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孟子第139遍梁惠王~公孙丑

2021-08-11 21:14:26听友23129221434:21 9
声音简介

孟子 梁惠王

自己看书咯~~~

孟子梁惠王上讲什么?

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孟子梁惠王下主要讲了什么五十字

孟子告诉梁惠王,一个君主应该善于把自己的快乐和自己的臣民分享,这也是仁德的一个表现。

谁有孟子见梁惠王读后感

今天看到《梁惠王章句上》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感触很深。 上学时期已经学过,现在再读更为朗朗上口,但读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心里受到压迫的感受,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为何会有?又如何解决呢? 从何而来?“狗吃人吃的粮食却不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也不知道发放粮食;人死了,就说:‘这不能怪我,只能怪岁月不好(收成不好)。’这和将人刺死却说:‘不是我干的,是兵器干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怪罪岁成的时候,天下百姓就会都归心于你。”看到这个对话,我就想起那么多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父母总是说,不是我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只是因为没钱。不是我不想孩子好,只是我没时间学习。不是我不想学习,只是我没有精力。而等到孩子种种迹象出现的时候,又把当初为自己找的借口再次搬来当挡箭牌。 为何会有?想到这些,我心里很堵,为自己,也为周围的人。因为自己曾经就找过这样的借口,止步于更系统的学习。而周围确实有不少朋友根本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为还有时间等得起,拖得起。殊不知,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快马加鞭了。等我们醒悟的时候,已经难以追上了。 如何解决?“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对我们而言,就是不再怪罪时间、精力、金钱的时候。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经济不是压力的时候,要克服的主要是拖延和惰性。对于一部分有经济压力的家庭来说,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地先跟上最基础的,保证思想是正确的。路还漫长,谁说以后的路不会越走越宽呢? 今日一读,和当初上学那会,感触太不一样了。

孟子见的是魏惠王,还是梁惠王?

梁惠王=魏惠王 战国时,魏国首都是大梁,所以魏通常也被称为梁.

《孟子·梁惠王上》第五段故事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孟子·公孙丑上的原文

我知言下一句。

孟子公孙丑上主要内容

《孟子·公孙丑上》主要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义利之辩以及君臣相处的道德准则。 扩展资料: 一、人性的本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而有恒善之心,因为心中有慈爱的情感和正义的意志,这是人类与众生不同的特质。同时,他也提出了“四端”与“八恶”等人性内在的善恶规范。 二、义利之辩 孟子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人生而为仁,应该追求立己达人的境界,而非追求自我的利益,否则会败坏自己和社会的和谐。他通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喻,表达了义利的选择问题。 三、君臣相处的道德准则 孟子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道德准则。这个准则强调,在君臣相处中,需要君明臣贤,相互尊敬,互相照顾。 四、天命观 孟子认为,天下之事有天命,君王应该依照天命治国。同时,他也强调君王的仁政与百姓的忠诚对于天命的影响。 五、拓展知识:孟子思想的特点 1、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人性本善,但是需要通过良好的修养和教育,才能使人坚定不移地追求仁义礼智。 2、强调了个体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个体的情感和意志,认为在保障个体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引导个体追求良知功夫和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六、孟子思想的实践价值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天下有义之父、仁者无敌等思想在实践中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例如,在管理领域中,应该注重人性本善和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从而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此外,孟子的仁德和平民主观念对于现代民主政治、宪政法治、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也具有现实的启示。 七、如何理解“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是孟子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仁者的卓越品质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这里的“无敌”并不是指强制性的威慑,而是指因为仁者的美德和影响力超越了权力和暴力,能够使人们自愿心甘情愿地追随他。换句话说,只有通过仁义礼智的示范和传承,才能让社会建立起真正的和谐与稳定。 八、结语 《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经典著作,内容严谨、思想深刻,其强调的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君臣相处等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传承孟子思想,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思想的代表性篇章之一,提出了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君臣相处等重要观点,对于后来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

孟子与公孙丑的内容简介

《孟子与公孙丑》今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孟子和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公孙丑》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与公孙丑》最重要的一篇,认为孟子借着与公孙丑的问答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的中心思想。南先生指出,《公孙丑》上下两章是相连的,上章是学理的发挥,下章则引用事例加以说明,体现孟子重视扩充内养而致外用的境界。 《公孙丑》涉及管仲、晏子、曾子、孔子、告子、大舜、周公、商汤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汤武革命、汉宣帝废立太子等纷繁的历史事件,南先生在讲授时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融会百家的方式,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地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给予了中肯而精辟的评价。他还将《公孙丑》与《礼运篇》、《论语》等儒家经典相互发挥,阐扬儒家学说精髓,并将其中的哲理、甚至整个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教义进行比较,分析《孟子与公孙丑》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南先生的讲述博大精深,涵盖个人内养的原则、方法和外用的境界、器度,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人事制度、财经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圣贤之路”、法律体系等方方面面。

孟子梁惠王上告诉我们什么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建立霸业的心里,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发展生产,爱护百姓,教化百姓——施行仁政。生产力强,人民生活好,百姓又受到教化,自然就会爱戴国君,跟随国君,国家自然就强大了,国君自然称王天下了。这是一个仁政强国的道理。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