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事迹和经典语录

2023-08-02 17:56:37高考蜂背APP04:52 7864
声音简介

袁隆平经典事迹

1.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接受采访时,曾多次提到年轻时他做过一个这样的梦: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后来,他一直在努力,想让这个梦变为现实。
2.“明天又要到田里去”
从参加工作开始,只要田里有稻子,袁隆平坚持每天都下田。2019年9月,国家勋章颁授仪式举行后,他当天就要返回湖南,因为“明天又要到田里去”。
3.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2018年,袁隆平带领技术团队,运用最新的技术,在迪拜热带沙漠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初获成功,让天方夜谭变成现实,为改善沙漠生态环境、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
4.终身免检的“荣誉驾照”
袁隆平每天都奔波在家里和试验田之间,非常辛劳,为了解决代步问题,决定买一辆小汽车。然而,我国对于驾照考试,有年龄限制,袁隆平当时已经超龄,无法考取。后来,交通部门了解袁隆平需求后,授权袁隆平考了一本“荣誉驾照”。该驾照授权范围也很特殊,仅限于家里和试验田之间。
5.从“90后”一直干到“100后”
2020年,袁隆平九十岁。过生日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说自己是标准的“90后”。并且表示,他的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涂,还能工作,所以会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干到“100后”。
6.“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
除了杂交水稻,袁隆平最爱的就是小提琴。1953年,袁隆平刚参加工作,用第一笔工资买了一把价值27元的小提琴。工作之余,袁隆平经常拉小提琴,时间久了,拉得娴熟自如,优美动听。他常对人说,小提琴能发出“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
7.“这才是最亮的星!”
2019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袁隆平出席并致辞,学生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不少农大学生兴奋地表示:“终于见到袁爷爷,人生圆满”、“追星成功!”“这才是最亮的星!”
8.“我的八字箴言”
90多岁的袁隆平老先生在给西南大学学生视频回信时提到:“没什么秘诀,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是袁老多年以来艰苦奋斗,实现自己初心使命历程的真实写照。这八字箴言是对广大青年的勉励,给了我们良多启示。


袁隆平经典语录
1.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钱够用就行了,多了是包袱。
2.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3.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4.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5.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6.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7.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袁隆平的事迹

袁隆平事迹如下: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 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 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 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袁隆平的伟大事迹有哪些?

1、袁隆平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当时要想找到一株这样的稻苗犹如大海捞针,而袁隆平费了六年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的南红广场找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2、有人嫉妒袁隆平的成就,将袁隆平试验田中的七百多株“不育株”秧苗,全都拔掉,丢进了田边的水井中,袁隆平跳井捞稻禾苗,只捞出了五株水稻秧苗,没想到那五株稻秧竟活了过来。 3、西方舆论的压力,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否定袁隆平的研究,而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袁隆平获得了哪些成就呢? 1960年7月,他初次尝试用人工授粉的方式培育杂交水稻。1973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之后又与团队开展超级杂交水稻计划,2014年提前5年实现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让全国人民都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  我是如何评价袁隆平的呢? 我个人认为袁隆平爷爷一生是非常伟大的,中国本来就是世界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中国人民最为重要的问题,袁隆平为了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经千辛万苦,一头扎到田地里做实验,培育出杂交水稻,使每亩的产量达到700多公斤,给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爷爷这种勇于钻研,敢于突破,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他这一生勤俭节约,一心只心系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从来不铺张浪费,不买奢侈品和豪车,一生淡泊名利,很让人钦佩和学习,不管袁隆平爷爷是否还在人世,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如果没有您,就没有我们,没有您,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感谢您老人家为我们付出了您的一生,感谢您,您一路走好。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简介如下: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同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中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 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 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 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 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 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计划在中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 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测产验收专家、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 袁隆平的个人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伟大事迹有哪些?

1、袁隆平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当时要想找到一株这样的稻苗犹如大海捞针,而袁隆平费了六年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的南红广场找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2、有人嫉妒袁隆平的成就,将袁隆平试验田中的七百多株“不育株”秧苗,全都拔掉,丢进了田边的水井中,袁隆平跳井捞稻禾苗,只捞出了五株水稻秧苗,没想到那五株稻秧竟活了过来。 3、西方舆论的压力,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否定袁隆平的研究,而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袁隆平获得了哪些成就呢? 1960年7月,他初次尝试用人工授粉的方式培育杂交水稻。1973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之后又与团队开展超级杂交水稻计划,2014年提前5年实现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让全国人民都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 我是如何评价袁隆平的呢? 我个人认为袁隆平爷爷一生是非常伟大的,中国本来就是世界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中国人民最为重要的问题,袁隆平为了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历经千辛万苦,一头扎到田地里做实验,培育出杂交水稻,使每亩的产量达到700多公斤,给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爷爷这种勇于钻研,敢于突破,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他这一生勤俭节约,一心只心系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从来不铺张浪费,不买奢侈品和豪车,一生淡泊名利,很让人钦佩和学习,不管袁隆平爷爷是否还在人世,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如果没有您,就没有我们,没有您,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感谢您老人家为我们付出了您的一生,感谢您,您一路走好。

袁隆平的事迹作文

袁隆平的事迹作文如下: 每当看见碗里的米饭,我总是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他用自己的汗水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吃饱饭,是一个大英雄。可惜,我们却都收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享年91岁。袁隆平爷爷从小时候去园艺园看葡萄就对稻田好奇,总是问这问那的,虽然因此遭老师的“讨厌”,但是就靠自己的好奇心,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靠自己的发现和充足的农业知识,发明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让大家都吃的是好米。再回头看上个世纪的大饥荒,饿死了许多的人,但我们多了一位英雄:袁隆平爷爷,我们以后再也不怕有这种事情发生。 袁隆平爷爷用自己的一生,换取了世世代代人们美好的生活因为每片金色的稻田,都可以让我们想到袁隆平爷爷的身影。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用自己的一生为人民做贡献,说起来简单,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即便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他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炎黄子孙将会学习他的精神,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还看过一本写袁隆平爷爷的绘本,叫《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里面写了袁隆平爷爷做过一个梦,梦里自己在很高很高的稻谷下乘凉,谷子上的米还有花生那么大,于是袁隆平爷爷励志要完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 他钻研苦学,历来艰辛工作于农务发展,终于,他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谷子,谷子上有200多个麦粒!他把这个谷子起名叫鹤立鸡群。他靠这个谷子开始钻研杂交水稻,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绩。 当我们看见碗里的米饭和美丽的稻田,千万不能忘记,那位伟大的英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这是袁隆平爷爷说的话,但是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意思是: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谁也不知道会长成什么样子,结出怎样的果实,它充满了希望和无限的未来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无法预知未来,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活成自已喜欢的样子,但是总要去努力的成长就像种子一样喜欢接近阳光和雨露。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解决了我国亿万人的温饱问题,是令我们尊敬和敬仰的科学家。作为一个每天与水稻打交道的人,我们都以为他会是那种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人。像许多生物课本上的照片那样,可真实的袁降平却是颠覆了我们的印象。 他英文流利,俄语也不差,小提琴、踢踏舞,都不在话下,这真不像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做的事,他的活力和他的精神令我们这些青少年都敬佩至极,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更是新中国的伟人!

关于袁隆平的事迹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的父母都十分重视教育。袁隆平从小就对农业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杂交水稻的研究。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了自然状态下的杂交水稻品种,并开始尝试进行杂交育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袁隆平带领团队不断进行试验和研究,虽然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最终成功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这是中国第一份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 巨大贡献 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填补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空白,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发展,袁隆平团队又相继研究出两系法和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这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在科研方面的成就,袁隆平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和科普工作者。 他一直认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经常在各种场合宣传科普知识,推广农业技术。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袁隆平的成就不仅仅是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他还具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事务,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袁隆平的事迹材料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 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 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这件事给予袁隆平很多启迪:凡符合实际的“不服气”思想,不一定是消极因素,有时可以变成积极因素。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 催他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也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在他科研实验中遇到更大困难时,总是给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攀登高峰!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简介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简介如下: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同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中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 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 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 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 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 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计划在中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 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测产验收专家、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 袁隆平的个人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简写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 1987年袁隆平学生们异地繁殖和观察不育株,将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 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 2001年袁隆平指导选育成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提前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2013年袁隆平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 2016年袁隆平与多位院士,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    

袁隆平的事迹对于你有什么启发吗?

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成功地培育出了多个高产、抗病、抗逆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袁隆平面临着许多名利的诱惑和压力,但他成功地摆脱了这些名缰利绳的束缚,专注于科研和技术创新。 具体来说,袁隆平在60年代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的粮食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粮食供应短缺,袁隆平意识到发展高产优质水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放弃了在美国留学的机会,毅然回国投身科研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袁隆平面临着许多名利的诱惑和压力,有些人认为他的研究方向并不切实际,希望他转向其他方向;有些人则认为他应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谋取更多的名利。但是,袁隆平没有被这些诱惑和压力所动摇,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继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实践。最终,他成功地培育出了多个高产、抗病、抗逆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的事例告诉我们,面对名利的诱惑和压力,要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和创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