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 63 孔子的八卦往事

2021-03-31 11:35:19南怀瑾大学堂11:15 7715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499 喜点
声音简介

电影孔子怎样体现论语中孔子思想

角色语言,行动等等

论语中的孔子说了哪些言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关古代八卦理论的书籍!

《周易》,即《易经》 书中的八卦符号: [1]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二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gèn),止也;兑(duì),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    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 圭, 指土圭。 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 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门符号。 爻有阴阳两类, 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间一横叫二爻,上面一横叫三爻。   八卦有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

孔子的《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论语及故事

1)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个君子吗? (2) 原文: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解释: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时候,他骑马殿后掩护大家,快进城门的时候,他一边抽打着自己的马,一边说,哎呀,其实不是我勇敢留在后面, 而是我的马实在是跑不快啊。 (3)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论语》中有哪些有关孔子或其他人物的故事情节?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同相关人士思想、言论和活动的记载,当然不乏孔子的故事,其中我人物最值得一说的是《乡党》中记载的一件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的这个表现同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冷漠现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马厩着了火,孔子听说之后所问的是伤了人没有,而不去问马的情况,关心的是人而不是财产,这种人文关怀恐怕是咱们现在很多人没法比的。咱们现在遇到事故和灾难,经济损失是不会不提的。虽然按照规定也有通报人员伤亡情况,但更被关心的还是经济损失,而不是人的生命,这恐怕是咱们现实社会常常出现各种冷漠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中所说的人,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动物,主要是生物学的含义。古时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学的含义,常常还有身份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人民这个词来解释这个问题。人民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政治意义上的内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称。民是指的平民,是贵族以为具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而人则是指没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他们没有户籍、没有权利,仅仅剩下生物学上人的意义,比如奴隶,他们可以说没有作为人的起码权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这个物种之外,因而称之为人。 马在当时是贵族的重要工具和财产,但贵族一般只是使用,不会整天呆在马厩里。负责饲养和管理马匹,整天在马厩工作的人多数是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的人员。马厩发生火灾,首先会受到伤害的就是这些人,这句话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这些人,而不是马的拥有人。 直到人文主义被提到相当高度的今天,人们对于财产的关心程度往往还是远远高于对人的关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对财产和亲人之间作出选择是,选择的是财产。而孔子在那个社会身份等级分明的时代,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而社会地位又很低,不被社会所关注的人员表现出这样的关怀,不能不说是十分可贵的。

论语,孔子与子路的故事

春秋时鲁国的孔子有三千学生,而其中有名的为七十二贤。这七十二贤人中有个叫子路的,他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弟子,原来是个桀骜不驯的莽汉子。 一天,尚不年迈的孔子带著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凉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浃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孔子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之后说口渴死了,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子路打开随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条小溪的上游,小溪喷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当儿,一抬头忽然看见他面前的草丛里黄灿灿的鲜花开得正盛,定睛再看时那根本不是一簇艳丽的鲜花,而是斑斓炫目的猛虎。在那白额黄斑虎吼声震山扑过来的瞬间,子路纵身跃到猛虎的身后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子路力大过虎,就好像若干年后的武松那样赤手空拳把猛虎打死了。他揪断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怀里以作凭证,准备向孔子炫耀,然后荡了荡泉水舀了满满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子路递水给孔子时喜滋滋地问道:“先生,上士智能过人、武艺高强的人怎么样打死老虎?” 孔子抿了一口清凉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头。” 子路敛住笑容又问:“那中士呢?” 孔子喝了好几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兴地接著问:“那堋,下士打虎是个什么样子呢㼿”孔子清了清嗓子:“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动手。” 听完孔子的话,子路感到受了侮辱,扔掉老虎尾巴,怨恨地说:“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支猛虎守著,竟然让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 子路在质问孔子的时候,趁孔子只顾喝水不留意的空当,就手抓起一个石盘揣在衣襟底下。那石盘边缘十分锋利,子路怀揣著石盘准备在适当时机如掷铁饼似地抛起石盘,然后石盘会在空中飞旋,划一道闪亮的弧,顷刻之间即会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击个脑浆涂地。 子路预谋好这一切,站在孔子面前咄咄逼人地发问:“孔先生,你说,上士杀人是怎么个杀法?” 孔子一愣,随即镇静地回答:“上士杀人用笔尖。”他怕学生听不懂,解释道,“用笔墨写在竹简上或刻在甲骨钟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於死地。” 子路怒气未减地又问:“那么中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中士杀人用舌尖。人的舌头是软的,能把方的说成圆的,圆的说成扁的,众口铄金,也会杀人不见血。” 子路居心叵测接著问:“那么下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若无其事地回答说:“下士呀,下士杀人用怀里揣著的一个石盘。” 子路一下子泄了气,他扔掉怀里的石盘,五体投地跪拜了孔子。从此对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后来,子路和孔子的其他门生,把孔子治国平天下很有历史穿透力的言论整理成《论语》流传下来。

孔子论语故事

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君子深明大义,小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君子是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应当着眼于社会的根本,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能偏离正义的方向,这样社会的根本才会不被动摇,所以君子要喻于义。而小人属于执行者,涉及都是具体事物,处处关系到利益,不能放松和随便让步,否则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所以小人要喻于利。也就是说,君子面对的是战略问题,在战略问题上要遵循义的原则,要从义去考虑。小人面临的则是战术运用问题,就必须精打细算、锱铢必较,保证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君子喻于义和小人喻于利,是由于各自社会角色决定的各自社会责任,无关道德问题。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而且,在孔子看来,小人有时也不失为做人的底线,比如第十三篇《子路》中,子贡问怎么样能算得上士矣,孔子回答的最后一项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

孔子论语的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论语

论语大全网站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