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03 初见心理咨询师

2021-03-26 15:21:57喜马加油站11:38 127.5万
声音简介

有一种关爱,叫“他们觉得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那么,该不该去看心理咨询医生呢?

初见心理咨询师,蛤蟆等着苍鹭问自己问题,期待着苍鹭能够“治愈”自己,担心自己“还能好起来吗?”,苍鹭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精彩瞬间 

蛤蟆:你不能这么做。你说你是咨询师,我为了咨询来到这里。我在等着你说一些能帮到我的话,可你说的,居然是我的钱不管用?你什么意思啊?怎么才能帮我啊?

苍鹭: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来回答你。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 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荐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刚刚读完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李松蔚老师推荐的。 英国有个著名的童话故事叫《柳林风声》,讲一只蛤蟆冒险的故事。这本书沿用了里面的人设,蛤蟆冒险归来,继承了父亲的庄园,却抑郁了。在朋友的帮助下,蛤蟆去寻找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蛤蟆先生一共咨询了10次,这本书就是围绕咨询的过程展开的。蛤蟆先生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逐渐觉醒,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书里并没有复杂的难懂的专业词汇,非常“易读”。但是,这是一本需要“不断思考”的书。每一次咨询,苍鹭医生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指引蛤蟆不断认识自我,并完成痛苦的蜕变。 这本书用有趣生动的例子帮我们了解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 1、如果有一对糟糕的父母该怎么办? 2、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先天已经写好的“人生剧本”? 3、我们为什么会不自觉地“自证预言”? 4、什么造就了“受害者”心理模式? 5、所谓的“高情商”,只是让别人开心的能力吗? 等等...... 还有一个我觉得是本书最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觉察自己的情绪?这个就需要我们像蛤蟆一样,抽丝剥茧,不断学习和思考了。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4.26 第二章 挚友前来相助 我见:开心果变可怜巴巴,衣着光鲜变得脏兮兮 我思: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反映到他的外在打扮上,内心垮掉的人,做不到精致,而每天神采奕奕的人,肯定是内心强大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刘德华,跑龙套时,每天早起都要洗澡,刮胡子,穿戴整齐才出门,也不过是去做个龙套。 我见: 蛤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就不赘述了,可他骨子里是软弱、不安分的。一直以来,总有朋友给他忠告良言,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一旦少了这些朋友在身边,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态的念头牵着鼻子走。 我思: 奸、懒、馋、滑,这原本是人性,每个人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的。 有人少,是因为从出生起,家庭、书本或是其他的教育,帮他修正过。 有人多,是因为修正的少。 明明灭灭的人生,谁不是一次次醒来。 跌倒时,有些人,自己强撑着爬起来;有些人还需要朋友的帮助。 羡慕蛤蟆,有三个好朋友~~

晨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二章

故事导读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现在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 于是本书故事就此展开。 (我也想通过读书克服自己的阅读障碍) 第一章里我认识了两个鼠类朋友:鼹鼠和河鼠。这两个人物个性鲜明,鼹鼠有什么事河鼠都会在身边,河鼠会按自己的方式帮助鼹鼠,不管鼹鼠是否需要与喜欢。河鼠过于掌控鼹鼠,不放心鼹鼠办的事情,事事亲力亲为,鼹鼠在河鼠身边似乎是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似乎这样的关系表面鼹鼠应该感激河鼠,但鼹鼠并不喜欢也并不感恩这样的河鼠,它甚至不希望河鼠总是表现的这么能干。 第一章最后出现了本书的主角:蛤蟆先生。 鼹鼠去找他的好朋友—蛤蟆先生。而此时的蛤蟆在破落的蛤蟆庄园过着糟糕的生活,满屋狼藉,邋遢的装扮,鼹鼠无法想象以前那么光鲜亮丽的蛤蟆现在对自己的装扮不管不顾,甚至容忍自己活在臭烘烘的环境下。 而且蛤蟆先生说出了故事的起因“ 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 ,说完,放声大哭起来。 回来的路上,鼹鼠的心理描写一番后,他意识到,蛤蟆现在脏兮兮的样子背后,是精神和内心经历的重大变化。 晚餐后鼹鼠和河鼠精彩的讨论和对话是一大亮点。阅读时,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种画面。 两个都是蛤蟆先生的挚友,对蛤蟆的熟知,担心,寻找方法。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友情深厚。 这时獾出现了,獾是一名区议会议员,他说出了蛤蟆骨子里是软弱,不安分的。 三个好友手挽手,獾在中间,目标明确的一齐向蛤蟆庄园迈进~

蛤蟆先生有个约会的故事

1 蛤蟆先生有个约会的故事 当星星挂满树梢的时候,荷花池要举行舞会了。 美丽的青蛙小姐展开荷花瓣裙子跳舞在荷叶上跳舞,她还会邀请穿着最体面的先生共舞。 一大早,蛤蟆先生就开始准备了。 一定要头发干净,衣着整洁才行。蛤蟆先生洗了3次澡。还洒上香喷喷的花露水。 他穿上黑色的燕尾服,黑色的漆皮鞋,戴上白色的手套。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哇!真精神,帅呆了。 可出门前,蛤蟆先生又觉得,天气这么热,穿淡色的衬衣,打领带,会更体面。 没错,长袖白衬衣是最好的行头。于是,蛤蟆先生穿上白衬衫,他在镜子前照了又照,确定自己很体面了。这才坐着土豆马车出发。 参加舞会,遵守时间是首要的礼仪,要准时到达,土豆马车开得飞快,驾、驾、驾…… “蛤蟆先生,蛤蟆先生,停一停!”蜗牛妈妈站在野豌豆上挥动着草帽喊。 “什么事情?快说,我有急事呢!” “借你的土豆马车用一用,我的儿子生病了,我得马上送他去医院,可是我实在走得太慢了!”蜗牛妈妈喘着粗气。 “那可不行……我有急事呢。” “好心的先生,求求你了,要是星星挂满树梢的时候,还到不了医院,小蜗牛会死掉的!”蜗牛妈妈伤心得哭起来。 蛤蟆先生瞅了瞅野豌豆花瓣上的小蜗牛,小蜗牛耷拉着脑袋。“那……那好吧!” “谢谢你,好心的先生。” “快去吧,小蜗牛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 驾、驾、驾……蜗牛妈妈赶着马车去医院了。 糟糕,蛤蟆一拍脑袋,我可要迟到了,蛤蟆先生一路小跑着。 “嘿,伙计,帮帮我,帮我抬一抬?”。兔子白大的货车车轮陷进泥坑里了。 "对不起,我有急事呢!”蛤蟆先生头也不回的说。 “帮个忙吧,好心的先生,星星挂满树梢的时候,我得把这批货物运完。要不然,我的工作可要丢了。”兔子很着急。 蛤蟆先生停下脚步,戴着白色手套的手,扯了扯黑色的领结。 “那……那好吧!”蛤蟆先生说。“可得当心弄脏我的白衬衫!” “一二三……一二三……”一使劲,车子很快从泥坑里退出来了。可是蛤蟆先生的白衬衫沾上很大一快泥巴。真糟糕! “我帮你擦擦吧,真抱歉!” “不,不用了!” 时间就要来不急了,蛤蟆先生跑得飞快! 舞曲刚刚奏响,蛤蟆先生独自坐在角落里,唉!真糟糕,我已经很小心了!蛤蟆先生不停的拍着自己的衬衫。 你说,美丽的青蛙小姐会请他一起跳舞吗? 2 蛤蟆先生有个约会的故事点评 蛤蟆先生想要参加舞会,但是看到蜗牛妈妈需要帮助,就去帮助了,看到小兔子寻求帮助,蛤蟆先生义无反顾的去帮忙了,结果蛤蟆先生的衣服脏了,我觉得应该邀请蛤蟆先生跳舞,蛤蟆先生这么心善,一定会有人珍惜这一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 1.心理咨询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这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可怕事件的人们进行的一项神秘的活动。 2.人物的不同变化 獾:虽擅长规劝, 却缺乏耐心。 河鼠:心理咨询就是赶时髦;他认为蛤蟆是不舒服(生病)吃阿司匹林可能会管用;河鼠最先提出先心理医生的,现在倒打起退堂鼓了。 蛤蟆和苍鹭的开场画面。。。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感悟:无论是自我心理调整还是去看心理医生,目的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打开自己内心压的结。大多在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 1.为了能独自前去咨询,他已经向朋友们争取了好久。 2. 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3. 此“你感觉怎么样”所以还真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内心的状态。 4.蛤蟆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故事 感悟: 1.“为了独自去咨询蛤蟆向朋友争取了好久”从这句话中我深深感受到蛤蟆渴望独立、自由以及被尊重的焦虑困惑的内心。 2.通过第一次的与苍鹭的对话,蛤蟆似懂非懂的知道“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3.当被问“你感觉怎么样?“”感觉如何?面对这些词语有时真的很难描述清楚,情绪感受表达不出来。 4.蛤蟆能敞开心扉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是苍鹭做了全身心的倾听、接纳、挖掘。。。。 反思:听着这两节的内容时,与孩子相处的画面浮现在眼前,蛤蟆的故事正是孩子真实的内心感受,作为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声和需求,一味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所谓的经验、权利来打压孩子。有时也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有时还会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导致自己陷入各种焦虑中。。 但读了今天的内容反而没有那么焦虑了,正如群里暖暖所说:‘读书能让人静心,面对问题和困惑不会过分焦虑。。。。。 最后也要给自己一点掌声,感谢能坚持阅读输出,加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适合初中生看吗

适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部非常正向的心理咨询入门级书,书中告诉孩子怎样才能实现心理上的独立和自信,也会代入简单易懂的故事和概念讲解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可以称为短小精悍,更难能可贵的是,全书没有大篇幅的专业术语或者让人抓狂的数据图片,从耳熟能详的故事入手,通过简单的故事分享与人物对话,深入浅出的写出了很多人当下的处境,非常适合学生读。

怎么画蛤蟆,并把蛤蟆画得像?

找一只青蛙照着画,蛤蟆的嘴巴比青蛙的大,圆,短.背上多点毒瘤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四)

大家好,欢迎来到蛤蟆的故事,上回说到蛤蟆答应了与苍鹭合作,明确了要为自己继续咨询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那我们接着蛤蟆的故事说。第一次的咨询之后,蛤蟆并没有好转,他的朋友们也都积极的陪伴这蛤蟆,陪他玩逗他笑,可是也都没有效果。终于,蛤蟆等来了第二次的咨询,这里又一个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蛤蟆这次的咨询为了独自前去,都是已经向朋友们争取了好久的。因为蛤蟆已经从第一次的咨询里学到了一个道理: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事,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要做自己的主,长成大人。 第二次的咨询和第一次一样,蛤蟆的压力和焦虑是倍增的。不同的是这一次苍鹭先开口了:“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在这次的咨询里,蛤蟆一共回答了两次这个问题,第一次回答是不假思索的,下意识的就做出了回应:“挺好的”。这样的回答是不是很熟悉?就好像我们早上回应别人的早上好一样,不需要动脑子就回应一句早上好。其实这没带有任何的思考,只是下意识的回应,这样的回应一眼就被苍鹭发现了,所以又问了蛤蟆第二遍。这一次,蛤蟆又开始不自在了,他反问苍鹭:你说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蛤蟆从没有有意识地关注过自己的感受或者情绪,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自己的状态。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情绪呢?还记得当第一次有人问我:你是什么感受的时候,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时候的状态,真的是和蛤蟆一样的不自在,因为那时候我也只会用几个简单的表达情绪的词来形容我那时候的情绪,像开心呀,难受呀,不舒服呀或者没什么感受呀。那此刻不妨问问现在的你?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呢? 很明显,对于苍鹭是能理解蛤蟆的,于是用温度计上的刻度1-10为例,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甚至有自杀的想法,5代表还不算太糟,10代表非常愉悦,最终蛤蟆在1-2之间做了记号。苍鹭很睿智的从自杀的年头开始聊起,于是蛤蟆开始了自己无价值感的哭诉,从很久以前入狱的往事到最近与河鼠、獾的不好的相处体验,比如蛤蟆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很不满,会被他们责备,被他们训斥等等,但是蛤蟆又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所以你能想象,面对他们这样的对待,蛤蟆会这么处理呢?当然是承认错误,讨好别人,不管自己有多么愤怒多么委屈,只要他们继续接受自己,我改就是了。 这一次的咨询,苍鹭引导蛤蟆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因为蛤蟆发现了和面对河鼠/獾的责备训斥的时候,那时候的状态像极了自己小时候被父亲狠狠地责骂后的感受。 那关于儿童自我状态是什么状态呢?当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时候,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样的状态没有好坏之说,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 蛤蟆和苍鹭在咨询的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能控制自己进入或者离开儿童自然状态呢?那此刻的你觉得呢?关于儿童自然状态的探讨也才刚刚开始,我后面接着聊。

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前几天,重温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有一幕让人很心痛。 16岁的茉莉跳楼自杀前,对自己说:“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可怜的林茉莉,再见。” 是什么让她感觉自己可悲又可怜呢? 原来,从小到大,妈妈只会否定她。 考试拿第一,妈妈会说:“要不是我逼你,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 和同学闹了矛盾,妈妈会说:“哭?你还好意思哭?” 偶尔做错事,妈妈会说:“你有没有脑子?” 直到茉莉自杀,妈妈都不明白孩子怎么会如此脆弱。 她不知道,孩子崩溃的表面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说: 我们的价值观来自父母,他们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父母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在书中,他用童话的方式,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里藏着孩子的命运。 “从不被夸”的孩子,很难快乐,在否定中长大的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1、“打击式”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诅咒 罗伯特笔下的蛤蟆先生在外人眼里,是个热情、时尚、爱冒险的家伙。 可最近,朋友却发现他越来越不对劲。 蛤蟆先生说:“我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一团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看起来像个笑话。” 为了让自己好起来,他来到心理医生苍鹭的诊室做心理咨询。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敞开心扉,回忆起童年。 他记得父亲和他说的最多的话是: 不准这么做! 你看起来太蠢了! 回你的房间去,不准下来! 一提起父亲,蛤蟆先生开始嚎啕大哭。看似强大的他,却有一颗易碎的心。 对他而言,父亲的批评和否定,时刻提醒他,“你是个废物,什么都不行。” 蛤蟆先生的脆弱、自卑、抑郁,都离不开父母数年如一日的“否定”。 家庭教育片《镜子》中有句台词: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怎样,关键在父母。” 那些被父母肯定着长大的孩子,大多积极阳光,内心有爱。 还记得《奇葩说》辩手詹青云吗? 比起她的博学多闻,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她永远那么乐观、那么自信。 其实,詹青云是从贵州小县城走出来的孩子,父母也是普通人。另外,她还是个问题学生。 因为看杂书,学习成绩总是垫底,被老师骂得转学6次。 但詹青云的父母从不否定女儿。 无论外界怎么斥责,妈妈始终鼓励她;无论生活多么平庸,爸爸总会支持她。 比如放暑假的时候,贪玩的詹青云不想憋在屋里写作业,总偷跑出去。爸爸没有说她什么,反而带她去更远的地方玩。 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感受轻松愉悦的成长氛围,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成为乐观勇敢的人。 就像詹青云,本来普普通通的她,活成了一颗光芒万丈的小太阳。 心理学上个概念叫:积极权威期待。 意思是,如果你想一个人变得更好,那就鼓励他。 父母如果想让你的孩子变得优秀,也一定要支持他、肯定他。 如果你给他的全是负面暗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停地否定、斥责、孩子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失控。 “打击式”教育,看似可以让“熊孩子”变乖,但却是以摧毁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让他们长期处在压抑中。 而这种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堆积成一座活火山,不一定什么时候,让孩子瞬间爆发。 即使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过童年,往后余生也要背负这份“原罪”,将父母的否定转为自我否定。 2、你怎么定义孩子 孩子就怎么定义自己 蛤蟆先生回忆完令人伤心的童年后,开始诉说眼下的困境。 父亲留给他的艾比酿酒厂,让他经营得半死不活。 虽然没有人指责他,但他猜测,所有人会将他和父亲比较,然后得出“他更差劲”的结论。 蛤蟆的“差劲”不止于此,他的住处荒草丛生,“校董”的职位也即将被人替代,自己还又胖又丑。 家庭治疗师萨堤亚曾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这种联系就是,父母怎么定义孩子,孩子就怎么定义自己。 被否定惯了的蛤蟆先生,一直在自我贬低。他做任何事情前,都会对自己说“你肯定不行,这个父亲早就告诉过你”。 在这种心理暗示下,蛤蟆先生遇事犹豫不决,精力无法集中,他断定自己注定失败,一开始就放弃了努力。 知乎上有个提问:从小一直被父母否定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 有个高赞回复说:“做任何事都有无力感,半途而废的事情数不胜数。” 有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从小到大,母亲从未肯定过他,无论做什么,都做不到母亲心里去。 被定义为“废物”的他长大后,本想做出点成绩,扭转家人的看法。 可母亲的各种批评斥责,再次让他打退堂鼓,觉得自己不可能办好任何事。 慢慢地,他接受了这个 “事实”,将自己定义为失败者。 他说,现在虽然离开了父母在外打拼。但和小时候一样,不敢反驳别人,不敢表达情绪,不敢去争取,也不敢去闯。 就像几天前,他被老板误会,替同事的工作失误背锅。当面对质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口,默认了所有问题,自然也承担了所有后果。 他想,自己真得活成了父母眼里的那个“废物”。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的评价一直都是否定的消极的,那么以后无论他多优秀,多努力,都很难成功。 因为就在他快接近成功的时候,他心里就会冒出来一个声音:你不行的,你注定会失败…… 深以为然。 从不被夸赞的孩子,成长中缺少了培育自信和执行力的土壤。 长大后,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指责自己,他们也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没有人会在自我否定中感到幸福,那他们要如何好起来? 3、如何摆脱“可怜弱小的我” 罗伯特在书中,将自我否定的人,定义为“可怜弱小的我”。 他们可怜,即使得到外界认可,也不去相信;他们弱小,因为永远害怕失败,看见机会也不去争取。 就像蛤蟆先生,他取得了划船比赛冠军,但朋友的欢呼让他觉得,那是在戏弄他。 之后,即使队友们再怎么热情邀请,他也只会拒绝。 蛤蟆先生为此难以释怀,又去了苍鹭的诊室。 苍鹭问他:“是谁,造成了你的不开心?” 蛤蟆先生对这个蠢问题很不耐烦,嚷嚷着:“我早说过了,是身边所有的人……” 可是苍鹭严肃的眼神,让蛤蟆先生重新思考了一下,停顿片刻后,他说: “是我自己。” 这时,苍鹭露出了一个微笑,他说: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感受,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们选择了愤怒、悲伤、内疚。 谁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试着去看向另一面,心情或许会不一样。 苍鹭建议蛤蟆先生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向,比如: 面对不快乐的童年,选择遗忘,不再记恨父母; 面对强势的对手,选择勇敢,不再害怕争执; 面对无聊的生活,选择走出门,拥抱大自然。 几个月后,蛤蟆感觉内心多了几分力量,精力也充沛了不少。 他可以计划、考察、决定、行动。 他卖掉了酒厂,转行去干房地产;抢回了校董事会的职位;还把自己的家——蛤蟆庄园种满了花。 夏天的一个午后,蛤蟆换上新买的格纹西装和领结,对着镜子,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 蛤蟆先生终于摆脱了“可怜弱小的我”,活成了“自信有力的我”。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怎么做呢?   1. 活在当下,真诚地回应现实的生活 这样做能打破童年延续而来的恶性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束缚。 2. 停止自我批评,去做点具体的事 从自我批评中走出来,为自己制定一个个小目标,让生活有所期待,找到前行的动力。 3. 学会不带攻击性的反抗 不带攻击性的反抗,是一种温和的、不含暴力的。 比如,被父亲痛骂,满心委屈的时候,不要急着道歉,而是沉默地转身离开。 并在接下来的几天,保持距离,寻找时机说出“被你那么说,我真得很不开心。” 人生有很多无可奈何,比如父母可以轻易地影响到孩子,但孩子却很难去改变父母。 父母要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功课。 如果他们没有学好这门课,作为孩子的你,得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我们不能在被否定的人生里迷茫太久,快点走出来,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的什么

讲蛤蟆先生通过接受心理咨询,成为独立自信的人的故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蛤蟆先生通过接受心理咨询,探索自己爱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找到如何在心理上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的故事。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