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三不》108 世界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攀比滋生嫉妒和怨气

2023-06-21 06:43:12一个志远06:54 1.7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58 喜点
声音简介

为什么攀比让孩子抱怨?

当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时,当孩子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品质时,他回报我们的将是敬佩。 一个母亲讲述这样一段经历: “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刘芸放学回家后的话题变了。她常常说,谁谁又买了新文具,谁谁又穿了新衣服,谁谁家有车,谁谁的父母是当官的。言外之意是抱怨父母没有能力来给她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了。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难得我和她爸爸都有时间,天气又好,我们一家三口回了一趟农村老家。在准备回城的前一天,天气突变,飘起了雪花。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周一一早雪停后再走。小孩的表叔开着一辆小货车送我们回家,怕影响小孩上课,便开车直奔学校。当车刚行驶到学校路口时,不知怎的,小孩偏不让把车开到校门口。因天气很冷,小孩的表叔坚持要把车开到学校门口,但小孩执意要下车自己走。争执不下,我想这里一定有什么原因,当着她表叔的面不好深说,便决定先随她去。 “下午她放学回来,我问她原因,起初她不说,经再三询问,她才说: ‘别的同学坐的车都是小轿车,哪像我坐着拉货的车上学,让同学看见多丢人,她们谁都得拿我开玩笑。’听了这话,我真的生气了,小小年纪的她怎么会有如此的虚荣心,这是从哪儿学来的?表叔为了她,影响半天的工作不说,还冻了半天。我气呼呼地对她说:‘小小年纪,居然比起车来了,你怎么不比比学习?说到底还是嫌你父母没本事啊!’孩子听了这话,哭了。我没理她,心想她也该好好想想了。可是,夜深人静,当我躺在床上时,我却失眠了。孩子长大了,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孩子固然有她不对的一面,可这不能全怪她,社会、周围环境都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再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渴望父母事业有成。我对她的关心还是不够,今天的事,我处理得也不冷静。 “于是,这以后我抽出时间,常和女儿谈心,告诉她,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想生活好,得靠自己努力。父母的一切只能是父母的,不属于孩子,拿父母的成绩来炫耀是不对的。孩子还小,似懂非懂,我就给她讲松下幸之助的故事,带她看电影《居里夫人》,我希望她能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同时,我更加倍地投入工作,几年来,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劳动者,成为区里最年轻的个协理事,参与区里的建设。我和女儿一起为希望工程捐款。在这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女儿变得懂事了,她开始理解了我的忙碌,理解了做人的一些道理。不再为一点小事掉眼泪,她开始热衷于集体活动,能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快乐而不再总缠着我。她还学会了关心人,久而久之,她担任了班干部,并为组织好每一项活动而开动脑筋。看着她的忙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可见,只要有良好的沟通,家长和孩子也能成为很好的朋友。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纯真、善良、浪漫。但是,除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正面影响外,社会的负面效应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浮躁心态等也时刻冲击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另外,独生子女的特有问题,如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情感脆弱等也常常困扰着他们,稍遇挫折就可能产生抱怨的心理,这些都影响他们的成长。 按心理学上讲,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分两个层次,一是感激,一是敬佩。当我们给予孩子的仅仅是衣食住行的物质满足时,我们得到的只能是感激;当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时,当孩子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品质时,他回报我们的将是敬佩。 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当孩子有抱怨的时候,我们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且注意以下细节: (1)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做他们的朋友 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他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再加上其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的辅导。但是辅导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要对他的所思所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家长的辅导更加有针对性。二是合作态度,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似的平等关系,孩子可以反驳,可以提出质疑,大家对事不对人,不主张把关系变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2)避免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一味的灌输,会让孩子把自己防卫得更严密,无论怎样都要避免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把辅导变成了教导,进而又把教导变成教训。刻板的教训只会让孩子抱怨乃至叛逆。 (3)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要做好第一任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爱心、责任感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得到孩子的尊重。 (4)开导孩子让孩子自悟 父母经常会急于教训孩子,这样做就忽略了一个重要过程,那就是孩子自省自悟的过程,这时候特别需要父母的耐心。同时还要有一个思想准备,有时候一次两次的沟通过程还不足以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事理,我们要允许他慢一些,千万不要嫌他反应慢、不聪明,更不可以由此就说他是个笨孩子,那种嫌弃的态度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孩子抱怨老师不好怎么办 孩子抱怨老师不好该如何处理

1、先聆听,不批判:请先不急着和孩子一起出气,骂老师、怪老师、批判老师。这么做,只会强化孩子对于老师的所作所为,更加认为是不公平的。先仔细聆听孩子在诉说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绪。先感受、接受孩子的情绪,无论他的想法合不合理,至少他当下的情绪是很真切的。面对孩子抱怨不公平,请至少把它当作一回事。如果我们选择忽略或不理,这时很容易让孩子在日后,懒得再和我们说。因为,说了也没用。和孩子讨论这件事情,在时间点的选择上,不要在孩子的气头上,不满的节骨眼里,马上和孩子讨论。请留待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选择以往彼此比较好沟通的时间。 2、澄清不公平想要传达的事:试着从孩子的反映里,澄清孩子真正想要说的事。当孩子抱怨老师不公平,有时反映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疏离、矛盾、冲突、或不是那么协调。或面对不同同学的喜爱与在乎程度。或认为老师的管教方式不近人情,不够精致、不够周延,而感到不满或怨怼。或自觉老师的考试、评量、课业要求太过于严苛。仔细观察孩子认为的不公平,主要是聚焦在哪些事情上?仔细留意孩子的说法,过程中,是否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或认为自己不应该承担这么重的后果?从孩子的表达中,也让我们来思考老师的做法是否周延。以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和老师进行亲师沟通。孩子是否有其他的替代问题解决方案?听听看,孩子心目中,期待老师该如何公平对待。 3、和孩子讨论眼里的公平:每个孩子对于公平的认定,不尽相同。但通常大都自认有理,对方无理。或许,听听看孩子的公平怎么说,是否大家都得一样才算公平?我们可以抛出例子来和孩子讨论。以教室座位安排为例。如果公平是都只要一样,那就不应该有不同的位置,象是前中后、左右中间。如果位置要公平,那么大家应该都得要坐在同个位置上。当然,这种情形夸张地说,就只能叠上去。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大家叠上去,那为什么有人在下方,有人在中间,有人在最上面?因为这样子也不公平,每一个人的受力、承载的重量又不一样。放手,让孩子来扮演安排事情、分配任务的角色。例如让孩子思考,面对教室里,不同的事情分派,象是打扫工作、园游会、运动会、校庆的分工等,该如何安排?引导孩子在考量每一件事情或工作时,得需要斟酌每一个人的能力、身心特质的差别。脑力激荡一下吧!看看孩子对于公平是否有另一番解释。

关于一个抱怨与不抱怨的问题。

前面的那些回答都很好。 我只想说点简单的。首先人是希望自己快乐的,你在纠结要不要抱怨的时候,已经不快乐了。 我学心理学这么多年,按说很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可是免不了有时候还是会抱怨。看来情绪不是简单的一个理智与否就能概括的。 那么当消极的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如果你觉得抱怨歇斯底里不够优雅,于职业形象有损,那么你就可以不要把它表现在看得见的地方,比如面部表情这个最明显,你可以心底暗暗的说“shit,ca,kao”,然后该干嘛还是正常干嘛。 回到自己的小空间里,如果还是觉得憋屈,那就好好的释放吧,找信得过又愿意听你唠叨的老友喷喷,或者一个人打打沙包,听听音乐平静一下,最主要的目的是放松,不要让自己总是紧绷绷的,那样老得快啊。 总之一句话,有了情绪就要宣泄,那些把自己搞抑郁的,精神分裂的就是憋久了,没找到外在的出口,所以就回转来伤害自己,把自己弄出来毛病。那么合理的适当的宣泄是有方法的,自己慢慢寻找就是了,只要不着急就行了,话说,急也没用。重要的是,宣泄之后,还是要步入日常生活的正轨,不能让坏情绪影响太久。祝愉快!

改变不了就不要抱怨 对吗?

不对。 1、如此中知果改变不了培慧是暂时的,如果你放弃了抱怨,那么未来有一点真的有转机的时候,你已经放弃了抱怨,就不会抓住可以改变的机会。 2、如果改变不了是永久的,但是它毕竟是不足,是缺陷,如果你停止了森消抱怨,就会忽略这个不足和缺点,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正确的衡量全局。

孩子爱抱怨,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爱抱怨的?

对现实的不满!或许是她不满意你们的所作所为!

抱怨不如改变,少抱怨才能多快乐

在抱怨的同时,不如去改变他,而少报怨,才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 的确很有道理。

如何让自己不嫉妒,不攀比?

虚荣心太强,先换一下你目前需要的东西,给自己定个目标,什么时间段买个什么,如果办不到,就再换一个小嫌喊目宏者滚标,普通家庭的大物件需要很长时间来积累财物!所谓的大物件就是超过蔽余1万元的东西。

抱怨:埋怨

【答案】A 【答案解析】 题干中抱怨和埋怨是一对近义词。A选项胆怯和怯弱是一对近义词;B、C、D选项都是反义词。因此选择A。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