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传奇(中)

2022-01-24 11:14:41冰星梦瑶03:07 84
声音简介

《孔子庙堂碑》浅析

《孔子庙堂碑》的书法风格历代都有评价,大家一致认为他的书法俊朗圆腴,端雅静穆;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派平和中正气象。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楷书能写得像《孔子庙堂碑》这样中正平和,伸缩有度,具有儒雅之气,儒雅之象确实是一个高境界。 而且我们大家认真来看一下《孔子庙堂碑》,它不以点画的粗细对比见长,没有外在的那种修饰和渲染,没有点画的枯涩变化,它做到了每个字形各尽其态,如果说欧阳询在塑造《九成宫醴泉铭》的时候还是改变字的势态,他把大量的字都以纵向的势来规范它的话,虞世南的楷书是字尽其态、随字赋形、情随形走,鲜活无比,没有刻意地修饰,刻意地粗细,没有字的险的造型,因类赋形,因字生情。 《孔子庙堂碑》的学习对我们研究唐楷,研习楷书来说,它可能不是在塑造点画的形态上的一个有效的学习作品,但是它对我们提升对楷书的境界可以说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我们在书写楷书过程中建立一个平和的心境、心绪起到非常好的引领作用。 我们经常在评价一件好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就说这个字没有火气,是说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在写这个字的毛笔完成笔墨流注的过程中,人的心境很平和,气象很端正,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没有鼓努为力之象,一点一画一招一式,可以用珠圆玉润来评价,就是说书写者的笔墨在一种非常自然畅达的过程中,有学养、有涵养而没有浮躁之气,以此来评价一件作品的格调和品味很高。 在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里面,处理的更加圆和中正,更加圆润,欧阳询的楷书取开放之势,以方为主,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以圆润为主,如果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更靠点画的一些力量对比来体现它的一种风格,那么《孔子庙堂碑》以其线条的圆转流畅和线条里面所体现出的中含挺拔之意,它不是以开张之势,而是中含内敛的基础上写出线条的劲挺,这种劲挺就来得更加平和。点画的欹侧组合都那么随顺自然,因字赋形,尤其是善于处理字内空间。 《孔子庙堂碑》的书写是需要我们用笔的幅度不要太大,对用笔的技术表达的动作越含蓄、越内敛越好,用笔的过程越随顺越好,不要刻意地使笔驱毫,错动得那么自然,不经意,让你觉得本身就如此,感受它时,要用心去贴近它。点画之间看似没有必然的映带,但是它的气韵那么流畅,跟平时其他帖感觉很不一样,它的松紧的感觉就觉得是这个字本身,连起收的感觉过于表现都是一种破坏,线条的 这种圆润自然完全和小篆线形如出一辙。它是绚烂至极归于平静、归于平正、归于平和。

孔庙龟驮碑上讲了什么?

龟驮碑的故事起源于陈宣帝年间,当时北方为北周,北周武帝灭佛时,齐地海曲慧闻禅师被迫从海上南下,遇到大风浪,船沉海底。这时有一只神龟将慧闻等人驼到江宁(现在的南京)。慧闻向神龟道谢时,神龟说:"师父不认识我了,我就是海曲(今日照)石梁溪放生池里的老龟。这时慧闻才恍然大悟。原来慧闻在海曲曾买下石梁溪作为放生池。后来慧闻将这个故事讲给陈宣帝听,陈宣帝很感动,就下诏建报恩寺,并为此立碑。石碑由龟背负,既是对神龟报恩的诠释,也取其天长地久之意。

关于孔子孔庙孔林的故事。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 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 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关于孔子孔庙孔林的故事?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 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关于孔子孔庙孔林的故事。

轶事典故:在孔子墓碑前令人奇怪的是,建有一道不伦不类的矮墙,还将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的底下一横看不见了。为什么要建这样一道墙?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猪、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摆好,地上黄毡也已铺就,香雾袅袅,烛光晃晃,一切都已准备停当。这时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后,准备祭祀。当康熙走到孔子墓前准备跪拜时,发现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便尴尬地站在那里,接着,祭祀的鼓乐奏起,康熙帝皱了皱眉,仍站着不拜,众人全都愣住了。这时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来,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于是他便马上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这个充满厚黑态度的哑谜就这样传了下来,为了不再出现类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这道矮墙了。)

孔庙在哪个地方?

山东的曲阜。

成都的孔庙

崇州文庙是成都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孔庙。 崇州文庙背靠罨画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四川省内保存最完好的四座文庙之一,成都地区独一无二、占地10余亩,现有建筑面积2400余平方米。 崇州文庙兴建于明洪武初,经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大修初具规模,后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开始重建,直至光绪年间陆续建成。原来的州文庙南起南米市街南口,北至罨画池南畔,中轴线约1里长。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万世师表”等三座牌坊、“宫墙万仞”照壁、棂星门、鼓乐亭、泮池、戟门、大成殿、钟鼓楼、启圣殿、尊经阁。这些建筑贯穿在近500米的中轴线上,蔚为壮观。如今,庙内建筑保存完好。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拔款维修,在大成殿、启圣殿及东西庑为孔子及其父母、弟子塑像60余尊,歌颂孔门风范,记述儒学发展,并在棂崖门前后两侧刻孔子语录100余条,宣扬孔子思想,使文庙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目前,这里正形成中国西部孔子文化中心。从1999年起,这里将于每年9月在孔子诞辰之日前后举办具有国际规模的孔子文化节。节日期间,规模宏大、具有传统色彩的祭孔子仪式将再现古代“县令弹冠主祭、境民束装入庙、三牲醴酒、三跪九叩、歌乐礼赞”等场景。

孔庙怎样画

你可以参照一下孔庙的图片

孔庙与孔府以及孔林有什么关系?

孔庙位于曲阜城南门内,是为纪念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而建。孔府也叫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的府第。孔林也叫圣林,是自孔子死后(前479)孔家子孙的墓地。 孔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300米,总面积13.3万平方米,共有九进院落,贯穿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对称排列。孔庙群的布置属于“方根”体系,由大方小方、前后左右庭院,有机组合成为建筑空间的整体。仿皇宫的体制,分成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庙的建筑主体是大成殿,是历代皇帝祭孔子的地方,位于孔庙中央。唐代称为文宣王殿,宋徽宗赵佶尊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更名为大成殿。雍正年间毁于雷火,后经雍正皇帝特许仿故宫太和殿形式重新修建。大成殿高31.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殿内有28根擎檐石柱,每根高6米,径长0.8米,正面并立10根,每根深刻浮雕两条巨龙盘旋腾空,追戏火焰宝珠,精巧绝伦。殿内高悬“万世表”等10幅巨匾,系乾隆手书。 孔府位于曲阜城中心孔庙的东侧,占地面积约1.6平方千米,有楼房厅堂共463间,九进院落,三路布局。孔府与孔庙相比,风格较朴素,屋顶用青瓦,梁柱用黑漆,彩绘也不是最高制。东路为东学,是衍圣公习读的地方,西路便是西学,是衍圣公会客的地方。 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分前衙与后宅两大区。孔府大门坐北朝南,宽3间,深2间。门前左右有雌雄双狮,大门正中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由明代宰相严嵩题笔。两旁悬挂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出自清代才子纪昀的手笔。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门外,城门至孔林之间有一条著名的林道(亦称神道),全长1266米,两旁苍松翠柏,夹道而立。中跨“万古长春”坊,坊东西各有一碑亭,东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碑,西为《阙里重修林庙》碑,均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立。林道尽头即是孔林大门,正中有“至圣林”三个金字。孔子墓在孔林的中心部位,墓上封土高约4米,总高6.2米,周围88米。 孔庙、孔府、孔林,是中国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征。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和大量珍贵文物,集人文、建筑和自然之美。

有关孔庙、孔林、孔府的内容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 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东魏兴和元年(公 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唐代修庙5次, 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 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到了清朝, 孔庙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 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 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 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 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 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一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 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 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