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曾国藩-从笨小孩到晚清重臣

2021-10-02 17:28:25焦叔说书07:59 4459
声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父亲的育儿经

对于曾国藩,大家都不陌生,他乃晚清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和所有孩子一样,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甚至可以说是中下水平。小偷与曾国藩的故事流传甚广,说是曾国藩夜里背书,有一个小偷跑到曾国藩家偷东西,结果发现曾国藩背了又背,一篇课文背了一晚上,还是结结巴巴地背不出来,小偷见无从下手,生气地从梁上跳下来,非常流利地把书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与同时代的俊杰比起来也确是差了一大截。小他1岁的左宗棠,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李鸿章也是17岁即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启超更是一个神童,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 曾国藩为何能够成功? 一个小小少年,因为一篇文章背不下来,居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彻夜背诵!正是这种坚持成就了曾国藩。 曾国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何而来? 恐怕与他老父亲曾麟书的言传身教分不开。曾国藩资质平庸,其父曾麟书似乎比曾国藩更差,曾麟书一生考了17次秀才,一直到43岁,才勉强过关。尽管封建 社会 也有为科举而考得白发苍苍的人,比如蒲松龄等,但真正能够坚持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很多读书人考了几次不中,就选择了放弃。 曾麟书前前后后考了17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持的精神!所以说,曾麟书的这种人生态度也影响了曾国藩。当然曾国藩运气要比父亲好一点,曾国藩从14岁参加县试,前后考了7次,到23岁,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秀才。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关于子女教育:曾国藩主张读书明理、勤俭持家、兢兢业业,与邻里和睦相处。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门第太甚,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曾麟书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曾国藩,也陶冶了曾国藩的性格品质。而曾国藩的道德学问,以及为人处世之法不仅持续影响着他的子女后代,也同样令华夏后人敬仰。

晚清“第一明臣”曾国藩读书的故事

晚清“第一明臣”曾国藩读书的故事   话说曾国藩小时候,也像现在的同学们一样,要读书,要考试,当然,也要背课文啦。一天夜里,他又在做这样的功课。手捧一篇文章,摇头晃脑地念呀念。时间悄悄流逝,眼看夜色越来越深,天上的月亮都被云儿遮住了,小油灯一闪一闪地昏昏欲睡,曾国藩依然没有背会那篇文章。这可气坏了一个人!那人躲在屋檐下,蘸湿手指头,捅破窗户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瞄着屋里的曾国藩,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了!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曾国藩背会文章翻身上床呼呼大睡,自己便可入室偷盗。哦,原来是一个贼呀!接下来的情节真是富有戏剧色彩。贼人终于等不得了,忍无可忍,跳将出来,愤怒地对曾国藩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至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哈哈,我想,这个故事或许有演绎的成分。贼的郁闷有点过火,贼的聪明有点夸张。但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一想吧,它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常谈常新的道理,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永远无敌。   看到一篇篇精彩的作文,总有同学满怀期待地问我,自己怎么做也能写得那样好?我的锦囊妙计嘛,一定有这样一条:坚持练笔。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何愁作文不提高?曾国藩,年少时天分并不突出,但后来多厉害;大家看出来了吧,是勤奋创造了奇迹。呵呵,曾国藩把贼都惹火了,那个夜晚,到底翻来覆去,将书读了多少遍? ;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风源流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近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从“勋高柱石”的古今完人到“汉奸刽子手”的历史罪人,无一不是人们评价的焦点。但曾国藩的家风传承与家教实践,历来受到后人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是值得后人效仿的。他继承发扬了祖辈以耕读为本的家风,对儿女倾心爱护、灵活施教,对弟妹反复训诲、大力提携,对妻妾恪守礼道、严格要求,形成了尚耕读、务勤俭、重孝友、戒骄奢的家风特色。 一、倍加珍惜的手足之情 曾国藩共有兄弟姐妹九人,一姐、三妹、四弟,曾国藩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二弟曾国潢、三弟曾国华、四弟曾国荃、五弟曾国葆。曾国藩对诸弟的教导可谓是尽心尽力。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家中的事情都由其父亲决断,其父亲去世后,曾国潢常常仰仗曾国藩的权势借势杀人,为患乡里。曾国藩知道后,用锥刺其股,让其铭记教训。三弟曾国华跟随李续宾转战皖北,在三河镇一战中与李续宾同时殉难。曾国藩闻讯痛不欲生:“我实负弟,茹恨终古”。曾国藩对其四弟曾国荃也极其疼爱,对其管教极严,常在家书中对其进行告诫,曾国荃在军旅上颇有建树,围攻安庆,荣获首功。虽然曾国藩常年不在家中,但对诸弟的关心和教育一直没有放松,从为学治事到处世接物,无一不在家书中悉心教诲。 二、怜爱子女,灵活施教 曾国藩与欧阳夫人共育有三子六女,但长成者共七人,分别是:次子纪泽、长女纪静、次女纪耀、三女纪琛、四女纪纯、三子纪鸿、满女纪芬。因长子曾纪第早夭,曾纪泽在事实上成为曾家的长子。普天之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龙成凤,曾国藩也不例外。纵观历史,按照统治阶级的标准来衡量,曾国藩的教子之法是比较成功的。曾纪泽、曾纪鸿十分勤奋、谦虚。曾纪泽学识超群,诗文书画样样俱佳,并且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较具影响力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虽然早夭,但却具有极高的算学天赋。曾国藩的孙子们也个个成才,这与曾国藩在教子方面的“爱之有其道”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在家书中不厌其烦地教导子女,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与同时代的官宦之家相比,是极其开明的。 三、关爱后代,传承家风 由于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殷勤培育,曾氏半耕半读、克勤克俭的家风得到了很好的延续。100多年来,曾国藩兄弟及其家族后裔中人才辈出,早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曾氏后裔大多秉承了曾国藩的教诲和家风,为人规矩、老实、谨慎、勤奋。曾家第2代、第4代中,大多数留学海外,潜心学术的很多,做官经商的很少。当有人对曾国藩的第5代、第6代未能出一个显达人物表示惋惜时,曾宪华说:“可是,曾家那么多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他的大女儿曾梦佳也认为:“曾家人的性格和素养,让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有家风传承如此,有后辈贤孝如此,曾国藩当可含笑于九泉了。 曾国藩总结的重要家风“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国藩“笨”吗?

有一些文章说曾国藩比较笨,并用一个小偷到他家偷东西,看到曾国藩在摇头晃脑的背书,背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记住,小偷躲在房梁上都背会了,一生气,跳下来训斥一顿,走了。 我没有查证这个故事的真伪,据说小学生教材也选了这个故事,无非是激励更多的小学生勤奋学习,将来成就一番事业。 梁启超先生谓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拙。”曾国藩自己也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他处。” 近读中国清史奠基人萧一山著《曾国藩传》,比较认同他的观点。他认为,曾国藩之所以成就非凡,得益于勤恳力学,得益于悟性极高,得益于志向远大。非此是不可能有如此之功业。 由此可见,曾国藩并不“笨”,只是更谦恭些罢了。

从笨人如何到圣人,跟曾国藩学成长之道?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是忠臣吗?

这个问题可以开个辩论赛,我认为他是

曾国藩一生只打过4场胜仗,为什么成就了名臣地位?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在于干了多少事,而是在关键处做了多少对的选择。而曾国藩就是因为做对了选择,所以虽然战败14年,但是只需要赢得4场战争就成为了一代名相。 曾国藩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在年轻的时候就经常遭到挫折,并且还经常被人看不起,但是他却一直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并且他也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里面,反而一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他酷爱读书,每天都要看很长时稿帆间的书,并且他什么书都看,不论是历史,还是古代经典,他都一一阅览。然后还要做好自己的笔记。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功不是意外,反而是因为自键腊雹己的长期积累得到的结果。 而在外人看来,那些很愚蠢的选择,但是曾国藩却坚定地相信自己。在这四场战争中,他坚持自己的战略,深挖沟稳扎营。一步一步来前进。这在当时的军事家眼里,简直就是最笨的选择,因为在行军过程中,军队的灵活性可谓是军队的灵魂,曾国藩这样做无疑是丢掉了军队的灵魂,让自局乎己的军队处于危险境地。但是曾国藩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稳扎稳打,远比太平天国的狗熊掰玉米强多了,对于所有的城池都稳扎稳打,巩固自己的实力。 所以,在我们觉得别人错误的时候,不妨,让子弹飞一会,看看对方的方法到底行不行,是不是自己选择有问题,自己的决策错误了。

“笨小孩”曾国藩

1811年,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县,5岁时,爷爷和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可曾国藩好像不太聪明,别人一天就能学会的知识点,他一个星期也未必能掌握。 13岁的一个夜晚,曾国藩一如既往地进入书房。他要把一篇课文背下来,要不然明天的早饭就没了。他坐在那里一遍一遍地背诵,可他不知道房梁上有人在一直盯着他。 这人是个小偷,他打算偷点东西回家养老婆、孩子,没料到曾国藩进来了,于是只能在房梁上等着。没想到曾国藩背书到三更半夜,还是磕磕巴巴地背不下来。这位梁上君子急了,看这样子,等到天亮也没完。他“唰”地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把曾国藩吓了一跳。然后,这人开始大声地背诵那篇文章,背完后在曾国藩崇拜的目光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连小偷都比曾国藩聪明,你看他得笨到什么程度。但曾国藩硬是靠着自己的方法,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 他读书的方法很简单:下笨功夫,死记硬背。他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他凭着一股韧劲把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书慢慢读熟、读透,日积月累,他的才学也与日俱增。靠苦练的水磨功夫,笨小孩曾国藩终于在22岁时考上了秀才,紧接着中举人、登进士,继而成为士大夫中的一员,真正实现读书报国的愿望。 人生的路其实很简单,认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终究会有回报。

西汉时有没有叫秦娥的人?

有,可以参见《秦汉英雄传》

“晋阳起兵”,是李渊发动的吗?

这只是一般性的政治檄文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