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01|选择:因为稀缺,必须选择

2021-02-17 08:01:40大观天下志16:51 3.7万
声音简介


欢迎来到经济学版块第一讲,我是方钦。


说到经济,你会想到赚钱,想到买卖,想到投资和收益,不急,我先带你反过来看看经济出问题是什么样子,对,就是经济危机。从危机来看经济,就像从生病来看身体一样,会有平时看不到的惊喜,当然也可能是惊吓。


说到经济危机,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即便你在这次危机中没有受到太明显的影响,那也一定对那一年的新闻印象深刻,从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到全球股市崩盘,这一年,全世界的日子都不好过。其实它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只是金融危机罢了。这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的那场危机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那次经济危机给全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萧条,更是心灵的重创,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与如此凶猛的经济危机相遇。


在此之前,华尔街和整个西方世界度过了黄金十年,人们把这十年称为 “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你现在熟知的“爵士乐”、“超现实主义”、“卓别林”、“女性主义”等等这些文化符号,都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当时几乎所有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都以为这样一个繁华盛世似乎会永远继续下去。美国有一位经济学家当时就自豪地宣称:“股价已经立足于一片永恒的高原之上。”他的意思是股价绝不会下跌。结果他说完不到两个星期,股市就垮了,而且在之后的二十多年当中都没有恢复过来。这位乐观的经济学家也在这次危机中损失惨重,不仅倾家荡产,还由于还不起房贷,被任教的耶鲁大学强制退休,房子也被银行收走;最终只能寄居在亲戚家中,穷困潦倒,落魄离世。


这位经济学家,叫做欧文·费雪。他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也是第一个把货币,也就是钱,作为自己毕生研究兴趣的学者,在他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货币不重要”。听到这里,你估计就会犯嘀咕了,怎么专门研究钱的、这么优秀的经济学家,竟然自己栽在钱上面了呢?


那是因为,因为经济学压根不是教你怎么赚钱的一门学问。


我相信,这肯定会招来许多人,特别是那些为人父母者的疑问。多少年来,经济学专业都是大学里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无数家长想让自己孩子报考经济类专业,目的不就是毕业以后找个好工作赚大钱?但是你稍微想想:按照目前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如果赚钱的本事是能教出来的话,那岂不是满城尽为巴菲特,遍地都是李嘉诚?至于我们现在的经济学家圈子内,类似费雪这样的例子其实也比比皆是。有好事者还专门做过统计,发现经济学家投资赚钱的能力,和普通人相比不相上下,有时候甚至还会劣势一些。


那经济学不教你赚钱,教的又是什么呢?一句话,经济学就是教你,在面对稀缺的资源时,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


听上去有点懵,是不是?你从直觉上会认为“经济”就是和财富有关。这样的直觉并没有错。因为经济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它关心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实际问题:第一,什么是财富;第二,如何获取财富。


那我就问你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财富?


【财富是物质必需品】

70、80和90后的这一代人,当然再年轻一些的“后浪”也可以算,你们觉得,王菲演唱会的内场门票值不值钱,它算不算财富?


我想你即便不是王菲粉丝,但是看见是天后的演唱会,也应该觉得门票很值钱,可是如果要问老一辈的人,那么回答就不一定了。像我父母这辈人,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听她唱几个小时居然就要大几千块钱!我哪怕解释再多,什么王菲多么厉害、演唱会好几年才有一场等等,对他们都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代人眼中当作宝贝的“财富”,在老一辈人眼里没有任何价值。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关于“什么是财富”这个问题,其实有着两种不同的回答。


第一种,我父母这辈人,真金白银那才叫做“财富”,能养活自己、让自己生存下去的物质需求,才是财富。这不是什么文化代沟,这是经历过困苦生活的人们的一种本能反应,如果你每天要为了吃饱穿暖而挣扎,那么物质必需品当然才算是真正的财富。传统农业社会的普遍贫困让这种观念成为时代共识。


既然财富是维持生存的物质必需品,那么要怎么获取财富呢?其实很简单,你劳动就行了,否则就只能是坐吃等死。而且,人类还是群居动物,一个人是生存不了的,你还需要顾及小家庭,乃至大集体,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参与劳动,相互合作,生存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所以在西方,要获取财富首先是要管理好你自己,其次管理好家庭,最后是管理好城邦,整个社会共同富裕;而到我们中国人这里,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的想法一直延续到了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明确提到,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富国裕民。富国裕民,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经世济俗”,所以这门学科传入到中国,称为“经济”。


这就是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看法:财富是物质必需品,付出劳动获取财富。


但是,所有这一切能够自圆其说的前提,是怎么回答“什么是财富”这个问题,“财富是物质必需品”这个答案,来自古老的农业社会。


那么今天呢,新的答案是什么?


【这个世界变了】


1776年,也就是经济学诞生的这一年,这是什么时代呢?是人类社会发生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的时代。技术进步、社会化大生产、全球贸易体系,所有这一切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改变了你我的生活,也改变了你我对于财富的看法。


现在,生活必需品充裕,温饱不再是我们每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财富观念也变了。以前吃顿肉就是财富,后来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三大件”才是财富,我这代人“穷玩车、富玩表、单反HiFi毁一生”,后浪们“手办、旅游、赛车跳伞”,所有这些统统都是财富。我们这辈人对于“什么是财富”这个问题,有了不同的回答:对我有用、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那才是财富。


答案不一样了,看,以前,“财富是满足生存的物质必需品”;现在,“有用、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财富”。这意味着财富这个东西从原本客观的物质必需品,变成了一种主观上的感受。


这里面有什么不一样呢?当然不一样!财富这个词所指的对象极大地扩展了。物质必需品,从它能满足我们生存需要来说,仍然是财富;那些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须,却能给我们带来主观上享受的东西,比如满足精神需要,现在也是财富了。


这时再看经济学,你可能会发现,早期经济学要过时了。回想一下,早期经济学讲的是物质必需品这种财富的生产、消费和分配。可是,当我们认为财富是一种精神享受的时候,它还能被生产出来的吗?你可能会觉得,当然可以被生产出来啊,我喜欢的手办、喜欢的香水,都可以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享受,它们也都是被生产出来的啊。不对,生产的逻辑已经变了。


在财富还是物质必需品的时候,你不用怀疑这些物品是不是有需求,只要组织资源进行生产,把生产出来的物品投入到消费和分配环节就好了。但是,财富不仅仅是物质必需品,还是一种主观享受,你就不能保证自己生产的东西一定有需求。因为,你不知道谁会觉得它有用。所以,财富的概念发生变化了,合理的逻辑就变成了:我们先要觉得某样东西有用,然后才愿意花费代价去生产它。


原来的逻辑是:只要投入劳动生产,就一定有用;现在的逻辑是,先要有用,再去生产。


这样一来,“劳动创造财富”这套说法就不对了,劳动不创造财富,它仅仅是获取财富的手段之一,作用和资本、土地这些东西一样。想想看,如果一样东西,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都觉得没有用,单单付出劳动去生产它,能叫做财富吗?


“什么是财富”这个问题的答案变了,“如何获取财富”的逻辑也跟着变:经济学自然也要发生改变。


【决定财富的是选择】


经济学的这种改变发生在1871年,前后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经济学才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这场改变的核心就是:当我们认为财富是一种有用的东西时,财富是如何获取的。


“有用”,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效用”。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某物“有用”?因为我们有欲求,我们想要实现某种目的,对人类而言,当身外之物是服务于我们的欲望的时候,它们才会变得有用。


但问题是,欲望是无限的,满足欲望的资源有限,二者必然发生冲突。


相对于欲望,资源永不足,相对于资源,欲望永不眠。


当然,在之前的财富观念里,也需要资源,但是那时候人们理解的资源非常固定,只要能满足我吃穿用度的基本生活材料,就足够了;而现在的资源概念则大大扩充了,一切阻碍我们欲望实现的因素都属于资源,包括你的时间、你的精力。


阻碍我们欲望实现的因素叫资源,难道不是帮助我们欲望实现的因素才叫做资源吗?对,就是阻碍!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构成了约束条件。


举个例子,你想去环球旅行,你以为是金钱阻碍了你的梦想,但是等你有钱了,你能确定腾出几年的时间出去看看吗?在金钱、时间和精力都准备好的时候,如果碰上像今年的新冠疫情,各国大门紧闭,你的想法依然无法实现,总会有约束条件阻碍你的欲望。


所以,财富的概念从物质必需品变成了主观享受,经济学要处理的问题,就从如何通过生产劳动富国裕民,变成了:如何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欲求。如此一来,生产就不再那么重要,你如何“选择”才重要。


说到这里,让我们停一停,回过头来捋一捋。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将财富看作是客观的物质必需品的时候,经济学关注的就是如何努力地将财富生产出来,然后消费它、分配它。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当我们认为财富实际上是一种主观感受的时候,生产只不过是满足我们主观感受的一种手段,财富本身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如果你快要饿死了,到底吃面包还是馒头根本就无所谓,它们都是越多越好,都是财富;如果你温饱不愁又有闲情逸致,想和朋友去吃个饭,打开大众点评你都会陷入选择困难症,因为这个时候,如果你厌恶面包馒头,他们就不是财富,你要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才叫做财富。


所以,一切宏大的社会现象,到了当代经济学这里,都会像庖丁解牛一样,一点一点剖开来,一直分解到个人,剖析个人的行为选择,从最小看到最大。毕竟,再复杂的社会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社会中每个人行为的结果。

好,今天就说到这里。想一想这一讲的题目,“因为稀缺,所以选择”,这其实就是理解经济学的关键。这节课就是想告诉你:欲望无限,资源有限,必须选择。原来,财富是物质必需品,劳动创造财富。现在,财富是对我们有用的东西,选择成了关键。


知道了经济学研究的是行为选择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分析行为选择,这是下一讲的内容。


最后留给你一个思考题:社会变了,很多我们这代人认为是财富的东西,上一代人却完全感觉不到它的价值,你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想听听你的分享。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第一和第二必须选择一个,你会选择第几?

我会选择第一个,不管别人怎么对待我,我都会不生气,因为我自己性格是特别好的,从来不生气。而且生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学会忍受,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家庭中,只有学会了忍受,生活才会美好。

为什么人生必须要选择

毕竟个人的力量太渺小,而选择的平台就是你的生命舞台。作家杨大侠说道,多选择才能多出路。

为什么人生必须要选择?

选择就意味着又多一个可能性。也没有所谓的哪个选择好哪个选择不好,全部都是基于你自己这个个体有意识地去选择,它都是好的。人生就像一块大拼图,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假如你选择了一个人过,那么某一些的可能性的你就选择了其他的方式,这些都在另一个世界线里进行着,都是真的。 这里可以跟你推荐一部电影《无姓之人》。没必要纠结这个道理的可信与否,你的人生只有你可以掌握,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就朝着自己最高的兴奋和喜悦去选择。

在亲生女儿和现任必须丈夫二选一,应该选择和谁一起过?

我觉得该女的的也有责任,虽然是因为家暴离婚,但并不代表一次付清了赡养费就可以对女儿不闻不问,女儿的性格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同时也因为父亲对她不好,母亲又不在身边造成的心理缺陷,现在好不容易在一起了,应该想办法和平共处,先和现在的老公沟通,让他继续多担待,得到老公的理解后再和女儿沟通,因为女儿无法理解父母这样做的原因,一直针对你们,就算现在舍弃了女儿,以后也会后悔的,因为儿子以后也会长大,万一他像姐姐这样就不好了,如果这时候才想起对女儿的亏欠,那就太迟了。所以,女儿需要的是关心和理解。

妻子和母亲,必须选择一个,你会选择那一个?

两者并存,如果是关于婆媳问题,那么你就在中间处理,尽量哄住两边.如果是老婆或妈妈让你选,你就两者都要.因为你两者都爱.如果非得二选一,那么你就让他们选择.是要吵还是要你.

你和另外一个人,必须死一个,选择权在你手上,你会怎么选择?

那要看另外一个人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了啊 要是非亲非故的 那肯定选择自己活啊 要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的话 那有些人是会二话不说的选择给亲人生命的了

人生为什么必须学会选择

因为选择构成生活,生活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只有学会选择,在能在社会上立足。

领克01和05怎么选择?

两者车型定位不同,家用推荐01

人生不断的在做选择题,对的错的都必须自己承担,因为是自己选择的。

就是,只是有些人会选错,有些人选对,每个人都得为自己做的是承担责任

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一次超越,否则就不要选择.怎么理解

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每一次选择,都要突破自我,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做不到,就不要选择(决定)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