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和妈妈成为好闺蜜吧|闺友共读05本

2021-03-02 14:39:19闺友创业27:39 274
声音简介

龙应台出过三本散文集,被称为“人生三书”,分别是《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这三本书都是讲她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而第四本散文集《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则是她给自己母亲的献礼。

 

写这本书时,龙应台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成了一个患了老年痴呆、需要坐轮椅的真正的老人。母亲已经不认得她。陪她散完步,她会很客气地说“谢谢”。母亲的记忆也退回到了从前,经常吵着要找自己的爸爸妈妈。

 

龙应台为了陪伴和照顾母亲,离开了台北,把家也搬去了屏东潮州,与母亲共度最后的时光。

 

那年65岁的龙应台,站在三十多岁的儿子和九十多岁的失智老母亲中间,开始了她的反思,反思自己和上一代的亲子关系。


1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给美君的信”。看上去是龙应台写给自己妈妈的心里话,但实际上,它适用于天下所有的儿女和父母。因为人类的情感都是共通的。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有很多感触。 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亲子关系里,有很多被子女忽视的点。比如:你们有没有去了解过自己的父母亲。 你们有没有觉得,父母亲在心目中,就像是种与生俱来的存在一样。可以没有来处,没有历史,就只是做为你的父母而存在。


但事实上呢,他们也拥有自己的过往,有过自己人生的华章或高光时刻,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天长地久》这本书里的美君。 美君是龙应台妈妈的名字,她出生于浙江淳安。曾经是一家绸缎庄的大小姐,是个很有主见和能力的姑娘。 在她出生的年代,重男轻女思想还很严重,就算是大户人家,如果父母不开明,女孩子也是没有受教育机会的。


但是美君10岁的时候,跑去跟父母商量:哥哥读书不好不是我的错,如果我自己赚学费,能不能让我去上学? 父亲觉得小丫头挺有意思,就开她玩笑,说“好啊”。于是小女孩就去佃户家的水田里挖花生,拿去市场上卖。其实花生根本卖不了几个钱,但父亲看她这么有决心,就妥协了,让她去读书。 淳安的乡邻都知道,应家这个女儿厉害。


10岁能给自己争取读书机会,17岁就敢独自押着一条船的货,从淳安送到杭州城做买卖。回来的时候捎带了私盐,遭遇宪兵盘查的时候,船上人都慌了。17岁的美君很沉着,想办法避过了宪兵的检查,逃过一劫。 


美君18岁那年,邻居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吵架,吵得宪兵都来了,把当事人和看热闹的人抓了一二十个去,一关就是三天,还不许家属探访。街坊邻居都怕死了,跑来求她:大小姐,这街坊只有你会讲国语,求求你去宪兵队沟通一下。 美君也怕,但能怎么办?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于是她就一个人去了宪兵队,还带了一大包热烧饼。一个中尉排长接见了她,她说想看看邻居们。排长说:上面不准见。她就求排长,说是受邻居之托,只想看看他们是死是活。

排长后来就让她进去了,但说带来的东西不能带进去。美君挺聪明,说,我就让他们看看,表示人情已到,不给他们吃。结果她到牢里,一看邻居们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才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烧饼都扔进牢里让他们吃了。


宪兵报告排长说她不守信用,她也很生气,跟排长嚷嚷:这世界上哪有饿罪,就是犯了死罪,也要给犯人吃饱才枪毙,我是可以告你们违法的。就这么一闹,第二天,所有犯人都放回家了。 少女时代的美君,是有勇又有谋。 


1949年,美君24岁,跟着自己当时是国民党军人的丈夫去了台湾,他们当时是在海南岛上船的,在大撤退中,她与另一个港口上船的丈夫失散。 美君在高雄上岸时,手上抱着个刚生下不久的孩子,身后跟着丈夫的两个兵。


兵荒马乱的年代,与丈夫失散的她,拿出身上藏着的五两黄金,在码头附近的一个市场顶下了一个菜摊子,开始做买卖。她让两个娃娃兵买来大西瓜,切成薄片在码头上卖,一边赚钱,一边打探丈夫的消息。晚上,就在菜摊上搭地铺睡。 生意人出身的美君很快发现,难民一船船到来,第一要务就是建造家园,最需要建材,于是她的摊子开始卖五金建材。


后来,她又发现难民中山东人最多,于是开始卖面粉。很快人们便知道,在这个女人的摊子上什么东西都能找到。 后来的美君,终于与丈夫重逢,在异乡定居下来。他们一共生养了4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这个曾经的绸缎庄大小姐,变成了一个彪悍的渔娘,在码头上撬生蚝赚钱,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渔网卖钱,给孩子赚学费。她甚至会自己动手给孩子搭遮雨的棚屋。 


所以,当美君的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后,看到的就是自己妈妈每天为了赚钱搞成一副欧巴桑的样子,想不到她也曾是坐在书斋里的大小姐。看到她跟人大声说笑、大声骂人,可能还会嫌弃她粗鲁,但是,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从什么样的乱世中生存下来时,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只会敬佩她的彪悍。 


我一直觉得,这世上估计有不少儿女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比如我自己。记得我二十来岁的时候,有一天在家里翻出来一堆绣花的白丝帕,上头那些葡萄啊、花鸟啊,绣得可逼真了。我跑去问妈妈这些手帕是哪来的,结果她说是她做姑娘时绣的。 我当时就惊呆了。因为从小到大,我妈从来没在我面前露过这一手,我也从没听她说起过这事。如果不是我自己找出了这几条帕子,她永远都不会提起这事儿。


从此后,我看我妈的眼光就变了,原来她也曾是个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呢。后来,我就对她的过往有了兴趣,逮着合适机会就跟她聊天儿。对妈妈了解越多,她的形象就越立体。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我对她有了纵深的理解。 


这年头,大家都在说原生家庭伤害论,把自己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归结于童年时代在父母身上没能得到爱与呵护。曾经我也是持这种言论的一员,但是后来,在了解了自己的父母之后,我的想法变了。 


我意识到妈妈不会口头表达爱,不会跟孩子有亲昵的肢体语言,那是因为她也是这样被她的妈妈带大的。我外婆四十几岁守寡,一人拉扯六个孩子成人成家,忙于生存的人,情感是粗糙的。我的妈妈习惯了被这样对待,又沿袭到了自己的子女身上。 


正是因为了解了父母,才会去站在她们的立场想问题。这样一来,和解自然就产生了。 就像龙应台书里写的,上一代不会倾诉,下一代人无心体会。如果没人去打开这个结,隔阂就会一直摆在那里。所以有心的子女,真的可以试着去多了解下你的父母。在了解的前提下,才会有理解。理解了之后,和解才会产生。到了那种时候,和妈妈成为闺蜜也不是没有可能。


2

龙应台这本《天长地久》里最触动我的一点是她的反思:为什么在母亲还认得她的那么长的岁月里,她没有想到,可以把母亲也当成一个女朋友看待。 


每个女生都会有很多女性朋友。我们和女朋友之间常常会约着一起看电影、听音乐会、看展览、吃饭、喝咖啡,会摸黑上山看日出,去海边看星星,去沙漠里赏月。 龙应台也是这样,花很多时间和女朋友玩在一起。这里面,甚至有比她大二十岁的女性朋友。但是美君从来不在她的“女朋友”名单里,她只是个母亲。


被抛进“母亲”这个格子后,她就被定格了身份,就是那个小时候照顾她,长大了给她铺路送她远走高飞、老了以后一直在她身后守望的女人。 龙应台说,她跟女朋友们做的那些事,从来不会想到和妈妈一起去做。但事实上,她妈妈的年纪比她的“老闺蜜”没大多少。论性情,她的妈妈也有一颗少女心。


70岁的时候,还会瞒着儿女去隆鼻、纹眉、纹眼线,也是很爱美的。80岁的时候,还会因为老头子摸了一下邻居太太的脚而吃醋。 她也是能跟着龙应台一起去看日出、看星星,能一起疯一起玩的对象,但就是因为“妈妈”这个身份,束缚了所有浪漫想象。所以龙应台很后悔:如果早点意识到这一点,早一点把母亲当女朋友看待,就可以跟她分享好多事情。一起泡咖啡馆、一起看音乐会、一起旅行。 


她和自己的两个儿子,每一年都要一对一旅行一两次。或者开车自驾欧洲,或者跟着世界杯赛事一场场追,或者骑着机车去泰国村庄探佛寺。 她的儿子安德烈一年有三周的假期,一周留给妈妈,一周留给女友,一周给自己。


有一次母子俩骑机车游泰国的时候,儿子对她说:如果要去这样的国家旅行,就得是现在,等你年纪再大点,就只能走走欧美这类安全的国家了。 龙应台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在她尚能健步如飞的时候,不曾想过要带着她单独旅行,牵着她的手去看世界。


她太清楚两个人一起旅行的好处。如果单纯地去看望孩子,等于还是在他们原有的生活框架里,哪怕是母亲的到来,都像是要额外抽出时间去陪伴的,就算甜蜜,也是种负担。但两个人旅行就不是,一开始就在心理上就做好了设定,整个旅程,就会专心对待彼此。 


她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没有像别的妈妈一样,飞到国外去看儿子,或者一家子热热闹闹去旅行,她要的就是一对一的,高质量的陪伴。 龙应台反思的是:她把自己从“母亲”的格子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自己的“母亲”。 


在这一点上,我几年前就有了体会。有一年我辞职后给了自己一年的休息时间,就住在老家,我跟妈妈的感情是在那个时候慢慢修复的。 我会陪她逛街,建议她买颜色明亮、款式新颖的衣服和鞋子。每天晚饭后跟她去公园散步,一边走一边跟她聊各种五花八门的新闻和八卦,她都很有兴趣听,发表的意见也挺有见地,让我对这个“农村妇女”刮目相看。


在这样的对话环境里,妈妈也接受了我很多思想,慢慢变得越来越开明宽容。 带她出去旅行的时候,从前我印象中没什么生活情趣的妈妈,在这种时候就会表现得像个小孩子,她会很热情地跟陌生人聊天,语言不通也不怵。而且我发现她很有语言天分,别人的意思她能猜个七七八八,她想说的,也能表达个七七八八。 


跟她出去玩,她很能随遇而安。有时候我的行程安排得不合理,让她受累,她也从不抱怨。对于你提议的计划外的行程,她都积极参与,从来不泼你冷水。吃的东西无论好坏,她都吃得很开心。 我跟妈妈一起旅行,一点负担都没有,相反还很享受。就跟闺蜜一起出行没啥两样。


因为空间、环境及心态的转变,在旅行中,能够建立起更为纯粹的母女关系。而这一程陪伴的经历,是我们做一世母女最好的缘份注解,是将来彼此的人生记忆里最值得珍藏的瑰宝。 


龙应台在书里写:我们的文化里,没有母女专属时间这个概念。社会给现代父母的要求是有陪伴孩子长大的品质时间,但是对子女陪伴父母老去的品质时间没有要求。 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把父母抛在了身后。问心无愧地养大了自己的孩子,问心无愧地给自己最好的生活,给父母的,却是一年几次的探望机会,大包小包的礼品。


就算是旅行,也像是顺带一样,一大家子出行,而不是一对一有品质的陪伴。回来还要抱怨,有父母和孩子在,根本玩不好。 所以我觉得龙应台书里写到的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 


龙应台在采访中建议年轻人:趁父母还走得动、还认得你的时候,每年安排时间和父母单独相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哪怕只是一个下午,只要全心全意在一起,这样的陪伴就是有质量的。做过这样的努力之后,自己的内心也不会再有纠结、遗憾和不安。而且等父母百年之后,你也会拥有更多的回忆,去感念这一世母女一场或母子一场。


3

因为龙应台这本书的主题是写给母亲的,所以写父亲的篇幅比较少,但是写父亲那一章,被她放到了全书的最前面。她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你以为是为父母好,其实未必。 


龙应台的父亲在八十多岁时,还喜欢开车带着妻子到处玩,但因为反应能力变慢,总是出事故,有一次把坐在副驾的龙应台母亲手臂撞折了。 龙应台想当然地认为父亲再这么开车太危险了,所以要他交出汽车钥匙。并告诉他:如果有要去玩的地方,就坐计程车,由儿女出钱。


但事实上,从那以后,她的父亲再没出过门。并且,在那两年间,他急速衰老下去,很快步入了死亡。 龙应台也是在后来才意识到,她的父母是根本不会坐计程车出去玩的,因为他们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坐计程车出去玩就是浪费。


而老人们一旦喜欢做的事情被剥夺权利,元气也就丧失了,生命也会更快地进入衰老与死亡。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就不再对父亲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钓鱼的爱好进行干涉了,并劝妈妈也接受他这种“痴迷”。因为这是他生命能量的来源之一。不能打着“我是为你好的”的旗号,强迫他做不愿意的事情。 


我读了《天长地久》之后,关于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的一点思考和感悟。接下来聊聊如何与长大的孩子相处。


4

我们小时候,是接受父母的观点输出,由他们教你做人道理,带你认识世界。到我们这一代成人,世界已然大变,父母那代人的思想和认知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时代。往往这种时候,子女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冲突。


父母觉得子女不听话,子女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我们这一代人,既是父母,又是孩子,做为夹心饼干中的那一层,最好成为管道,在向孩子输出的同时也接受孩子的反输,然后在合适的机会向父母进行反输。 有时候父母的固执,在于他们不放心。如果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看到你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地,那他们对你的信任度就会提高,在这种前提下,再向父母输出新的理念,也会容易被接受。这样一来,亲子关系就会和谐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跟父母的隔阂,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更多地在于时代、性别、意识形态等影响。 比如龙应台的儿子17岁的时候,已经在他们老师的影响下,理解了爱情中必需要有“互利”的成分,否则这感情就不可能长久。而龙应台17岁的时候,还沉浸在琼瑶的小说中,相信爱是绝对纯粹的,可以为了这样的爱去毁灭自己。


龙应台那一代人教小孩,看到什么新鲜的东西,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指:喏,看这个,看那个。这个习惯她一直没改,后来跟17岁的儿子在剑桥,看到牛顿悟出地心引力的苹果树,她习惯性地用手指着说:这就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


她儿子就跟她说:妈,你说就好了,不要用手指,像小孩一样,跟你出来太尴尬了。 我估计这一代妈妈很难理解儿子口中的尴尬,看到什么用手指不是很正常吗?但是转念一想,我们小时候,听长辈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也觉得没什么。但是现在碰到这种情形,也会觉得尴尬。 


因为你所受的教育,让你认识到了社会秩序和公德的重要。而你的下一代对这方面的认识,比你又进了一层。所以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孩子“子不嫌母丑”,而是要学会理解他,并接受这种观念的反输。 龙应台说自己小时候,母亲只要求她读好书,家务活从来不让她沾手,所以长大了她也不会做饭。


当她自己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才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从书房里出来,练习做家务。 当她的孩子长大出国留学,她再度一个人生活后,又变回了那个不会做饭的母亲,每天随便吃东西叫外卖打发。但是她的儿子会专门去上烹饪兴趣课,去米其林餐厅打工,学会做菜后,让龙应台来看他做西餐。龙应台看完后说:“好,我学会了,下次可以做给你吃了。”她儿子的反应却是:“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我是要你做给自己吃。” 


你看,就算是龙应台这样的知识分子,都会为了孩子迷失自我。在这种时候,合格的子女应该提醒她们,要对自己好一点,不要一味地为了孩子去付出,而放弃了自己的生活。 同样做父母的,也要有学习的意识,别老拿自我牺牲这套给孩子施加压力。 


我有个朋友的妈妈,家里买了水果,她总是吃快要烂掉的那一个。煮了新米,她总是吃上一顿剩饭的那一个。一起上桌吃饭,好菜她先不会去动,到你们都吃得差不多了,她才开始把筷子伸进好的菜里,吃剩的。这一顿吃不完,不舍得倒掉,下一顿热一热再吃。 子女劝过她别这样,但她总是不听,一直固执己见。如是再三,子女拿她没办法,就只好随她去。 


但是,每当跟子女之间闹小矛盾的时候,她就会因为这些原因变得苦大仇深,到处跟人诉苦:我在家里吃的是残羹剩饭,吃的是坏掉的水果,好的都留给他们,他们还是这么没良心......孩子们欲哭无泪。所以身为父母,一定要避免成为这样的父母。 


这些是生活经验的反输,还有一种反输是理念上的。往往这一类的反输,会让父母对子女另眼相看,从而生出尊敬来。


5

龙应台书里有一章,写到《母兽十诫》。 母兽,指的是她自己。她一向自认是开明宽容的自由派母亲,但自从儿子有了女朋友以后,她发现自己退化成了原始部落的母兽,把儿子的女朋友当成了“小三”,甚至像社会新闻里的“恶婆婆”一样,跟儿子说“想毒死她”。 


儿子一开始只当妈妈是开玩笑,但见她一说就是好几年,这才意识到,玩笑里也有真心。 而龙应台在这一点上认知被儿子刷新,是有一次她到欧洲出差,顺道想见见儿子,儿子要带女友一起来,她不肯,要求和儿子单独相处几天。


但是儿子说,虽然我知道这对你不容易,但你必须接受,要不就是我和她一起来,要不就是我也不来了,你自己定。 龙应台没办法,最后只好接受。伤心的同时,她对儿子也有了尊敬,意识到:如果伦理变成压迫,亲情变成绑架,你就应该是那个站起来大声说“不”的人。 


在《天长地久》一书里,龙应台写出来的被儿子反教育的事例还有很多。 比如他们一起去买衣服,飞力普也有自己坚守的理念,他不会去一些所谓既有设计感又便宜的品牌连锁店买衣服,因为他觉得他们的设计是偷来的,抄袭个人设计师的图样,小改一下,就像我们现在自媒体原创文章经常遇到的洗稿一样,改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官司也很难打,因为很难证明。而他们能做的,就是不买。 


龙应台听了儿子的言论后很惊奇,她也算见多识广的人,但没有去关注过这一类话题。她问儿子:难道你们每买一件衣服都会去做功课吗?儿子说:那当然不是,只是能做尽量做,让这个世界更合理更公平,是每个人的义务。 


龙应台在接受了这些观念的反输后,对儿子更加尊敬与理解。他们的亲子关系良善,也是因为龙应台的姿态是开放的,她会自省,也会接受反哺。 


我们既是父母又是孩子的这一代,也应具备这样的态度,一方面不抗拒从孩子身上吸收新鲜的思想和理念,一方面去反哺自己的父母。 


如果跟父母孩子之间一直能保持这样的沟通交流,相信你一定能够拥有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完】

我和我的闺蜜转到了同一所学校 不久后,学校有一位新来的学生 我闺蜜和她成为了闺蜜 ,但是那位学生是?

立马断,一次不忠。。。。 让她后悔去吧

闺蜜友情久久文案?

1、挥手告别,扬帆远航。别不了的,是你抛出的那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我的心上。 2、友谊有时太脆弱,指尖轻触,还未等丝丝温暖传入心里,却早已碎了一地。 3、财富并非永远的朋友,但朋友却是永远的财富。 4、那此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5、你不要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

有一部电影女主长得不好看他和男主网恋男主要见他他让他的闺蜜替他去 结果她闺蜜就和男主在一起了啥电影

这个电影叫《陪我》

这样一个男的。一个闺蜜和她恋爱了两个月的男朋友分手了,闺蜜和他已...

不能说这个男的是假情假意的啦,只是在某个时间段,他对她是真的想要照顾她一生,可是这个“一生”不是她心中的一生,没有谁可以保证对谁一生不变的,但是,无论怎么说不爱了就是不爱,我希望女孩子要给自己留上尊严,不要死缠烂打,当然伤心是一定会的,如果没有感觉就是说你对这段感情也是假的。但是也不要轻易放过他啦,不是说会补偿嘛,找一件自己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让他陪你一起去,就一次,希望你用这最后的机会试着扭转局势,如果不行,我希望女孩潇洒放手。

闺蜜 求起名字闺蜜名字。

先说下这都是我以前原创的 。。 1. 染指迷离、红颜醉流年 岁月依稀、光景碎年华 执着的我、何时不心碎 疯疯疯疯、狂狂狂狂狂 梦语飞扬、撕裂的伪装 听雨喧闹、寂寞梧桐夜 碎碎碎碎、念念念念念 刻骨铭心、梧桐深雨夜 你说好的、幸福在哪呢 2. -    勿念旧人, /-    突忆曾经,3.红颜弥漫迷离、 梧桐街雨巴黎、 阳光遮掩余缕、 黄昏散漫巴黎、 流年挥洒夏雨、 夜深徘徊巴黎、 寂寞涂抹回忆、4.ら.红颜旳敷衍 . 你只是个过去式 ▁▏/ら.姐旳范er厼学不来不光俩好盆友,楼主你有多少个一起改都行啊。一点都不土。

闺蜜网名古风 好听的闺蜜网名古风

1、一尾流早埋莺|半生情缘 2、云中谁忆|凡尘清心 3、墨染诗水|樱花年华 4、穷极一生|钟情一人 5、予你心安|心安予你 6、长街与风|短巷与酒 7、野渡无人|寂寞欲晚 8、十指相扣|唇齿相依 9、心隐心梦|心语心愿 10、爱你至深|爱你入骨 11、始于初陆逗蚂见|止于终老 12、执念一世|终生无悔 13、青袂婉约|朽歌陨梦 14、南拥夏栀|北梦木兮 15、深执成伤|偏爱成痛 16、浮华一世|繁华落寞 17、南音雨阁|木槿昔年 18、南有孤岛i|北有亡梦i 19、寄情于心|舍情于忆 20、初之寒夏|末之凉秋 21、北悸指磨安凉|南歌初妤

为什么闺蜜总喜欢闺蜜的男朋友类?

既然是闺蜜,肯定生活习惯、个人喜好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才能有共鸣成为闺蜜啊?那么闺蜜喜欢的东西和人也有可能是类似的款,一个女生的男友,很可能她闺蜜也喜欢这一款,所以就抢了?

闺蜜是什么意思,如何打好闺蜜关系

闺蜜是什么意思?闺蜜一般用来指女性之间的友情,指很要好,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男性身上,出现了男闺蜜之类的词汇。   闺密,指女性要好的,无话不谈的朋友。之所以叫密,就肯定和秘密有关,很多难以启齿,羞于和其他人讨论的问题都可以和他说。纯粹友谊,不涉及爱情、肉体。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温柔动人,心思细腻,“同志”优先。闺密多半是和你讨论过最多比如性、生理之类的人。因此,闺密一般都是女孩子的专属代名词,而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孩子把这个代名词强加在了男孩子身上。 闺蜜一般是指女性之间很好的友谊,无话不谈,不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大多只交谈过比较隐私的朋友。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男闺蜜,男闺蜜与女闺蜜的意义一样,男闺蜜就是指很要好的男性朋友,男闺蜜指之间不存在爱情,但是伤心难过的时候可以彼此开导,但是我们都知道男女之间不存在纯纯的友谊,因此男闺蜜比较少。

求所有写闺蜜的作品,小说里的内容是关于闺蜜的

烟罗青春唯美绘本小说《我们的青空》,十年感动千万人的飚泪青春故事。 【青辰&魏暖】 我们再也不会遇见,但彼此永生怀念 在遇见青辰以前,我觉得周围所有女生都是我的好朋友。 但和青辰熟起来以后,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对你好过的女生,都能叫好朋友。 目录 【一】 在遇见路青辰以前, 我还以为世界上所有的女孩子, 都是一样的 【二】 她的心里是一座空空的城池, 没有人去填满她 【三】 大概, 感受到了某些宿命般的失望与难过 【四】 那首歌, 仿佛唱尽我们的青春最美好的时光 【五】 那样的晴空, 我此生只经历过一次 主题短篇小说集《小情书》和青春治愈系长篇小说《星星上的花12》自出版起,长踞全国各大畅销书榜,写作风格温暖轻灵治愈。

闺蜜是什么意思?男闺蜜又是什么意思?

男闺蜜是指可以和你关系很好,可以一起上街,可以一起分享小心事的,无话不谈的亲密的男性朋友,但又不是情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