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规》第241天

2021-04-01 22:15:10冼淑镠02:26 39
声音简介

第241篇 父母对孩子的诅咒 字数1289

2022年6月20日星期一 诅咒,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 根据这个意思,父母似乎不大可能将这个词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吧?其实,不然。 先不说别人,说我自己。作为父亲,到今天我才彻底明白,其实,过去每当我恶狠狠地对孩子说:“你每次都这样!”、“你就这副德性!”、“你总是这个样子!”……这些话,其实就是对孩子的诅咒! 为什么呢?每当我恶狠狠地对孩子说类似的话时,就相当于在强烈暗示孩子——我就这样了,没啥改变的可能了。要不了几次,孩子就会形成破罐破摔的心态,然后,孩子的问题、毛病真的就会固定下来,终生都难以改掉! 父母对孩子的“诅咒”,表面似乎没有巫婆、巫师对他人的诅咒那么恶毒,但最终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却比巫婆、巫师的过之而不及。巫婆、巫师的诅咒不一定有作用,而父母对孩子的诅咒却是百试不爽、百发百中、百战百胜、百战不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可谓是千疮百孔、千奇百怪、百花凋零、百般折磨! 当然,有很多次,当自己冷静下来后,我会觉得自己当时确实做得有点过分了,很后悔,可是,每次事到临头,却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又对孩子恶言相向。我猜,很多父母可能都和我有类似的经历吧?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如何破呢?我们来进行一次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打破沙锅问到底。 以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为例。 为什么孩子做作业拖拉,我们就会对孩子恶语相向呢?是因为孩子拖拖拉拉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失望、焦虑,甚至愤怒。 为什么孩子拖拖拉拉的行为,会让我们感到失望、焦虑,甚至愤怒呢?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可能影响晚上睡觉,进而影响第二天早上起床,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形成拖拉的习惯,进而影响他未来的人生,终生都可能会受此影响。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那么长远的担心、焦虑?因为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关心自己的孩子,我们不希望他们以后生活的不如我们自己。 为什么我们明明是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以后过的更好,却说出违背本意的话,做出违背本意的行为,最终将孩子逼上梁山、逼上绝路、逼良为娼、官逼民反?因为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孩子面对山一样的作业的痛苦,不能明白学习和考试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考试成绩绝对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和命运。 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学习和考试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考试成绩并不决定孩子的未来和命运?因为我们不明白,比学习和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想象力;我们不明白,比起教会孩子什么,保留下孩子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想象力才更重要。 为什么留下这些无形的东西更重要?因为现在知识迭代日新月异,不,秒新分异,只有保留下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的人,才会终生学习、终生成长、终生进化、终生发展。 如何让孩子成为终生学习、成长、进化、发展的人呢?父母“管住嘴,迈开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如果已经比孩子更年长的你,比孩子阅历更丰富的你,比孩子心智更成熟的你,比孩子更自主的你,都做不到的事情,你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脸面,有什么底气去责骂、呵斥、惩罚孩子呢?没脸啊!丢人啊!做不到,就先老老实实闭上你的臭嘴! 切记:不要把自己未竟的目标、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本事自己去实现它!

?女儿不看父母有法律规定吗

有的 ,前几年超火的话题,具体的法律条规我忘记了,但肯定有的。

父母规在哪儿读

好像还没有这个东西,至少古人没有留下,希望你编写。 祝你好运

弟子规尊重父母的故事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听完父母规,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父母亲的呼唤,应该立即应答,不应迟缓,父母亲叫你做的事情,应该执行而不该懒惰对待,要赶快去做,父母亲的教诲,需严谨听从,恭敬地倾听,父母亲的责备,不能顶嘴,应该顺从他们,承受他们的责备,努力改进自新 。

父母当如何面对孩子的职业规划?

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然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应怎样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遇到困难和挫折,怎么办?积极思考这些问题,无疑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名很优秀的物理系本科生因为不知如何在保研和就业当老师之间选择而苦恼。他曾入选学校的“十佳大学生”,性格随和开朗,喜欢与人打交道,他的生涯规划方案也比较成熟、清晰,他的职业愿望是当一名老师,与学生在一起。可按照他的成绩排名,他可以获得到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免试推荐资格,父母一定要让他去清华读研究生,而他不喜欢做科研,也不愿意一辈子做科研工作,而父母之所以坚持让他读研究生,是认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光环是他和家庭乃至家族的一种荣耀。 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选择 众所周知,父母的意见在大学生的生涯选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父母的期望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和压力。父母对于孩子生涯规划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升学、就业地域和单位性质的选择上。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先不要工作,在追求文凭的路上不停地继续读研、考博或者出国;有的父母完全不顾客观情况,盲目地以孩子留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为荣。还有的家长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对于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希望孩子在机关事业单位有一个稳定的职位,让孩子放弃自己喜欢的职业去选择他们认为比较好的职业。 比如,一个有艺术特长的孩子,更喜欢自由的文艺演出和艺术公司一类的职业环境,父母感觉这样的工作太不靠谱,心里不踏实,就希望他能到机关或者事业单位,而孩子却一会到电视台录节目,一会组建乐队,乐此不疲。 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综合各种情况看,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市场化的就业模式给社会、大学生都带来了挑战,对家长而言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变化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挑战更直接、更深刻。 在计划经济时代,父母一辈子甚至一家几代从事同一种职业或者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现在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在很多方面都与其父母的大不相同,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说“我的第一份工作”如何如何,已经想到了以后的新工作。他们对于职业和工作变化的适应、习惯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甚至认为不换工作才不正常。在新的市场经济的模式下,家长需要学会用不同于自己年轻时代的思维来面对孩子的选择,不用别人的成功模式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生涯规划与成功 如果说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有一个词大家都必然会想到,那么这个词就是“成功”。什么是成功?这是一个在人生设计和职业选择时都会遇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生涯规划让人最困惑而又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看法直接决定了如何选择和选择什么。 个体对于成功的理解直接来源于社会的价值观。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困扰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长的期望,家长对于孩子成功的期望和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而家长的期望多源自社会上流行的对于成功的定义和标准。 成功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有别人看得见的和自己感觉到的这两种标准和尺度。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给予个人相应的回报,如金钱、地位、住房、名望,等等;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深深体会到充实感和幸福感。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种含义,认为只有在社会承认我们、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才算度过了成功的人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着我们时,才算取得了成功,而忽略了心灵的成长、丰富与幸福。 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固然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它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拥有自己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而只积极追求外在的成功,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其实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而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带来的喜悦才是纯粹的成功的喜悦。 而目前社会普遍认同的“成功”标准多是看重权力、财富、地位这样功利的外在价值,这样的“成功”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外在的成功。而现在的父母对成功的理解往往倾向于这种模式,对成功的外在标志过度追求、看重,使得家长容易将孩子当作给别人看的、炫耀的资本,也很容易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攀比,让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有管理学专家在《个体的崛起》中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个性化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我们正走在从‘我们’到‘我’的路上,走在从持续变化到变革的路上。如果说一个现代人对什么比较重视的话,那就是个性化”。 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与计划经济时代大大不同,目前又正值国家全面振兴的历史机遇,“国家的崛起背后一定是个体的崛起”。现阶段社会区别于以往的社会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个体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个体的个性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尊重,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成功的模式和道路,也为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职业提供了物质保障。近年来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感受也正在发生变化,能够接受更加多元的成功模式,也开始重视内心的丰富与满足。 在目前的中国,并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自己做好生涯规划就可以了,面对孩子的选择,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种种观念和期望,学会在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做一名现代父母。这样,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这样来理解成功:作为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成功;作为父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成功的父母。 职业生涯与人生 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了“成功”,我们才更容易准确地掌握生涯规划的理念。近年来,“生涯规划”成为一个热门的流行词语,但我们目前多是将其狭隘地理解为“职业生涯”。其实现在国外所讲的生涯规划,外延更宽泛,内涵更丰厚。“生涯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或工作,也是决定人们怎样生活的贯穿一生的过程”,涵盖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角色和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不单单是指职业发展。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是在追求自我和个性的环境下成长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自身的兴趣放在生涯选择的首位,而不仅仅是服从父母的安排,满足父母的愿望,他们开始在更宽广的层面积极思考职业与人生的关系:在 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求职和职业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与最终目标。我想了解在完成它之余,应当如何健全地看待人生,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因为当下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小学生都开始被动地将求职当作人生目标来追求。这种生活是否有价值,他们可能会成为某一领域的特定人才,但却丧失了生活中更有意义的东西。现代社会中职业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但职业生涯却不是人生的全部。因此,在规划职业生涯的时候应当立足于规划整体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上的理论并不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否定,而是对它的重新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的最根本目标不是职业也不是生存而是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着眼点不再是社会需求热门、高收入、高职位、高社会地位,而是将你的自身特点与自身兴趣结合,以经历你喜好的生活方式为根本目的和评价依据。 虽然这些东西与职业似乎没有多少联系,通过这些安排看不出我确切的价值观,但有一点(恰是其他职业规划思路最不可确定的)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论以后我的职业是什么,一定是我最喜欢的,我的人生一定是最令我满意的,在这个思路下我一定能成为真正的“人”。 应该说,这样的表述就是对于单一的成功模式的反思,虽然多少有点理想化,但却是比较符合“生涯规划”的原意,也能够真实地反映现代大学生面对生涯规划的哲学思考。 大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所限,父母必须而且应当对他们的生涯规划提出参考意见,但只有基于孩子本身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的生涯选择,才能最大程度地使他们发掘个人的潜力并体会到内心的满足与幸福,父母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和平台上与孩子沟通,才能对孩子的生涯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 ———————————————— 师享互联,是一家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www_***_com)。数千名教育专家、上百类主题培训及海量学习资源,深度匹配学校及教师需求,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关注“师享互联”官微,加入“教师社区”(中国精英教师成长社区)。与全国教师一起共学习、共交流、共分享,每天都有新收获。 ————————————————

父母给予的"爱与规则",决定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殷勤“浇灌”,你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死神 241 OP

《S-少女》

父母为孩子职业生涯规划怎么?求教师?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积累、性格特点以及当地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去考量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就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本书的核心是网上进行的优势识

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关于家训,家风,家规

很多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也有什么家风家训,那一定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百孝顺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与我们合住,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小区里传为佳话。爸爸是山东人,不喜欢甜食,但对外婆做的菜从来不挑剔,总是装作很爱吃的样子。妈妈现在还经常讲起外婆给爸爸吃桂圆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见丈母娘,外婆按绍兴习俗给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圆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为爸爸喜欢吃,以后经常给他做,一吃就是两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是听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话说,这就叫百孝顺为先。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