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别想说服我

2023-06-28 19:58:31晓书童频道15:10 4万
声音简介

更新提醒:每天早7:00更新2期。


课程原文:

这是第一章反常识思维的第二篇文章,标题叫做“别想说服我”。霍金的《时间简史》和《大设计》这两本书,都有一个被所有人忽视了的第二作者,列纳德·蒙洛迪诺。这两本书能够畅销,霍金本人的贡献也许仅仅是他的名气,因为公众其实并不真的喜欢科学知识——哪怕是霍金的知识;而霍金也深知“每一个数学公式都能让这本书的销量减少一半”。


如果真有读者能在这两本“霍金的书”中获得阅读上的乐趣,很可能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归功于蒙洛迪诺。从他独立完成的《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这本书来看,蒙洛迪诺是个非常会写书的人。他完全了解读者想看什么。在书中蒙洛迪诺讲了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有一个白人天主教徒来到天堂门口想要进去,他跟守门人列举了自己的种种善行,但守门人说:“可以,不过你还必须能够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哪个单词?”“上帝。”“GOD.”“你进去吧。”一个犹太人来到天堂门口,他同样被要求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守门人考他的单词仍然是“上帝”。


这个单词非常简单,所以他同样拼写正确,于是也进去了。故事最后,一个黑人来到天堂门口,他面临着同样的规则。但是守门人让他拼写的单词是,“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像我们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接收信息都有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的我们根本不看。万维钢说自己的门槛是相当高的,谁向他说明一个科学事实,他一般都要求对方拿出学术论文。比如他对中医和转基因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然而论文也有好有坏,所以他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如果这篇论文是说中医有效的,在他心中就要求对方拼写“上帝”。如果这篇论文是说转基因无害的,就要求拼写“捷克斯洛伐克”。你不用笑话他,我们每个人也有同样的毛病。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是很少的,你觉得绝大多数人采取的是什么机制思考呢?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那些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呢?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将其直接忽略掉。有人拿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做了个实验。


研究者根据某个容易引起对立观点的议题,比如是否应该禁枪,伪造了两篇学术报告,受试者只能随机地看到其中一篇。这两篇报告的研究方法乃至写法都完全一样,只有数据对调,结果分别对一种观点有利。受试者们被要求评价其所看到的这篇报告是否在科学上足够严谨。结果,如果受试者看到的报告符合他原本就支持的观点,那么他就会对这篇报告的研究方法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是他反对的观点,那么他就会给这篇报告挑毛病。


当初方舟子大战韩寒,双方阵营都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寻找证据,写了各种“论文”,来证明韩寒的确有代笔或者的确没有代笔。有人会说本阵营的论文不够严谨的吗?他们都认为对方的论文才是胡扯。其实,如果我反对一个结论,那么当我看一篇支持这个结论的论文时,就会不自觉地用更高的标准去看,就会认为这个论文不行;而在我对立面的你呢?因为支持这个观点,则会认为这个论文很好 —— 如此一来,我不就认为你是弱智了吗?于是两个对立阵营都会认为对方是弱智。


认为别人是弱智和被别人认为是弱智,其实也没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媒体也参与到观念的战争之中。如果人已经被各种观念分成了阵营,那么媒体就不应该追求什么“客观中立”,因为没有人爱看客观中立的东西!媒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借鉴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福克斯新闻的成功秘密。两天:第一,有线频道这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取悦所有观众。你只要迎合一个特定观众群体就可以了。第二,要提供有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观众想要什么呢?娱乐和确认。


观众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福克斯新闻台选择的观众群体,是美国的保守派。每当美国发生枪击事件,不管有多少媒体呼吁禁枪,福克斯新闻一定强调拥枪权。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福克斯新闻一定持强硬的支持态度,如果有谁敢提出质疑,他就会被说成不爱国。我们可以想象,知识分子一定不喜欢福克斯新闻。的确,没有哪个大学教授宣称自己爱看这个台。当年万维钢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物理系请来的嘉宾演讲都说:物理学有什么用呢,至少能让你学会判断福克斯新闻说的都是什么玩意儿。


可是如果你认为福克斯新闻这么做是为了宣传某种意识形态,你就错了。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比方说新闻标题党这一类的事情,从技术角度说并不是网站编辑的选择,而是读者自己的选择。很多新闻网站,使用一个叫作多变量测试的技术:在一篇文章刚贴出来的时候,读者打开网站看到的是随机显示的这篇文章的两个不同标题之一,网站会在五分钟内判断哪个标题获得的点击率更高,然后就统一使用这个标题。事实证明在读者的选择下,最后胜出的标题都是耸人听闻型的。


因为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在北京奥运传递火炬期间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很多人认为CNN是个有政治色彩的媒体,其实CNN算是相当中立的——这也是它的收视率现在节节败退的原因。乔布斯于1996年接受《连线》采访时,对这个现象有一个非常好的评价: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就会想,这里面一定有阴谋。电视台想把我们变傻。可是等你长大一点,你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电视台的业务就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这个想法更令人沮丧。


阴谋论还算乐观的!至少我们还有个坏人可以打,我们还可以革命!而现实是电视台只不过给了我们想要的东西。美国人玩的这一套,中国也有人早就玩明白了。今天,我们的媒体和网络上有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和报道,它们或者骂得特别犀利或者捧得特别动人,观众看得畅快淋漓,十分过瘾。但是这些文章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了吗?说过什么能够修正我们现有思想的新信息了吗?它们只是在迎合和肯定人们已有的观念而已,因为它们的生产者知道他们不需要取悦所有人。


他们只要能让自己的粉丝高兴就已经足够获利的了。人们只愿意听那些能印证自己观念的消息。这个毛病叫作“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你有了某种偏见,你就无法改变主意了。一个实验发现,对于那些已经强烈支持共和党或民主党的学生来说,如果你给他们关于自己支持的党的负面新闻,磁共振成像会显示这些人的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的区域关闭了,而负责感情的区域却被激活了!换句话说,他会变得不讲理只讲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任何新证据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对立的双方都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还有个更有意思的实验。实验者给每个受试学生发一套性格测试题让他们做,然后说根据每个人的答案,给出了一份“性格概况”,在让学生评价这个概况描写得准不准确。结果,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个概况说的就是自己。而事实是所有人拿到的“性格概况”都是完全一样的,人们更愿意看到说的跟自己一样的地方,并忽略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有人以为只有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陷入确认偏误,文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客观判断,事实并非如此。


在某些问题上,甚至是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思想越容易两极分化。一个有意思的议题是全球变暖。过去十几年来,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报道和专家评论,这些报道可以大致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如果不采取激烈手段限制生产,未来的气候就会不堪设想;另一派则认为气候变化是个复杂问题,现有的模型并不可靠,二氧化碳没那么可怕。如果你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你根本就不会被这些争论所影响。而对全球变暖的观点分歧最大的人群,恰恰是那些对这方面有很多了解的人。


如果你想看看这个争论激烈到什么程度,可以去看《经济学人》一篇报道的读者评论。这篇文章说,尽管过去几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继续增加,可是地球平均温度却并没有升高,且远低于科学模型的预测。文章下面的评论水平都很高,评论者们摆事实、讲道理,列举各种论文链接和数据,然而其观点仍然鲜明地分成了两派。就连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够不够合理,都有巨大的争议。观念的两极分化并不仅限于政治,人们可以因为很多事情进入不同阵营,而且一旦做出选择就会为自己的阵营而战。


你的手机是苹果的还是安卓的?这两个阵营的人不但互相鄙视,而且有时候能上升到认为对方是邪恶势力的程度。人们对品牌的忠诚似乎跟政治意识形态没什么区别。我们看苹果新产品发布会,再看看美国大选前两党的集会,会发现两者极为相似,全都伴随着狂热粉丝的关注和激动专家的评论。也许因为手机已经买了或者政治态度已经表过了,人们为了付出的沉没成本而不得不死命拥护自己的派别,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也许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但不管是什么,这种阵营划分肯定不是个人科学推理的结果。


有科学观点认为,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这两人达成一致。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真理追求者呢?也有科学甚至认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都是律师思维,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个争论设备。这也许是因为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互联网很可能加剧了观念阵营的划分。在网上,你连换台都不用,搜索引擎会自动根据你的喜好为你提供信息。


我相信气候学家对全球变暖的预测言过其实,我认为绝不可以废除死刑,我使用苹果手机,我还要求豆浆必须是甜的、豆腐脑必须是咸的——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我从来不跟人开玩笑。如果微博上有人发出违背我理念的言论怎么办?我会果断地取消对他的关注。我们完全有权这么做,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鉴于此,也有人站出来约号召人们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


核心建议是: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这其实很难做到。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避免那些有预设立场的说服式文章,尽可能地接触第一手资料,为此甚至要有直接阅读数据的能力。可是有多少人能亲自研读各项经济指标后,再判断房价是否过高呢?对大多数人来说房价是高是低只与一个因素有关:他是不是已经买了房。

1.2两个小问

1.铜绿沉淀到底部。 原因:不溶于水 2.反应现象为碱式碳酸铜溶解,溶液变蓝色和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方程式为Cu2(OH)2CO3+4HCl=2CuCl2+CO2↑+2H2O

有1.2是什么梗

有 1.2的梗是一个寻宝节目中出现的。 当时在鉴宝节目中一男子带来了一个元代青花瓷的大缸,当时这位宝友被主持人寻问心里价格时,男子说1.2亿。而现场观众戏称1.2亿冥币。 当时主持人还询问宝友对自己藏品的评价,男子回答就8个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最后结果不是元代的,但也是老物件,是晚清时期的。

魔女之泉3(1.2版)

雷不加托之泉通关攻略 下-德鲁卡峡谷 剧情后,上方传送点开启,继续向上看见“小偷”被卫兵抓走了。 绿色传送点开启后可传送到雷不加托根源。

谁能给我讲讲求生之路1.2.的剧情,到底最后怎么回事?一面之缘后有发生了什么,3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自己去游民星空看

求欲望都市电影1.2部

有1.2合集

潜伏4和1.2有什么联系

潜伏4和1.2的联系是4是1.2的前传。因为3和4是1,2的前传,看3的时候并不知道那是前传,现在看了4才明白了整个系列的顺序,还有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潜伏4和1.2的联系是4是1.2的前传。 潜伏4将带来恐怖加倍的全新故事,制片规模亦更较以往全面升级,导演受访时表示,开拍前我甚至派特效师至美国费城一座有两百年历史的废弃监狱考察。 潜伏4的故事 这次的故事会把很多大家的疑问都解释清楚,例如为何爱丽丝能成为与灵界沟通的角色,以及更多在这种天赋下她所承受的苦难与不愿面对的过程,我相信粉丝将会更能同理与对这个角色感到更深的共鸣。

童趣1.2段的字翻译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意思: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意思: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意思;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意思: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二分之一专属恋人1.2的全文

我给你发了!

疯狂动物园怎么更新1.2

这不是电影吗

童趣1.2段的字翻译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意思: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意思: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意思;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意思: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