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篇 22 孟子的真意 朱熹的怀疑

2021-04-01 09:05:12南怀瑾大学堂11:33 2930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499 喜点
声音简介

孟子万章上 的翻译

新华书店有。

《孟子》里的小可爱——万章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特别欣赏的学生,如孔子之于颜回,孟子之于万章。万章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多,我们只知道孟子晚年退而修书是和万章一起的。《孟子》里的“万章”篇就是孟子和万章的对话。 我读书,喜欢剑走偏锋,往往从文字的缝隙有一些意外的体悟,这样的发现总能让我沾沾自喜。读《孟子》,隐隐约约读到了一个可爱调皮的弟子万章。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于是开始皮了,他拿话堵老师:“ 然则舜有天下,孰与之? ” 老师您不是说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谁的吗?可是舜拥有了天下,是怎么来的呢?难道不是尧给他的吗? 老师冷静回答:“是天给他的。” 这个小淘气一定是一脸猾狭,挤眉弄眼地说:“天给舜的?天怎么给?捧在手里给?或者天会说话?莫非老天爷现了真身,对舜语重心长地说,耳提面命地教导?” 我们当老师的,对这种时时挑老师毛病、给老师下套子的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这样的学生,也往往涉猎广泛思维灵活,他们才有底气随时伺机“堵”老师。 老师就是老姜,对万章的小把戏一清二楚,他老人家继续不动声色地引导了: “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天不会说,不会动,他怎么示之呢?”继续堵,总想把老师追问到绝境。 老师就说了,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再把舜推荐给老百姓,老百姓接受了。这就天用行动在表示呀。 老师的回答已经至情至理了,可是万章这样的淘气学生才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看老师出糗的机会呢。他又问了:怎么给天推荐?天又如何接受?天能看?能听?能说?(这里的表情一定是为自己的机智而洋洋自得了。) 当然,孟老师最后又是举例又是比喻又是对比的,总算把这个调皮学生的问题给解释清楚了。 不仅如此,万章还曾拿儒家祖师爷孔子来刁难孟子: “ 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 ”意思是说,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最讲礼了,可是国君召唤时,祖师爷等不得车马备好,就自己先行了,这也太不淡定了吧?老师则告诉他,国君召唤,使命在身,当然拖延不得! 调皮的万章爱抬杠。他和孟子探讨接受礼物的问题,孟子认为,别人若有礼有节地同我们交往,我们是可以接受对方的礼物的。 万章马上就“杠精”附体了。他问老师:那如果一个强盗有礼有节同我交往,并要把他的赃物送给我,按老师的意思就可以接受咯? 老师说:“不可以,这种人我们都用不着教育他就可以直接杀掉的。”孟子的意思是,道义先于礼。 孟子继续“杠”:当今诸侯如同强盗,可是他们有礼有节地结交君子,君子怎么就接受了呢?老师告诉他,诸侯要是全杀了,天下不就完了吗?当然得先教育。 老师还搬出祖师爷孔子之例来讲孔子在鲁国做官都跟别人争夺过猎物,万章迅速抓住把柄: 祖师爷推行大道,怎么能争抢猎物?太不地道了! 孟子说:哎呀,祭祀的猎物嘛,大家都认为吉祥,就抢咯。祖师爷担任祭祀官,当然也就一起抢咯! 万章步步紧逼:那祖师爷怎么不辞官呢! 老师又是好一番解释,才让万章无话可说。 这样的场景有没有很熟悉,这样的孩子有没有很熟悉?其实这种孩子看似处处“怼”老师,实则时时在动脑,时时和老师相互应和。这种头脑风暴般快速运转的思维,值得我们珍惜。

朱熹的文章的翻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孟子》三章翻译

富强大街与众不同意不

孟子文章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出自《孟子》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孟子二章读后感

第段先写文章理解孟其认识;第二段写文句或哪段印象深刻想;第三段联系自实际谈

《孟子两章》读后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心理都是喜欢安乐,厌恶忧患的,孟子的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似乎很违反常理。然而,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因为只有在忧患的时刻,人们才会提高警惕,励精图治,最后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反之,在安乐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放松自己,麻痹大意,结果却招致了失败与死亡的厄运。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孟子的观点,急功近利的人也许不容易体会,而加以反对。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孟子说的的确包含真理。个人或团体乃至于国家,能够遵循道义来行事,也许短期里会遇到一定困难,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与赞赏,获得多方面的帮助,最后道路越走越宽。反之,违反道义而行事,也许短期内可以获得一些利益,但是长期下来,他人看清了你的面目之后,必将疏远乃至于杯葛你,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道路越走越窄。

有关孟子的文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