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鉴知耻明德,不怨不骄2021年9月4日

2022-09-05 23:25:32听友29794000409:22 8
声音简介

【连载】论语品慧-2.03德治与法治、有耻与无耻

道:同“导”,参看前面道千乘之国时解释。之:指后面的“民”。政:政令,行政手段。道之以政:倒装句,应是“以政导民”,意思是以行政手段管理民众。 齐:准绳可以对齐,这里引申为统一衡量、约束。刑:刑罚。以刑罚手段约束民众。 民:民众。免:避免。无耻:不感到良心上的耻辱,即没有耻辱心。 这段话的意思是: 格:《礼记·缁衣》中有两段,其一“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其二“言有物而行有格”。郑玄从第一个“有格心”解释,认为“格心”与“遁心”相对,既然“遁”是远离,那么“格”就应该是亲近的意思,杨伯峻、李泽厚遵从郑玄的观点;何晏在《论语注疏》中取第二个“有格”,解释为“正”,即行为归于正派;在后来的宋儒不在以《礼记》为参考,而解释为“至”,即“达到”的意思,张居正、钱穆遵从宋儒的观点。 我认为,孔子本段话重点是“有耻和无耻”,而孔子并非反对行政和刑罚,再者“有格心”和“有遁心”,文中并没有表明孔子对这个是持相反的观念,《礼记》中的讲法是不要暴政,这点司马迁在《酷吏列传》中作了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延伸。人民的耻辱之心也并不是一下就丢掉的,德治与法治,自古就是两种同时运用在治理国家、管理民众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给出大家的道德低点,这个点是比法律的高点要高,如果每个人都按照美德要求去自己,那么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和谐美妙的关系;另一方面给出了大家的行为底线,如果有人损害了他人利益,超越了本分,那么还有刑罚让他重新“找齐”,以保证民众的基本利益。 所以我以为何晏的解释是对的,格就是行为的“正”,引申为守规矩。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就为了解释这句话: 治理国家,其实就是管理人的过程;同样,管理企业、管理团队也都是管理人的过程。 在初创阶段,可以依靠共同的道德来维持,但随着时间推移,人员更迭,就需要其他诸如法律、行政手段来管理团队。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一旦某些方面脱离了道德、礼仪的约束,再想回归道德、礼仪,除非重新洗牌,否则基本不可能。下面举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一个幼儿园,学校每天下午5点放学,每天总有那么三五个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迟到,导致学校的老师不能准时下班,因为只要有一个学生没被家长接走,老师就不能离开。后来学校领导想既然不能准时下班,不如定个制度,凡事迟到的家长一律罚钱,这样家长就不会迟到了。结果事与愿违,本来每天有三五个迟到的,现在每天不但没有杜绝,反而增加到十几个,而且老师下班的时间更加推后了。后来分析原因,之前的政策,家长迟到后还背负了很大的道德压力,尽管请假不容易,也得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到来以后还总觉得对不起老师,现在既然罚钱,家长迟到就没有道德上的压力,大不了给点钱,这就是“无耻辱之心”了。学校再想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基本不可能了。

论语中有没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

“以德报怨”是老子的主张,“以直报怨”是孔子的主张. 老子主张“以德报怨”.通行本《老子.六十三章》曰: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论语.宪问》有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里“以德报怨”是问者所引述的别人的主张,对这个主张问者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以此来向孔子请教,而孔子所关心的实质问题是“何以报德”而非“何以报怨”,所以他的回答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则是其次要观点.

论语中孔子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中孔子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

论语中孔子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

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这可以说是一种个人修行的境界。 用心的向看似不如你的人请教,打开心灵,直接面对问题本身,完全没有那种小我的“自尊心”。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 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作品介绍: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三思而后行(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后行动)”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求文学作品。可以论证"以德报怨不是德"或者"以德报怨是德"的文学作品~。

以德报怨是德 下面两个例子都可以论证 蔺相如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战国时期,梁国边境县的县令一职由梁国的大夫宋就担任。梁、楚两国都设有边亭。两国边亭的人员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亭百姓十分勤劳,多次给瓜田浇水灌溉,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人懒惰,给瓜田浇水灌溉的次数少,他们种的瓜长势不好。出于妒忌,趁天黑偷偷去糟蹋梁人的瓜秧。不久,梁亭的人员发觉了这件事,就向宋就请求:允许他们也去糟蹋楚人的瓜秧。。宋就知道了以后,说:“仇怨是灾祸的根由。因为别人嫉妒你,你就去报复别人,这是偏激的做法!”随后,他派人每晚悄悄地去为楚人浇瓜。楚人早晨到瓜田一看,发现已经浇灌过了。就这样,在梁人的帮助下,楚亭的瓜田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楚人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访,知道原来是梁人干的。楚国人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报告给楚国朝廷。楚王听到这件事,感到很惭愧,知道自己的百姓糊涂,做了错事,同时,楚王对梁国人能暗中忍让感到非常高兴,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边亭人员道歉,并请求与梁王交往。楚王时常称赞梁王最讲究信义。楚国与梁国关系融洽,是从宋就妥善处理边亭瓜田事件开始的。

论语敏而什么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释义: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返戚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中拆的汲取营养。 【演变】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卖世枣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成语由来: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品三国,明义薄云天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