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

2022-10-27 03:39:17云开_日出58:26 7
声音简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和万章的故事有?+孔子孟子的成语各5个

孔孟之道 孔席墨突 周情孔思 孔席不暖 孟母三迁

孟子·公孙丑上的原文

我知言下一句。

孟子公孙丑上主要内容

《孟子·公孙丑上》主要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义利之辩以及君臣相处的道德准则。 扩展资料: 一、人性的本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而有恒善之心,因为心中有慈爱的情感和正义的意志,这是人类与众生不同的特质。同时,他也提出了“四端”与“八恶”等人性内在的善恶规范。 二、义利之辩 孟子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人生而为仁,应该追求立己达人的境界,而非追求自我的利益,否则会败坏自己和社会的和谐。他通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喻,表达了义利的选择问题。 三、君臣相处的道德准则 孟子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道德准则。这个准则强调,在君臣相处中,需要君明臣贤,相互尊敬,互相照顾。 四、天命观 孟子认为,天下之事有天命,君王应该依照天命治国。同时,他也强调君王的仁政与百姓的忠诚对于天命的影响。 五、拓展知识:孟子思想的特点 1、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人性本善,但是需要通过良好的修养和教育,才能使人坚定不移地追求仁义礼智。 2、强调了个体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个体的情感和意志,认为在保障个体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引导个体追求良知功夫和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六、孟子思想的实践价值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天下有义之父、仁者无敌等思想在实践中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例如,在管理领域中,应该注重人性本善和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从而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此外,孟子的仁德和平民主观念对于现代民主政治、宪政法治、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也具有现实的启示。 七、如何理解“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是孟子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仁者的卓越品质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这里的“无敌”并不是指强制性的威慑,而是指因为仁者的美德和影响力超越了权力和暴力,能够使人们自愿心甘情愿地追随他。换句话说,只有通过仁义礼智的示范和传承,才能让社会建立起真正的和谐与稳定。 八、结语 《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经典著作,内容严谨、思想深刻,其强调的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君臣相处等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传承孟子思想,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思想的代表性篇章之一,提出了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君臣相处等重要观点,对于后来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

孟子与公孙丑的内容简介

《孟子与公孙丑》今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孟子和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公孙丑》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与公孙丑》最重要的一篇,认为孟子借着与公孙丑的问答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的中心思想。南先生指出,《公孙丑》上下两章是相连的,上章是学理的发挥,下章则引用事例加以说明,体现孟子重视扩充内养而致外用的境界。 《公孙丑》涉及管仲、晏子、曾子、孔子、告子、大舜、周公、商汤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汤武革命、汉宣帝废立太子等纷繁的历史事件,南先生在讲授时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融会百家的方式,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地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给予了中肯而精辟的评价。他还将《公孙丑》与《礼运篇》、《论语》等儒家经典相互发挥,阐扬儒家学说精髓,并将其中的哲理、甚至整个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教义进行比较,分析《孟子与公孙丑》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南先生的讲述博大精深,涵盖个人内养的原则、方法和外用的境界、器度,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人事制度、财经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圣贤之路”、法律体系等方方面面。

孟子公孙丑上拼音版

孟子公孙丑上拼音版如下: zhānɡ公ɡōnɡ孙sūn丑chǒu上shànɡ 公Gōnɡ孙sūn丑chǒu问wèn曰yuē:“夫fū子zǐ当dānɡ路lù于yú齐qí,管ɡuǎn仲zhònɡ、晏yàn子zǐ之zhī功ɡōnɡ,可kě复fù许xǔ乎hū?” 孟Mènɡ子zǐ曰yuē:“子zǐ诚chénɡ齐qí人rén也yě,知zhī管ɡuǎn仲zhònɡ、晏yàn子zǐ而ér已yǐ矣yǐ。或Huò问wèn乎hū曾zēnɡ西xī。 参考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孟子 公孙丑

公孙丑是战国时齐国人,孟子的弟子,曾与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公孙丑在《孟子》一书中记其言颇多,有公孙丑上下两章,6000多字。《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公孙丑,孟子(轲)弟子,齐人也。孟子未尝得政,丑设词以问之。”

公孙丑是孟子的什么人

弟子,不对我是孙子,是不是梦幻让回答的?

求 《孟子·公孙丑下》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你说呢...

公孙丑下的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 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 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於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於齐,非我志也。」

《公孙丑》一篇中的公孙丑和孟子什么关系

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他们是师生关系.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