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024-03-10 15:15:07虚空济03:06 3.4万
声音简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志:在心为志,在心里的思想、思维、精神、处事的风格、价值观,这都叫心中的志向。父在观其志这句话是有时代背景的。在那个时代父亲还在世,身为子是不主家里事情的。当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们看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发展,要去看他心中的志向。因为父亲在,轮不到自己出来主事,我们只能去看他心中的志向,去看他的思维和价值观。

父没观其行,当父亲不在了以后,我们就要去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了。因为当父亲不在的时候,自己就要出来主事了。自己出来主事的时候,我们就不光要看他的心中所想,不光要看他的志向,还要看他做事情的行为。

这句话是产生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如何应用呢?年幼观其志,年长观其行。在一个人小的时候,我们去看他心中有没有志向,有没有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有没有自己将来想要达到的状态,他平时的所思所想。

年长观其行,他长到一定的年龄,可以独立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了,看他的做事风格。因为我们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当一个人成年以后,就要自己出来工作了。

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如果家里有孩子的,我们要懂得如何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在他年幼的时候,我们要看他心中有没有志向,有没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有没有一种思想和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从小不给他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不能引导他有一个良好的志向,将来孩子的行为必有偏颇。心中有志我们的行为才能有尺,如果他心中是没有志向的,没有自己的思想,长大以后一定是人云亦云,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事情。


父在观其志的小故事

文言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选自论语,其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赏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父在观其志的小故事

文言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选自论语,其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赏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励志电影 父亲的笔记本观后感

自己不可看?

感天动地父子情观后感

在朋友的介绍下,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买了一本书,名叫《父与子》。虽然它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闻名于世,也没有《安徒生童话》那样的大道理,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副漫画,却引人注目,令人开怀大笑。 整本书由漫画构成,漫画中没有一个文字。《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如爱子的力量。其中一副漫画的内容是:有一位小偷,去银行抢劫。无意中把儿子推倒在地。父亲见儿子哇哇大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进银行。像狂贬小朋友一样三拳两脚把小偷打的鼻青脸肿。小偷阴谋败露了,落荒而逃,顿时,父子俩名声远扬。 为什么父亲会如此凶狠地打小偷?就是因为小偷把自己的儿子一把推倒。否则父亲早把这件事置之度外。这就是爱子的力量。 漫画中,那个秃头大胡子爸爸,慈祥、和蔼、幽默,那个留着刺猬头的淘气儿子调皮、机灵、可爱。虽然整篇漫画没有一字,但情节通俗易懂,别有一番风趣。 我们每个人都有父亲,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父爱。让我们一起像文中的儿子那样用心去体会父爱,感受父爱,回报父爱。和父亲一起喜怒哀乐,一起做有趣的事,一起助人为乐。天长日久,父亲和我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父子情这种力量,这种温馨、这种幸福,使我们每个人都有所震撼,有所感动。就算是铁石心肠、冷漠无情的人都会为之感动。 父子情溶冰化雪,父子情深如大海,父子情形影不离,父子情感天动地!

父子歌曲观后感

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杨洋和佟铁鑫拉手坐在舞台中央,随着音乐慢慢流淌,相互诉说父子内心间的情感。歌曲《父子》以血脉亲情温暖了无数家庭。(2月9日央视新闻) 可以说,《父子》这首歌已引发全国观众的深深共鸣,不光成为春晚的一个泪点,更成为春晚一大亮点。正如网友所说,“美声大叔佟铁鑫和鲜肉杨洋化身‘父子’,把父子之间微妙的感情细细地道了出来,人好帅声音好暖,两代人的配合挺感动。” 首先,歌曲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苍老,成为你的包袱;我会一直把你搀扶,就像当初,你带着我走出人生第一步”,朴实直白的歌词描写出中国传统文化里,父子两代人的血脉与亲情。据悉,表演者佟铁鑫与杨洋,在排练当中数次被这种情感所打动。 另外,父子两个角色对唱的形式,以前很少看到,很有新鲜感。尤其是他俩娴熟精准的演唱、美声和流行的融合,把父子间含蓄内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歌曲唱到一半时,杨洋忍不住流下泪水,更是触动了无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其实,央视春晚每年都会有一首亲情歌曲广为流传。从早年的《常回家看看》到近年的《时间都去哪了》、《拉住妈妈的手》,无不唱出舐犊情深与儿女孝心。而相比之下,《父子》这首歌更显温情动人。此歌曲必将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孝道的极好教材,在社会广为传唱。 作为音乐教师,笔者每年都会在新学期教孩子们学唱春晚歌曲。春节过后,我将把《父子》这首歌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聆听、演唱中,感受亲情,学会感恩。因演唱者杨洋是偶像明星,相信这首歌一定会赢得更多孩子的青睐。 亲情,永远是艺术表现的永恒主题。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罗中立油画中的《父亲》、筷子兄弟和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已为大众所熟知。笔者认为,通过央视春晚的舞台,《父子》这首赞美伟大父爱的对唱歌曲,必将很快流传开来,并成为猴年一个挥之不去的亲情符号,印在很多人的心中。

读了父爱无声是什么让小男孩变得乐观向上

因为父亲对他的影响,父亲虽然能力不大,可是却尽自己的力量让儿子过得好,后来父亲死了,他有什么理由不变得乐观,不积极向上

父与子观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父与子全集》的书,它出自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之手。这本书主人公是一对父子,爸爸幽默搞笑,儿子淘气可爱,是一对世界著名的欢喜冤家。虽然这本书里没有文字,但有有趣的漫画,可以让人懂得了漫画的内容。  那我就给大家讲一讲父亲和儿子在这本书中,都有怎样的个性吧。  先说说父亲好了:父亲是一位幽默搞笑的人,时而也很善良,整个儿看上去总是带那么一点傻乎乎的感觉。哦,差点忘了,父亲有时候儿子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就拿起棍子打儿子。不过这个就可以看出父亲爱儿子嘛,都说“骂是亲,打是爱”,所以父亲也是一位非常爱自己儿子的人。  后面再说说儿子吧:儿子是一位调皮可爱、聪明伶俐的小孩,还经常喜欢“捉弄”几下父亲,父亲有时就连忙拿起棍子去打儿子。说一说他的聪明吧,儿子有时在父亲心情很烦恼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小聪明来替爸爸解决烦恼。  

感天动地父子情观后感

   星期六晚上,妈妈、婶婶带着我和妹妹去滨州影剧院看电影。我们进场后找到座位坐下,周围的人们都在猜测电影的内容,我也很好奇,盼望着电影快点开始。过了一会儿,全场的灯都灭了,到处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着电影开场。   屏幕亮起来,我们听到了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屏幕上很多学生忙着往教室里跑。有一个班里走进了一位年轻女老师,公布了期末考试总分第一的学生是“童小阳”,每一门功课都是98分以上。这个消息让阳阳开心雀跃,因为五年前妈妈出国的时候和他说过“只要你每门功课都考到98分以上,就可以去澳大利亚看妈妈了!”。这句话,童小阳一直没忘,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去澳大利亚看望妈妈了。可是原本应让爸爸高兴的事却成了爸爸难言的心事。原来阳阳的妈妈在出国两个月后就遭遇车祸去世了,爸爸担心阳阳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就一直和老师一起瞒着他。这些年来,老师于乐一直扮演着妈妈的角色。阳阳给妈妈写的每一封信都存在了于老师家里,他叠的“阳阳号”开往澳大利亚的纸船也被老师收藏着,给妈妈打的电话也是于老师接的,他们一直呵护着阳阳健康成长。   过了不久,阳阳的爸爸因为胃疼去医院检查,没想到检查结果竟然是胃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只能活几个月。这个打击让阳阳的爸爸忽然觉得天旋地转,阳阳已经失去了妈妈,自己再走了就只剩下不到10岁的阳阳了,这让阳阳爸爸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但是爸爸怕阳阳伤心,一直没有告诉他,则是在尽力教给阳阳一些生活的本领,让他学着做各种家务,学着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一次,阳阳请花店的阿婆帮爸爸做了饭吃。没想到在去给阿婆送锅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他写给妈妈的信和纸船都在于老师家里,他明白了爸爸和老师都在骗他,发疯似的回到家问爸爸,爸爸就把妈妈去世的事情告诉了他,也把自己得了癌症的事实说了出来,严酷的现实让阳阳突然间长大了很多,他勇敢地面对了突然而至的苦难。看到这里,我被阳阳的勇敢深深打动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从童小阳的身上学到了一定要孝顺爸爸妈妈,还要坚强地面对困难。

父与子的观后感。

我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那浓厚的亲情,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的挚爱,理解,信任.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是只要一家人互相扶持,互相信任,不论有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坚强的度过. 在这篇课文中,我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感情笃深,互相信任,心灵相同.沟通,成为父子之间度过难关的最大的条件之一.沟通,可以互相了解,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和父母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沟通也是一门“艺术”,这个“艺术” 的殿堂有一扇门就是诉说和倾听.假如文中的父子没有互相沟通的话,我想儿子也不回被他爸爸所救;他的爸爸也一定会像其他家长一样,哭过之后,一走了之. 我想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多沟通.亲人之间一旦多多沟通,就会心灵相通,彼此之间就有了信任.有了沟通,家人之间就会互相体谅,就会互相忍让,也不会整天吵架过日子了. 所以我们小孩子,应该和家长多多沟通,多多沟通,就不会有太多这样那样的隔阂了.

我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作文

要有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