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上

2021-04-01 22:20:03听友18386848632:40 8
声音简介

“离娄”是谁

离娄:相传是黄帝时一个视力特别好的人

离娄之明算不算成语

当然是成语! 离娄之明 (lí lóu zhī míng) 解释:古代夜总会离娄的视力非常好,能于百步之外看到秋毫之末。比喻视力极佳。 出处:《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示例: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焉能辨乎咫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孩子第三个来说离开了多少年了你娄山关路是哪里的回来你回来时老师肯定会蓝色的

额,啥子意思哦?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的有关故事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覆盖于天下了。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注释 : 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墨子大。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④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⑤ 五音: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五音。

长宁区离娄山关路近一点的民办幼儿园有哪些?

长宁实验幼儿园很近的,还有东展幼儿园,在茅台路近芙蓉江路,长宁实验小学旁边的。非本市户籍可以,但很难进,看路道粗不粗了。民办幼儿园不管户口的,我们当时也是过完年,户口还没迁到上海就转进去的,孩子爸自己上门找园长的。谁也不认识就主动赞助教育事业吧。 查看原帖>>

小娄娄是什么意思

  是小喽啰。喽指摇旗呐喊的小兵,啰是敲锣的,泛指跟班的、摇旗呐喊的小人物。

孟子离娄上名句的意思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离娄》 第十章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娄三和娄四有哪些事迹?

娄三娄四的主要事迹和人物形象是如下: 在娄氏兄弟身上,因科名蹭蹬而表现出的特征是:他们有极强的知音难觅之感,以至于妄认“同道”。像娄氏兄弟那样对成祖和宁王所发的骇俗之言,自然很少有人敢公开地表示赞同,这是可能触忤朝廷的议论,可不是小事情。 马二先生就曾被县里的差人以王举人当年逃难的木箱为由唬得面如土色,托辞就是他的朋友蘧公孙忤逆朝廷,以此为要胁挤干了他身上的银两。其实,有娄氏兄弟这样看法的应该不乏其人,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势下,极少有人敢冒大不韪说出来。 娄三、娄四和知音。 其实,有娄氏兄弟这样看法的应该不乏其人,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势下,极少有人敢冒大不韪说出来。所以,长兄也怕惹出事劝他们回老家,姑丈蘧太守对他们妄言天下、非议朝政的行止,就正色提出告诫:“成败论人,固是庸人之见,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说话须要谨慎。” 自己的一番卓识高见无人响应,娄氏兄弟颇有知音难觅的感慨。恰巧,府上的家人邹吉甫向他们谈起新市镇上有个杨执中,此人说过“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的话。娄氏兄弟不由大惊,竟然还有和他们一样对永乐爷表示不满的人,真是难得的知音。

孟子 离娄上 译文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读解】 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 “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 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 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 的。 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 题,我们在《论语》的有关读解中已说得很多。这里只作简单重 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 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但另一 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的最为 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所以.要 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 “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 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有了原则,当然就要好办得多了。

孟子·离娄上的译文

淳于髡说:“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吗?” 孟子说:“是礼制。” 淳于髡说:“嫂嫂掉入水中,要伸手去救援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入水中而不救她,是豺狼。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是守礼制;嫂嫂掉入水中伸手去救,这是权宜时的变通办法。” 淳于髡说:“现今整个天下都掉入水中了,先生不去救援,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掉入水中,只能用道来救援。嫂嫂掉入水中,是用手去救援的,你想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 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 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 乐正子说:“我错了。” 孟子说:“整个天下都非常快乐地要来归顺自己,把整个天下快乐地归顺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只有舜能做到这样。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不能够做人。不顺从父母,不能够做儿子。舜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使父亲瞽瞍高兴,瞽瞍高兴而感化了整个天下,瞽瞍高兴而给天下的父子确定了伦常的范例,这叫做大孝。”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