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雪梅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31--50

2021-08-17 12:40:54但雪梅05:29 4
声音简介
道德经

《道德经》第50章

《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译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出世,叫做“生”;入地,叫做“死”。人世间属于长寿的,占3/10;属于短命的,占3/10;因为言行失道而意外死亡的,也占3/10。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为了养生导致奉养所需过度。据说,善于维护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遭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即使参加战争,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对于他,犀牛对其无处投角,猛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显露锋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可以让人致其于死命的要害部位。 人出世而生,最终入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对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道德经50章53章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译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道德经》五十三章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宇,非道也哉! (译文)让我稍微有点晓得的,依照伟大的自然变化规律运行而行为的人,唯有施行起来害怕出现差错。伟大的自然变化规律运行轨迹甚是平坦,而人们喜好走捷径,甚至不分白天和黑夜,田地甚至都荒芜了,仓库甚至都空虚了,穿着华丽的衣服,讲解着华采的言论,腰间佩带着锋利的宝剑,讨厌饮水吃饭,钱财和货物都是多余的,以上这些行为表现,称作滥竽充数,不是自然变化规律运行轨迹的本质呀。

雅风道德经50章全文及译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者⑦,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B10。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有感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只有去高就下,守在低洼处,才能海纳百川,成为百谷王。想要管理好百姓,必须设身处地地替老百姓考虑;必须虚心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必须先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而后再考虑个人利益;天下老百姓都尊敬爱戴拥护这样的管理者,因为这样治理国家,不与老百姓争名夺利,所以老百姓也会受此感化,安守本分,不陷入名利人我私欲之争。         其实细想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可以争来的。即便一时可以争来,由于德不配位,也迟早是失去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必定是踏踏实实努力得来的。

雪落梅章典故?

典故出自吴婷的诗歌体裁作品《你说,后来》,在意林2011年第四期心灵花园发表。

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如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如下: 治理大国的方法,好像煎烹小鲜鱼。 用“道”来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是鬼神不起什么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根本伤不了人。不但鬼神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到人。 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不到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了。 《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道德经》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

道德经四十六章翻译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注释] 1、却:屏去,退回。 2、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 4、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 谷: 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神,神灵、灵验。 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 牝,畜母也《说文》。门,出入口。存,绵绵,接连不断。 存,存在。勤字本意,短期内格外用力。不勤,不短期不用力、恒久稳定。 译文: 山谷神灵永生,这叫做不断繁育的母体。 不断繁育的母体的出入口,就是天地的根源。 延绵不断般的存在,用起来恒久稳定。 理解: 山谷总是处在山脉低处,从山上往下看,草木总是在山谷处最茂盛,然后海拔越高草木越少。同时草木年复一年的荣枯循环,就好像永生的山谷再不断繁育万物,所以可把山谷称为不断繁育的母体(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山谷的最低洼处。这些大小山谷的最低洼处所形成的连续的巨大脉络,从天上向下看就像大树的根部脉络一样,所以比作天地根。 同时因为山谷处于天地根部,山谷才能不断吸收天地精华。万物繁育在延绵不断般的山谷脉络中,好像怎么用山谷的精华也用不完。 吸收能量,哪怕最小的能量也都能聚集,向山谷那般,虚心守下吸收世间一切,才能成其繁育万物之大任。正所谓厚积薄发。 注意: 谷,就是山谷,整个道德经八十一章,都是一个意思。玄牝之门,就是是母性动物生殖器。“玄牝之门”“天地根”和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中的“一”是同一个东西。本章呼应第二十八章、第六十六章。

与风行31章后讲的是什么?

说的是风儿在以后的利息。 《与凤行》的作者是九鹭非香,而我是一个喜欢她写的故事的读者。行止,是这世间遗留的最后一个神,沈璃,是携珠而生的碧苍王,原本两人应该是毫无交集的,但是神,站的位置太高了,也会有无聊的时候。 行云,便是行止在人间时的名字,可惜孟婆汤洗了他身为神明的身躯,却没有洗掉他身为神明的神识,他,记得一切,只是没有任何法力而已。 《与凤行》的内容概要 沈璃为逃婚负伤落在民间,暂时法力全无,变回原身凤凰,可惜被拔了毛,被当做鸡低价处理。行云,把沈璃买回了家。 人间的一段相处,是很温馨的,沈璃敢爱敢恨的性子也是极其讨喜的,而行云淡泊的性格也是极其佛系,虽然他对任何人都客客气气,但是那不着痕迹的疏离也是真真实实的。 唯有在面对沈璃的时候,他会多一些戏谑,或许是当神明太久了,无聊吧,所以在沈璃面前,会逗她,看着她炸毛,人与人的缘分,太短,得争朝夕,自然万物制衡束缚,得惜缘,这一世终有尽时,得随心。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 占位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占位夫唯不肖,故能大。占位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占位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占位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占位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占位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占位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占位天将建之,以慈垣之。 二、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