,但好歹保住命了,还因为身体好被选为皇位继承人。 康熙深感其害,执政期间命令用人痘接种法,有概率地预防了疫情,1796年英国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1805年传入了我国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蒸汽朋克瘟疫医生是什么 怎么老是看到有cosplay的

只是一种穿衣风格而已不是cos,是也是偏punk风的人物

雅各布·伯努利的介绍

雅各布·伯努利(Jakob Bernoulli‎,1654-1705),伯努利家族代表人物之一,瑞士数学家。被公认的概率论的先驱之一。他是最早使用“积分”这个术语的人,也是较早使用极坐标系的数学家之一。还较早阐明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稳定在概率附近。他还研究了悬链线,还确定了等时曲线的方程。概率论中的伯努利试验与大数定理也是他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