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正佛法 76 修空与苦禅

2021-09-14 07:00:00南怀瑾大学堂06:34 1972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499 喜点
声音简介

参清禅悟佛道品苦茶修人生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痛苦来衬托你的痛苦,也就不显得痛苦。 欲望让人兴奋,和痛苦相比,那痛苦真的是很痛苦。 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看你怎么选择了

佛禅 什么是禅

禅,就是顿悟,就是突然明白,突然知道的意思。 比如,你在一个问题,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有一天你突然想明白了。这个就称为禅。 而让你想明白的诱因,就称为禅机。

经典禅意的语录76条

经典禅意的语录76条   行善、行孝,不能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的禅意的语录76条,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1、忙碌里,谁都有难处,现实中,谁都有苦楚,人生,总有太多的纠结,让我们无助;总有太多的奈何,让我们无可。所以,有些事,可以认真,但不要较真,心若轻松,路才顺当。有些事想不通,就不去想;有些人猜不透,就不去猜;有些理悟不透,就不去悟;有些路走不通,就不去走。 2、年华,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人生如旅,快乐也好,悲伤也罢,过去的终将成为过去,无法重来,无力挽留。我们都只需珍惜当下,携一颗从容不悔、悠然恬淡的心,珍惜每一次相逢的欣喜,珍藏每一程岁月的馈赠。 3、努力才是人生的态度。如果,你正在埋怨命运不眷顾,那么请你开导你自己: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词。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埋怨,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努力,才是人生的态度。 4、人生如同流星,充满了精彩与传奇,如同一支美丽的传说,究竟是否会象流星那样短暂,别人决定不了,上天也决定不了,只有自己来掌握。记住,要带着一颗童心去涉世!这是几十年风雨人生的总结,这是失却童心后对童心易失的感叹。 5、很多时候我们做人失败,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与自察,反而对他人投入了丰富的鉴别与想象。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糊里糊涂;对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一清二楚。其实我们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使我们进步与成功。 6、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7、十相自在意为: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资具自在、法自在、智自在。令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与年、月、日、时所组合的时空宇宙世界一切自在。令具信者免除一切灾难,使所在之处吉祥圆满、眷属与睦、身心安康、去处通达、所求如愿。 8、如今通过视频与媒体可以看到"活熊取胆"的残忍行为,令我非常悲伤与流泪。黑熊就像我们人类,同样具备生命的尊严,也有苦乐的感受,更拥有生存的权力。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伤害它们的生命来利益我们自己呢?请大家对黑熊起怜悯之心,并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去拯救可怜的黑熊吧。我坚决反对活熊取胆。 9、或许经历的太多,生命便在不知不觉中,开出了一朵禅意的莲,参不透浮生若梦,便只想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守候这人生中的似水流年。 10、少欲知足,是最富有的人生。 11、爱情不是因为多情而显得伟大,而是因为纯真和唯一而受世人追捧。 12、"忍而无忍"是真修行;"忍无可忍"而以牙还牙是凡夫。 13、我们都是作茧自缚的人,有人作利茧,有人作名茧,有人作 情茧,无论作那一种茧,到头来缚住的都是自己。我们不是圣人,更 无先知先觉,造化捉弄,难免作茧。死在茧中,还是破茧而出,则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选择不易做到更难,搜古索今,不曾见有几人 蝶化,唯一的蝶化还只发生在庄周梦中。 14、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15、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 16、说做、想做,不如动手做。 17、若能心正、念不偏,有定力坚守岗位,则事无不成。 18、心中有佛,即看他人如佛;心中有粪,即看他人如粪。 19、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晨钟暮鼓,日走云迁。花开梦里,月隐山中。华年逝水,逐浪萍踪。若流光影,太匆匆,太无定。[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20、问:"何以人死而佛性不灭?"答:"贵居士所言之人,肉身之形也,犹如人家电灯之泡,日光灯之筒,佛性如电厂电力也。试问人家灯泡及灯筒坏后电厂之电力灭乎?"——李炳南居士 21、讲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仅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外在强制的。 22、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人们因此生出爱与恨、悲与苦,于是众生之间便产生了联系,或和睦相处,或相互斗争。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纠结的根源。 23、已作之罪皆发露,未作之恶更不造,如是三品忏诸罪,皆名第一清净戒。以忏悔水洗尘劳,身心俱为清净器。 24、十四、布施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25、(三)弘扬正法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已解脱人天绳索,汝等亦复解脱人天绳索,汝等当行人间,多所过度,多所饶益,安乐人天,不须伴行,一一而去! 26、如果你希望心想事成,希望能量充沛,做任何事都事半功倍,首先必须净化你的气场,减少负面的能量磁场。一般来说,正面的磁场能量,它一定是纯净、明媚、芬芳、明亮的,并闪烁着祥和美丽的光环,这种光环看不见,却一直围绕在你周围,就像一顶华盖或斗篷。此时,和你有类似频率能量的.人便被你感召,自然地围绕着你。而当你是纯净而充满光泽的,佛陀、仙界及更多灵性的物质便会被你吸引,为你保驾护航。 27、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28、开眼见山水,合眼梦山水。开眼所见,世以为真,合眼所见,世以为不真。殊不知真与不真,离心无尘,尘尚非有,况有山水平哉?——《紫柏尊者全集》 29、人无事也要寻觅一点愁怨,更何况有事时?世间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心灵很少有平静的时候。心头的闲愁太多,吃饭就不香:心底的思虑太多,睡眠便不宁。 30、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累积。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假如你让当下的时光白白流逝,就等于缩短了一天的生命。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先把握现在。每天一个人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其生命才会流光溢彩。 31、当我们怀疑对方时,对方真的会朝着我们怀疑的方向发展;当我们以阴性的角度看待事物时,事物便会向阴面发展;而当我们以阳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事物便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故事中的两位妻子对待先生的不同态度,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正是我们内心感召的力量的作用。我们的一思一念,都会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改变事物的发展,只要你去做,事情就会有所改变。 32、佛在教诲世人时,总是会特别强调"宽容"与"原谅"。因为一个人 如果懂得了"宽容"与"原谅",很多怨恨也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你的心 灵。"大肚(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句话既说明了一种胸襟,也道出 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33、佛者无忧,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对悲苦"没心没肺" 的麻木,恰恰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良好心态,是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34、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饮尽红尘最后一盏茶汤,出离三千世界,换一世平宁。是迷途知返,是禅定了悟,已不重要。此后寒山石径,乘白驹而行,饮下千江之水,将禅茶品到云淡风轻。 35、生活的禅法,它必须是温暖与善良,宽阔与承担,走在每一个时代,找找与时代的契合,它更是对命运的一种体醒,消极时振作,悲观时期望,冷落时温暖,能照亮人生理念的方法,就是禅道。 36、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养蓄弊恶弟子不能调伏。 37、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 38、恶言相向的人,通常会引起祸端,因为一般人往往因为别人的恶言而 怀恨在心,并激起对方强烈的反弹情绪。所以尽量不要用恶言来伤害别 人,因为那样自己将来会成为被别人伤害的对象。 39、若有布施于少食,修善供养于世间,所施大小如蚊蚋,亦获快乐得半日。 40、悲,是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 41、对一切美好的东西,请不要吝啬热情,当你需要热情的时 候,热情就会应声而至。对一切能够改正的过错,请不要失去宽容, 当你渴望宽容的时候,宽容决不会无动于衷。顺境时请放下冷漠的面 孔,逆境时请抹去脸上的愁容,顺境和逆境组成滚动的圆圈,而你不 可能在某一个切点上永恒固定。 42、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43、为生活而工作,人生不快乐;为工作而生活,才是人生的真价值。 44、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楞严经》卷八 45、人要学会与自然天地宇宙对话,向天地佛陀祈请。正如水能够感知爱的信息,自然万物都能感知爱的信息,并将它转化成一种推动世界的力量,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46、善念时时生,慧命日日增。 47、不要因眼前的成绩而忘乎所以,把自己看得低一点就会多一分防范, 高一分警惕;而心一旦飘起来,脚就会高起来,脚下的石头就会松动。只 要脚下的石头一松动,就有坠入深渊的危险。 48、烦恼来于比较,是非缘于计较,觉悟的人,既不比较,也不计较,常在安详里观照;魔扰只因贪念,困扰但由执着,通达的人,远离贪念,淡化执着,却于平常里悟道。世间万化皆是虚妄,一旦着相了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心歇下来了就是归处,菩提何须向外去寻找。 49、一切聚合离散都是因缘和合,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如白驹过隙,光阴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时行善积德,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我们才不会空过此生,就会在此生此世种下好因,将来有个好的结果。 50、很多时候,我宁愿一个人走很远的路,只为看一眼属于自己的遇见,只是想知道,是否值得去为未知走一遭,去为之醉一次。很多人,很多东西,有时候该永远保持距离,最好在灯火阑珊处,才是最美。 51、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当你发现错了,重新再来,千万不要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人生就是带雨伞时不下雨,下雨时却忘了带伞;人生就是喜欢的人不喜欢我,不喜欢的人还是不喜欢我;人生就是勤奋工作时老板没看见,偷懒摸鱼时就被撞见;人生就是当你思索人生是什么时,你什么都不是了。 52、人世沧桑,走过生命的旅途,谁都有可能会彷徨,会忧伤,会有苦雨寒箫的幽怨,也会有月落乌啼的悲凉。但有限的生命不允许我们挥霍那份属于人生的宝贵时光。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到种种意外打击,与其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倒不如忘掉各种烦恼与不快,用微笑来面对生活。只有经历了风寒阴霾的苦砺,才会破茧走出苦难,走出坎坷,享受明媚的阳光。 53、人生如烟如梦,有人说它清晰,有人说它模糊,茫茫尘世,一开始就注定会与成败同行,与得失相伴。但是,紧张与松弛,沉重与飘逸,都是生命的状态,坎坷和艰辛中蕴藏着更大的追求。笑着面对悲伤,悲伤会化为动力,笑着面对忧愁,忧愁会化为快乐。让忧愁去漂流吧,生活需要快乐,也应该是快乐的。快乐自己,美丽世界;给别人以快乐,自己也就会快乐。 54、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优婆塞戒经》卷二,发愿品 55、把财物丢进水里,是不净布施。例如很多寺庙附近有水池,据说投钱入水能增福,实际上这是不净布施,并无福缘。 56、愿佛光注照全家,祈如意伴您永远! 57、我站起来四下一望,应该承认我应该没有见过比这更赏心悦目的景致。周围的田野像不尽的花园,圈起来的田地有四十英尺见方,连起来像许多花床。田地间夹杂着树木,树林占地八分之一英亩,根据我的判断,最高的树有七英尺。我望望自己左面的城池,整个城市就像舞台上绘制的布景。 58、我们都不是圣人,那些漂亮的鬼话不过就是安慰自己逃避心情的华丽借口。 59、人,最好的感觉是自由,只要给心自由了就是最好的解脱!最好的状态是简单,只要给心简单了就是最好的幸福!最好的心态是知足,只要给心知足了就是最好的快乐! 60、不同情况的人,内心的感受不一样,有的是苦,有的是乐。 6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能解渴;佛法无边,奉行一法,便能得益。 62、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63、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64、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65、坚守还是万千帆船全飘过了,你依然在岸边。独活在时光之外,绵绵遥望,苦等着那个人,而那人终于不再来了。一个人,站在窗边,涕泣沾裳。 66、佛曰: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业亦不坏。虚空及涅槃,灭度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67、佛曰: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68、舌有说法的功德,也有说是说非的罪过,若是不说法,而说是非,或说邪言邪语,那就是一万二千的罪过。 69、我失去了我的家园,大半辈子都是在流亡中度过的,我实在一点快乐的理由也没有。然而,我却在和其他人民、其他宗教、其他文化以及其他科学的接触中,增长了不少见识。我发现了一些之前我所不知道的世界观和自由的形式。 70、对事物的认真,即是对众生的负责。 71、宁静求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72、人生最可贵的事就是"结善缘",结缘却很简单,一句赞美、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帮助,就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人生追求的无非幸福和快乐,通向幸福和快乐的道路,不是岁月累积,也非执著追求,而是珍惜遇到的每个人、每件物、每份缘;能为人着想,助人为乐,生活必然回馈。 73、世间为何多苦恼?只因不识自我。 74、真理的言语是指引我们走向永恒幸福这一最后目标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圣语言、神圣经典被称为"圣道迹"。 75、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 76、也许你给我的感动,只不过是情绪上的波动。 ;

佛和禅有什么区别 佛教里的佛释禅都是啥意思

你说的禅,就是禅宗,是佛教当中的一个宗派。 你问的“佛释禅”,我佛正法中没有这么一个说法,也没有这么一个名词。我查了一下,网上有人讲这个,但是那就是胡说八道的。

什么是禅?佛教中的禅,是什么意思

禅,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示单”,也就是看到真实的自己

佛家经典禅诗

佛家禅语: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佛 佛家经典禅诗:

以前看过一本仙侠言情小说 女主角和一个禅修还是佛修的男主角在一起

是不是《御佛》

佛教一日禅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佛家关于爱情的禅语

1、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2、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不可说。 5、一切皆为虚幻。

禅意佛语四字成语

1. 带有禅意的成语 有禅意的四个字成语 禅世雕龙、鬓丝禅榻、禅絮沾泥、佛性禅心 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辩才无碍 碍:滞碍。 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辩才无阂 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超尘拔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缓滑陆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尘出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度众生 佛教用语。 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 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同“超尘出俗”。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成佛作祖 佛教语。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 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陈妙常也曾还俗过。”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 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扰顷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让世指出家。 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 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 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 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 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 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 2. 关于佛的的四字成语 关于佛的的四字成语 : 借花献佛、 立地成佛、 绣佛长斋、 佛眼佛心、 阿弥陀佛、 诃佛诋巫、 见佛不拜、 青灯古佛、 佛眼相看、 佛口蛇心、 佛头着粪、 长斋绣佛、 拣佛烧香、 开佛光明、 万家生佛、 佛头著粪、 纶音佛语、 成佛作祖、 泥多佛大、 见性成佛、 呵佛骂祖、 一佛出世、 佛头加秽、 求神拜佛、 佛口圣心、 佛性禅心、 佛心蛇口 3. 四字成语:※※※佛 绣佛:刺绣的佛像。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借花献佛 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长斋礼佛 长斋:终年吃素。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 长斋绣佛 长斋:终年吃素。 立地成佛 佛家语。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见自本性”,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就可以成佛。 万家生佛 旧时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见性成佛 性:本性青灯古佛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阿弥陀佛 佛教语,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4. 表达“禅意”的成语有哪些 1、八万四千[bā wàn sì qiān]: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2、辩才无碍[biàn cái wú ài]:碍:滞碍。 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3、超尘拔俗[chāo chén bá sú]: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 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4、超度众生[chāo dù zhòng shēng] :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 也泛指做善事。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 却有甚事谈论?” 5、此中三昧[cǐ zhōng sān mèi]: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6、顶礼膜拜[dǐng lǐ mó bài]: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7、遁入空门[dùn rù kōng mén]: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 避开尘世而入佛门。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8、返照回光[fǎn zhào huí guāng]: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9、功德圆满[gōng dé yuán mǎn]: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 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 10、极乐世界[jí lè shì jiè]: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