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的小草莓_红楼梦_060-黛玉伤神牡丹亭

2017-08-12 18:00:01穷开心广播21:45 9.5万
声音简介


黛玉听《牡丹亭》的词意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一首短短的《牡丹亭》曲子,竟然使林黛玉如醉如痴,“心痛神驰”,这里面确有奥妙。我们说,如果不是《牡丹亭》所反映的剧中人的真实感情,与林黛玉的身份、环境和此时此地的心情相吻合,从而发生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达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的。看过《牡丹亭》的人都知道,在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杜丽娘,长期被禁锢在闺房中,精神生活空虚,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下,第一次偷游后花园。大好春光的感召,使她的青春觉醒了,她挣脱封建礼教的羁绊,顽强地追求自己梦里出现的意中人,甚至为意中人缠绵枕席,埋骨幽泉。但杜丽娘“一灵咬住”,始终不放,她就是死了,在幽冥的世界里也没有放松对意中人的追求,最后终于找到了梦里的意中人,并还魂结为夫妇。这样一出动人心弦、生死离合的纯真爱情的戏剧,每句话、每个字都是真实感情的结晶。因此,和杜丽娘有着相似遭遇的林黛玉当听到《牡丹亭》情真意切的戏文时,开始态度还比较冷静,神情“感慨缠绵”;继而听下去,婉转悠扬的词曲不禁使她发出感叹:“戏上也有好文章”;接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唱词和“你在幽闺自怜”等戏文,象一块巨石掷入了平静的湖水,激起她心田的波澜,使她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引起了丰富的联想。林黛玉耳昕戏文,心想自己的境遇:寄人篱下,幽困潇湘,风吹竹叶,如泣如诉。失去亲人的孤女,置身在黑暗的贾府这座牢狱里,犹如飘荡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此时此地,此境此情,林黛玉平时零星郁结在心头的悲愤忧愁,在她细细咀嚼《牡丹亭》的戏文中,触景生情地迸发出来。 《红楼梦》描绘的林黛玉听《牡丹亭》戏文的艺术画面告诉我们,戏剧创作要反映和描写人们的真实感情,唯有真情,才能动人;唯有反映人们真情实感的戏剧作品,才能象从深幽的山谷里发出的回声一样,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因此,戏剧创作必须做到“情以物迁”,“词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要从情出发,为情造文,紧紧地围绕着人的感情和命运深入开掘,大胆生发,才能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引起人们的共鸣。而要做到这些,创作出感人的戏剧作品,作家就要敢于面对现实,直抒胸臆,敢讲真话。相传明代有个叫黄君辅的,十年苦读寒窗,自以为学识无比,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汤显祖看。当时汤显祖正在苦心孤诣的为《牡丹亭》填词,看过黄君辅的文章后十分鄙夷,并把黄文投在了地上,指责他“笔无锋刃,墨无烟云,砚无波涛,纸无香泽”。于是,汤显祖在黄君辅“涕泣求教”下,“乃授以《牡丹记》”。君辅如获至宝,闭户展玩,“久之,见其藻思绮合,丽情葩发”,这时候汤显祖再看黄君辅写的文章,就极为赞扬说:“汝文成矣,锋刃具矣,烟云生矣,波涛动矣,香泽渥矣,畴昔臭恶化芳鲜矣。”(贺贻孙《激书·涤习条》)这则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倒不必去考证,但它却生动地说明了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并非矫揉造作,而是字字句句都是他真情实感的结晶,浸满了他的心血。所以黄君辅看后获益非浅,才学大长。试想,如果《牡丹亭》是虚伪之作,那么象黄君辅这样的读者是不会得到什么教益的。由此可见,戏剧创作只有反映人们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才会象文坛上盛开着的鲜花,永不凋谢!

黛玉听曲《牡丹亭》,流露出黛玉什么思想感情?

黛玉听曲《牡丹亭》流露出思想感情如下: 出自红楼梦第23回。在这一回中,黛玉独自听曲《牡丹亭》,其流露的感情是:生活在大观园的美景中应该是一件快乐之事,但寄人篱下的滋味是那样难熬,这么好的岁月, 这么美的青春, 无奈的是都将成为过眼烟云。可谓良辰美景空自流逝。 宝黛共读西厢,到最后黛玉独听《牡丹亭》曲,书中、戏曲中那些有情有景、消魂落魄的诗词,暗示了宝玉和黛玉的结局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宝玉独留人世,黛玉魂归离恨天。 《牡丹亭》的特点: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为什么说牡丹亭伏黛玉之死

第四出《离魂》——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现在单说脂批提到的伏黛玉之死的第四出戏《离魂》。

牡丹亭中的唱词为什么会引起林黛玉的共鸣

黛玉葬花之后,听到十二女子在排练戏文,:‘‘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正迎着眼前的景儿,心中既伤感又缠绵,又隐约听得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好像字字都是写自己的身世,不禁暗自伤神,又听得一句;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好像是为自己唱得,浮想联翩;想到李后主的词,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还有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唱词,一时间在心中涌动,只得痴痴呆坐着,又掉了几滴眼泪。

林黛玉听到的《牡丹亭》唱词是什么?

林黛玉偶然听缓握搜到《牡丹亭》唱词,“则为你如扰历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心痛神皮颂痴,眼中落泪。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听到《牡丹亭》唱词为什么会伤感落泪?

此时正值春残花落,黛玉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免伤感。而《牡丹亭》里的语句又勾起了黛玉伤春,心痛神驰。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听到《牡丹亭》唱词为什么会伤感落泪?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听到《牡丹亭》唱词时,林黛玉在春心萌发的年纪,听那大观园的梨园戏子在唱《牡丹亭》中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便想起那水流花落两无情,不由地感叹魂无所归,有梦难依,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而《牡丹亭》里的语句又勾起了黛玉多愁善感。

牡丹亭为什么这么有名啊?

因为古代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爱情故事 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啊

牡丹亭的又名叫什么?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于十六世纪末创作的一部描写爱情的杰作

- 牡丹亭说的是什么故事 ?

最早这《牡丹亭》不叫《牡丹亭》,而叫《还魂记》,是汤显祖著名的“临川四梦”之一。 在《牡丹亭》以前,中国流行最广的爱情戏是《西厢记》,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是这样:杜丽娘的父亲是太守杜宝,是一个学究先生,受宋儒理学的影响很深。他请了一个管家先生,是一个迂腐透顶的人。老师教杜丽娘念书,没想到她比老师的智商还高。杜丽娘趁父亲不在家,听说太守府后的花园景致不错,就跟丫环春香到那个花园去游玩。这便是“游园惊梦”的“游园”。小姐和丫环游园归来,小姐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书生来向她求爱,而且两个人幽会了……梦被她母亲惊醒,但她是非常留恋这个梦。第二天,杜丽娘心里不宁静。接着有一折戏叫“寻梦”,说的是她根据梦境又到花园里去了一趟,去了后她的心情很悲伤,回来以后杜丽娘就生病了。她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也知道自己很美丽,她认为自己花容月貌,就这样死了,别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死的,辜负了自己的仪表,她为了让自己的青春仪表留下,就给自己画了一幅画,然后她就病死了。根据她的遗嘱,画被放在遗体边,她的棺材就葬在花园里。后来父亲升了官。过了不久,又来了个读书人,这个人就是杜丽娘梦里的那个读书人,叫柳梦梅。他来这以后,杜丽娘就显魂了。而且柳梦梅在花园里也拾到了这幅画,一看这画上是一个绝代佳人,柳梦梅就把画挂在墙上整天招呼她。所以昆曲中有两折戏叫《拾画》、《叫画》。他也不知道这女孩是谁,就希望是一个真人而不是一幅画。终于杜丽娘的灵魂来找柳梦梅,最后打开棺材杜丽娘死而复生。汤显祖有个理论,强调人的“情”,这一思想是明代后期出现的反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的表现。汤显祖的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汤显祖的理论是,如果一个人执着于爱情,那么这个爱情既可以让人死了,也能让人复生,所以杜丽娘死而复生,最后与柳梦梅结合。后来柳梦梅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柳梦梅在京城找到了已做大官的杜宝,说:我把你女儿救活了,已结为夫妇。但这老丈人相信死人不能复生,这是其一,其二,认为女儿败坏了他的门风,哪有不告而嫁,自己就结婚的呢?结果就认为柳梦梅是假冒的女婿。虽然柳梦梅当时是状元,还是被吊在府门口上,一顿毒打,老丈人打女婿打得简直是够呛。但是这里有一点,汤显祖写得很好,就是说不论你怎么打,我不改口:就是你女儿爱我,我爱你女儿,我们结婚了,我们就是这么回事,你再怎么说,这也是事实,抹不掉的。最后,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去了,皇帝做了和事佬,让柳梦梅和杜丽娘结合。皇帝赐婚,老丈人就没有办法了,只好接受,皇帝的圣旨不能不听。戏写得很细,尤其是最后一场。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老丈人和女婿始终没有调和,没有和谐,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有距离。即使皇帝同意两个年轻人结婚了,老丈人和女婿的疙瘩还是没解开。剧本就是这么写的。 《牡丹亭》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梦里恋爱这个事情,不是从汤显祖开始的。在元人杂剧中,有个剧作家叫乔吉,他的号叫梦符,他有个剧本叫《金钱记》,是说一个书生在一个大官家里教书,教的女孩子呢,就是这个大官的女儿,这个书生就爱上这个小姐了,当然这个小姐也对书生有意,也是很爱他的。那时两人不好表白,不像现在,他们到哪儿去见面,去谈情说爱呢?请注意,剧本写得清清楚楚,两人在梦中到牡丹亭去幽会。可见牡丹亭不始于汤显祖。我看了,它使我懂得一个道理:牡丹亭就是在封建社会想象中恋爱的男女幽会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叫牡丹亭。这是从乔梦符的《金钱记》里得到的启发。有意思极了。 在《牡丹亭》之后,出现了两个剧本:《桃花扇》和《长生殿》。这是两个长篇的大剧本,其特点表现为:发展了《牡丹亭》的爱情故事,将爱情与政治结合起来。《桃花扇》写秦淮名妓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他们爱情是产生在反对明末黑暗政治这一基础之上的。他们都有一种爱国的思想,这种志同道合的爱情在《牡丹亭》里是没有的,《牡丹亭》是同情反对礼教者的,而《桃花扇》就有了政治观点的志同道合了,比起《牡丹亭》来又前进了一步。《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讲的是政治与爱情发生了矛盾。《桃花扇》里是政治与爱情的统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爱情,建立在老百姓的剥削之上,老百姓不堪忍受剥削,起来反抗,他们的爱情也就产生了危机,最后杨贵妃自缢,唐明皇逃亡。可是,洪吸取了《牡丹亭》的特点,让李、杨二人在天上团圆了,这也就摆脱了政治的影响。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