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期:你只看到王勃的才华,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

2021-05-19 08:30:00有书13:57 4363
声音简介


 01 


668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打败了“隔壁老王”高句丽。


从611年杨广征讨高句丽算起,这场战争经历了两个朝代、四位帝王,足足打了58年。
现在,终于打赢了。


第二,长安城外两个年轻人在告别。


两个年轻人的告别,能跟帝国大事相提并论?真的可以。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王勃,一个叫老杜。


王勃来到长安以后,交了很多朋友,老杜只是其中一个。


因为在副县长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杜被组织提拔了,去四川担任县令。




今天,是老杜出发去四川的日子。站在巍峨的长安城外,王勃满含深情地说:


“老杜,去了四川少吃点火锅,那里的笋不错,记得给我寄点过来。”

老杜依依不舍地看着这个才华横溢的朋友:

“嗯,知道了。你在长安小心点,别太张扬了。”

王勃满不在乎地点点头。


在唐朝,凡是送别都要写诗。


这次也不例外,王勃当场写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有多好?

它能与帝国大事相提并论。


1400年后,人们早已忘却了大唐帝国与高句丽的战争,却对这首诗朗朗上口。


 02 


王勃是个神童,而培养出这位神童的王家,更是传奇。


在隋末乱世之中,有个美丽的地方叫白牛溪。


每天清晨,在清澈的水边、碧绿的草地上,王通都在正襟危坐着,跟弟子们讲述学问。


做为王勃的爷爷,你或许以为他也是一位大诗人?


如果王通听到,他一定会大骂:“你全家都是诗人。”


实际上,他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曾经荣获“隋朝十佳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他的学生不多,有这么几个人:

薛收,是秦王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
温彦博,后来做了唐朝的宰相——中书令;
杜淹,唐朝的吏部尚书,他还有个侄子叫杜如晦。

王勃的叔爷爷王绩,恰恰与哥哥相反。


他11岁的时候,就成为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因为写出了网络评分9.9的《野望》,一跃成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勃的哥哥王度,在20岁那年就考中了进士,妥妥的神童一枚。


王勃,更是将家族的优秀基因发挥到了极致。


6岁的时候,他就能够写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那年,在读了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提笔写下了《指瑕》,指出颜师古的错误。


这就好比,今天有个9岁的小学生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后,提笔写下了批判《相对论》的文章,并发表在网络上,你说牛不牛?


这么牛的少年神童,让杜甫的叔爷爷杜易简逢人就夸:“我们隔壁老王的儿子,太厉害了……”


就这样,王勃的开挂人生在大唐帝国发出闪耀的光芒。


664年,15岁的王勃给当朝宰相写信,直截了当地说了对时局的看法:“打下那么多的土地,根本没什么卵用啊......”


宰相一看,神童啊,立马向朝廷写推荐信。


666年,17岁的王勃直接给唐高宗写信,送上了自己新写的文章《乾元殿颂》,直接被授予“朝散郎”的职务,捧上了国家的铁饭碗。


当你还在浑浑噩噩的时候,王勃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俯视众生。


 03 


在送走老杜之后,王勃回到工作单位,直接搞了个大新闻。

在吃上铁饭碗之后,王勃就被派到沛王府当办公室主任,从此傍上了皇二代,每天飞鹰走狗、喝酒撸串,一群少年好不快活。


当时,唐朝贵族们都喜欢一种游戏——斗鸡,沛王和英王更是骨灰级玩家。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王勃身为沛王的身边人,自然得为领导分忧。


第二天,一篇名为《檄英王鸡》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很不巧的是,这篇爆文被两位王爷的妈妈武则天看到了,顺手就转发,并且@孩子爹唐高宗。


“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


唐高宗看到这两句话,再也坐不住了,他本能的想到自己的父皇在玄武门杀兄灭弟的故事,还有自己的哥哥李承乾和李泰打的头破血流的记忆,李治那根敏感的神经,瞬间被引爆。


王勃,到底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就这样,成为大V没几年的神童先生,彻底成了无业游民。




 04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王勃看着巍峨的大明宫,落寞地离开,只留下一个萧索的背影。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沿着汉中、剑阁,迈上了艰险的“蜀道”,来到充满火锅气味的四川。


王勃根本不用担心路费,不论他走到哪里,都有当地的粉丝包吃、包住、包玩,只为能跟自己的偶像亲近片刻。


在四川,王勃吃着火锅唱着歌,也为四川留下了美好的诗。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王勃送走一批求合影的粉丝后,抬头看着那一轮明月:“长安的月亮,也是这么圆吧。”


他挥笔写下《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来到了四川,还没跟老杜吃火锅呢。老杜,你还好吗?


我想你的心情,唯有《寒夜怀友》才表达:


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复合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渡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回去吧,我还年轻,必须有所作为。




 05 


虽然他因为写爆文被开除公职,但毕竟人脉还在。


于是,有朋友对他说:“你不是懂医药嘛,虢州那地方药材多,正适合你啊。”


王勃一听:“好啊、好啊,你快举荐我。”


很快,他就担任了虢州参军,副厅级。


天才,往往是学术上的巨人,人情上的侏儒。


王勃上任之后,因为心软而私藏了一个因犯罪逃跑的官奴。


但在某次喝酒之后,他想到世间还有“法律”二字,私藏官奴是犯法的呀。那怎么办?


自首?不行。报官?不是暴露了嘛。酒后的王勃,心一狠就把这个官奴杀了。


彻底完了,天才少年成杀人犯了。


在这一刻,所有的交情、人脉全部作废,有谁会和一个杀人犯做朋友呢?


王勃被投入了大牢,恰好因为唐高宗大赦天下,才捡回了一条命。


经过这一波折,不仅自己的前途尽毁,还连累父亲被贬交趾,从此远离肉夹馍,与海鲜为伍。


“今大人上延国遣,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
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经过这一番打击,王勃再也不敢触碰仕途,而是认真地思考了人生,觉得活着才是大事。


出狱一年以后,朝廷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恢复他的职务。


但是王勃决定:不玩了,我去参加《爸爸去哪》录制了。


 06 


675年,南昌城里正在举行一场大Party。


主办方是南昌城的大领导,地点就在新修建的滕王阁。


他打算利用这次公款吃喝的机会,大力推荐自己的女婿,将来好做自己的接班人。真是臭不要脸。


王勃正好路过南昌,也被当作特约嘉宾请来参加Party,如果能让一个大V给女婿站台,那是多么有面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领导感觉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于是,号召大家为滕王阁做序。


玩套路,大家都是老江湖了,谁也不会真正去扫兴的,可偏偏就是有愣头青。


表演到王勃面前的时候,他抬头:“好啊,我来写。”


啥?大家都傻眼了,哪冒出来的愣头青啊?做人会不会?装傻充愣会不会?什么人啊这都是。


王勃喝了点酒,回忆起了自己的人生。


当初少年轻狂,为了斗鸡而触犯了皇帝的逆鳞。当初少不更事,身为官员而私下杀人。


当初清高气傲,出身世家不知人间疾苦。当初枉为人子,身犯重罪却连累父亲受苦。


手中拿着饱蘸墨汁的笔,王勃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一生,经历了、看见了、想通了,也就明白了。


笔走龙蛇、思绪飞舞,在经历挫折与反思之后,一篇千古奇文就此诞生: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塌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当初就是太轻狂了,人呐,要谦虚: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抬眼看看窗外,只见天高云淡,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亭台楼阁错落其间,这世界好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向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07 


这时的王勃,早已不是当初的长安少年。


他见识过地位最高的皇帝,也私藏过逃跑的官奴,结交过飞鹰斗鸡的王公贵族,也认识了为生计奔波的升斗小民。


曾经因才华横溢名满长安,如今落魄之身流落天下。


人,活在天地间,不过微小如尘埃,不自贱、不气馁,只要向死而生。


一棵狗尾巴草,也要开出一朵花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余之有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之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一口气写完这篇文章,正是他长期压抑的自我释放。


不是他不懂人情世故,而是他实在是憋不住了。


17岁就是大唐帝国的官员,原以为即将青云直上,可10年后的今天,却再也看不到半点希望。


路过南昌,他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好了,就这样吧。


今天能给我这个表现机会,都是各位前辈大度,来来来,敬大家一杯:“我干了,大家随意。”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播江,各倾路海云尔。

 08 


676年,长安的唐高宗也读到这篇《滕王阁序》。

“此人真是有才,让他回长安吧,朕要重用他。”


旁边的老太监很为难,“陛下,王勃在南海溺水,已经去世了。”


一篇《滕王阁序》,耗尽了王勃的所有心力。


他只活了27年,却留给世界一千年。






王勃(滕王阁序)的全文

高中课本都有

求王勃【滕王阁序】

一楼答的太好了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30个典故?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需 2.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综 4.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5.声断衡阳之浦 6.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尊 7.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8.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9.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在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0.冯唐易老 11.李广难封 1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13.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14酌贪泉而觉爽 15处河辙以犹欢 16北海虽佘,扶摇可接 17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8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19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20三尺微命 21请缨:投军报国 22投笔:班超投笔从戎 23宗悫:南朝宋人,少年时很有抱负,说“远程风破万里路” 24非谢家之宝树 25接孟氏之芳邻 26叨陪鲤对 27喜托龙门 28杨毅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29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30兰亭已矣 31梓泽丘墟 32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33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著滕王阁序的那个故事有谁知道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岁。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在座,但阎公让女婿孟学诗写这篇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的禀报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30个典故?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需 2.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综 4.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5.声断衡阳之浦 6.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尊 7.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8.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9.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在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0.冯唐易老 11.李广难封 1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13.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14酌贪泉而觉爽 15处河辙以犹欢 16北海虽佘,扶摇可接 17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8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19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20三尺微命 21请缨:投军报国 22投笔:班超投笔从戎 23宗悫:南朝宋人,少年时很有抱负,说“远程风破万里路” 24非谢家之宝树 25接孟氏之芳邻 26叨陪鲤对 27喜托龙门 28杨毅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29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30兰亭已矣 31梓泽丘墟 32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33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的《滕王阁序》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

唐初的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繁荣,出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学士和诗文。王勃、杨炯、户昭邻和骆宾王被称为"唐初四杰"。"唐初四杰"中最为出名的当数王勃。王勃,维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村)人。他出身于望族,自小就聪敏好学,诗文出众,十四岁被推举出仕,十七岁就被授官朝散郎,到沛王府担任修撰。 王勃年岁不大,文主习气却很重,才高气傲,不懂得拍马奉承,在沛王府时闲来常与几位王爷斗鸡玩耍,他做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斗鸡是一种带有赌博性的娱乐,双方的鸡不服输,鸡的主人也争胜斗强,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助鸡争斗的游戏文章,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很为气愤,就将他逐出了沛王府。 王勃离开了沛王府,游历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之间,曾到过边远的巴蜀地区,这使他大开眼界,诗文功夫更有长进。后来他出任貌州参军,仍旧放纵自己,牵扯到一件案件,犯了死罪,他的父亲因此受到牵连,贬到荒凉的交趾(海南)。后来,王勃死罪被赦免,但官职被革去了。 王勃才高志更高,但接连受到打击,他的意志不免有些消沉,他孤身一人流落异乡,决定到交趾去与父母亲团聚。 一路行来,来到了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顺道拜望了洪州都督阎伯屿。他本想尽了礼义后要立即走的,却被好客的主人留住了。时值九月初九重阳节,阎伯屿邀请了许多名士,在重修的膝王阁上登高,欢宴,赋诗。这是一个盛会,才名出众的王勃便被主人留了下来。 滕王阁建在长洲之上,前临赣江,是一个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它始建于唐太宗的兄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的时候,因为李元婴受封膛王,故叫做胜王阁。此阁年久失修,阎伯屿是个风雅之士,便进行了重修,使胜王阁重现昔日风采。 这一天,滕王阁上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阎伯屿有个侄儿,苦读诗文十余年,他想让侄儿为滕王阁作序,再让大家吹捧一番,以此露脸扬名。他的侄儿当然不肯放弃这个机会,为作好序文,精心作了准备。王勃察颜观色,已知阎伯屿举办此次盛会的缘由,他才高气盛,自然不甘人后,再瞧瞧那位阎公子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态,明显是志大才疏之流。 酒过三巡,都督府的一个幕僚提出为重修胜王阁作序之事。阎伯屿故作姿态,对众人说:"王子安(王勃的字)才情过人,此序应由他作。"其实,他想王勃一定会谦让一番,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由他的侄儿来作序。谁知阎伯屿弄巧成拙,席上几个有头脸的名士都附和他的建议,一致推举由王勃作序。王勃当仁不让,笑说:"承蒙诸位如此抬举,我不能扫了大家的雅兴。"说罢就朝安排好笔墨纸张的案子走去。他略一思索,便挥笔疾书:"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步,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寥寥数言,王勃把洪州的地理历史、人文都精妙地概括进去了,接着他又写今日之盛会,对阎伯屿重建滕王阁加以颂扬,便更多地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景况引为感叹,他借景寓意地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云消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蟸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整篇《腾王阁序》一气呵成,字字玑珠,句句精妙。众相争观,交口称赞。阎公子自愧不如,简直怀疑自己是个读十数年诗文的蒙童,阎伯屿感叹道:"如此才情,我那侄儿相差何止千里,这样的锦绣文章,惊世骇俗,世间少有。" 王勃离开洪州之后,继续赶往交趾,在渡海时遇到风浪,不慎翻船。王勃淹死海中,当时他年仅二十八岁,一个杰出的诗人,就这样怀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只有他写的那篇《腾王阁序》代代相传,永驻人间。

试析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0-=====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好在哪里

这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但它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堪称典范之作。 1、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 2、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际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渲染的方法。 3、对偶工美,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嗟乎”、“呜乎”、“所赖”、“云尔”等叹词、语助词与“勃”的自我称谓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 4、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 5、化静为动,以物拟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客观静止的事物写成富有动态之感,这是《滕王阁序》的又一特点。

王勃《滕王阁序》

只有一丝血红的残阳挂在天边,却把流云染得异常好看,一片片一丝丝玫瑰色的流云引得江上的船夫也忘记了划船,早已融入这惬意的美景中随波漂流。一只孤鹜悠然地滑入我的视野,才让我从这般醉人的美景中回过神来。放眼望去,波光闪闪的江水仿佛披着一条轻柔的霞佩,温柔而欢快地向那玫瑰色的天际舞去,而那天空也仿佛有着无限的情意,让绵绵的江水尽情地注入胸怀,粼粼波光的尽头,已经分不清哪是天,哪是云,哪是水了,江上江边的人都已经醉倒在这美景中,任凭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