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云烟过,一身蒲柳衰【辛弃疾 西江月·示儿】

2021-12-08 15:48:27每天读诗词11:32 1.7万
声音简介

辛弃疾是词坛豪放派代表,他文能诗词舞墨,登顶两宋诗词产量榜首,武能沙场点兵,于万人营中去敌军首级。他南归之后却被朝廷遗弃,空留满腔热血,终未能再上沙场。他晚年在抗金无望的愁闷情绪郁积之下,在某一天却一反常态找来自己的儿女,说了一番话,看似轻松的嘱托后面,藏着耐人寻味的深意。那到底晚年的辛弃疾对后辈说了什么呢?


辛弃疾被后世称为“词中之龙”,他的词大气磅礴,充满收复山河的豪言壮语或者悲壮慷慨之词,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在山东济南出生,从出生那一刻就目睹了金人统治下的种种暴行,所以在他21岁的时候便带领起义军,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抗金生涯。


当他的赫赫战功传到南宋朝廷耳中时,极大鼓舞了人心,朝廷便一纸文书让他南下。来到了南宋王朝,辛弃疾本以为可以在南宋王朝实现自己抗金杀贼的壮志,没想到却在主和派的阻碍下梦想折翼,只能在梦里挑灯看剑。在辗转江阴、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后,他彻底失望了,便在上饶寻得一处安静之地,种起了庄稼,自号“稼轩居士”,学陶渊明开始了隐居生活。虽然在63岁的时候被朝廷重新启用准备抗金,但此时他身体已经无法支撑,便请辞回到江西铅山养病,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似乎已有预感时日不多,有一天便把后辈儿女喊到跟前,说了一番话,看似释怀的背后,却让人莫名的心疼: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宋代〕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这首词便是辛弃疾与儿女们谈话的内容,通篇读来仿佛就是对子女的遗言,有点像陆游的去世前的绝笔《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和陆游同样都是南宋时期主张抗金的著名文人,甚至辛弃疾的抗金情怀要比陆游更重,为何陆游的绝笔通篇都是对收复中原大业的关切,就算去世,也要儿孙在祭拜时告诉他山河一统大业是否完成。而反观晚年重病时的辛弃疾,他对子女嘱托的话语就完全没有那么沉重,反而显得很释然。这是为何?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这是词的上篇,他这一生万事云烟都已经历,儿时对金人抢占自己故土的愤慨,年轻时带领起义军打败金军的豪迈,中年时报国无门的悲痛,老年英雄迟暮的无限遗憾都在这“云烟”之中。此时的辛弃疾已经感知到自己身体如“蒲柳”般孱弱,时日已不多,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心底已经流干的英雄泪只能由他自己默默擦拭。


自从南渡之后,他热情慷慨多次给朝廷献策抗金,但主和派并不感冒,甚至排斥,辛弃疾也一直担任文官或者只是掌管地方治安,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的愤懑早已如乌云压城。曾在湖南长沙他创办飞虎军,威风一时,周边匪徒闻其名无不丧胆,他似乎找到了曾经战场杀敌的感觉,奈何不久被人告发图谋不轨,热血再次被泼冷水。调到江西后,他便彻底灰心丧气,索性辞官闲居。


身体虽然已走入乡村山水,可那时候辛弃疾正值壮年,心里仍有不甘,曾多少个日日夜夜梦回战场杀敌,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便是在这段时期写就,闲居的这近二十年他报国抗金之心仍然炽热。


当他63岁的时候,朝廷中典型的政治玩家韩侂胄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发起抗金号召,重新启用辛弃疾。这一纸诏令,犹如黑夜里的一道绚丽的烟花,让两鬓斑白的辛弃疾再次热血奔涌,他立即拖着年迈的身子,前往镇江的抗金前线赴任。可当他到了镇江,热血仍在,身体已然输给了无情的岁月,加之他已看透这次抗金只不过是当权者的作秀,他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一生矢志不渝的抗金使命注定要落空了,登临北固亭,含泪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壮之语,不久他便辞职回到江西铅山。


当梦想彻底落空,他似乎释然了,对儿女们说出“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的释怀之语,其实他何曾心甘过。这只是面对现实的自我安慰,如今自己年迈且重病,除了酒醉、闲玩和睡觉,还能干什么呢?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这是词的下片,在这里,辛弃疾把最后能付诸于现实的爱国热情嘱托给了晚辈。他嘱咐儿女们以后一定要及时缴纳朝廷赋税,节约生活开支。至于他自己,能管的就是眼前这山水竹林了。


若陆游的《示儿》是无尽遗憾的直接表露,辛弃疾这首对儿女嘱托的词章便是对收复中原彻底死心后,用无奈的悠闲来掩盖自己一生悲痛的无奈之语。




最悲壮的莫过于英雄迟暮,而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辛弃疾带着无限遗憾而离开前,最后那几声歇斯底里的“杀贼、杀贼!!”









辛弃疾 《西江月》

你要问什么?

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 (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 的心情。 (2)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局裤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1)夏夜(同时扣住“夏”和桐丛简“夜”两个元素即可) 闲适(或:淡泊、喜悦、欣慰、怡然自得)(2分。每空1分) (2)答案郑唤示例:①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②词人(作者)与同伴;③夜行人;④蛙儿们(2分。两种说法各1分)

西江月辛弃疾

1.见 现 xiàn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别枝:旁枝 3.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西江月(辛弃疾)

《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全文的字面意思: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 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我想过溪避雨,转个弯到小桥上忽然看见,那熟悉的旧时茅店就在土地庙旁丛林边。 全文赏析: 这首词平易中见真切,浑沦中见准确,连绵中呈陡转。写眼前常景,而能别开蹊径;脱手炼词,得刻物入神之妙。 开头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句注释: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⑷鸣蝉:蝉叫声。 ⑸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⑹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白话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手机打字不容易啊)呵呵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出自哪首诗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的个人生平简介

1、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3、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西江月 辛弃疾

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 (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 的心情。 (2)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1)夏夜(同时扣住“夏”和“夜”两个元素即可) 闲适(或:淡泊、喜悦、欣慰、怡然自得)(2分。每空1分) (2)答案示例:①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②词人(作者)与同伴;③夜行人;④蛙儿们(2分。两种说法各1分)

西江月,辛弃疾

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恬静、丰足的乡村夏日夜景 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我想也许是“路转溪桥忽见,旧时茅店社林边”,把宾语放到“忽见”后面。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