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啦!吃完春饼看奥运!

2024-04-17 20:37:33声播世界00:47 3.1万
声音简介

月饼的故事 奥运会的发源地在哪里

月饼的故事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秦和时已有饼类糕点兴起.由三国.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糕点发展异常迅速,到了北宋便有月饼的制作,殊不知.月饼在历史上还为农民起义立了一大功呢! 相传,元朝末年,人们忍受不了元朝统治者的奴役,为了起来反抗残暴统治,朱元璋起义时,足智多谋的军师刘伯温为其献策,利用中秋节举家皆食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的时间的纸条夹在月饼馅中,以此暗中串连,传递情报,约定在中秋之夜,一呼百应,家家户户齐动手,共同推翻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并获一举成功.从这个故事得侧面说话,中秋吃月饼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早已遍及华夏. 关於月饼的来历,我国民间还有这样一的美丽的传说:相传七仙女回天宫时给董永留下一个儿子.有一年旧历八月十五日,这个儿子想和同村里的孩童们玩,但孩童们说:「你是个没有妈妈.没有教养的孩子.」七仙女的儿子便跑到村外大哭的喊:「妈妈,你在哪里,快来接儿!」这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吴刚扮成村夫来到村头,给七仙女的儿子穿上登云鞋,让他飞上天宫. 七仙女见了儿子,既悲又喜,又亲又抱,众姐妹也迎上来欢迎这位从人间来的小外甥.七仙女亲手用核桃仁.花生米做成馅儿,按圆月的样子做成一种饼给儿子吃. 谁知这件事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他气七窍生烟,马上下令把吴刚罚到月宫里去砍桂花树,永世不得离开.又没收七仙女儿子的登云鞋,用麒麟把他送回人间.回到人间,他如同做了一场梦般,只对母亲做的那口仙饼还记得清清楚楚.後来他做了官,就叫各州县的百姓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都来仿做这种饼,摆在月亮下面,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因为饼像十五的明月,因而人们将它叫做月饼. 奥运会的发源地——奥林匹亚村 希腊的奥林匹亚村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皮尔戈斯的东面、阿尔费夫斯河与克拉泽夫斯河的汇流处,距雅典约370公里。这里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运动场。 据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发掘和古代文字记载表明,在奥林匹亚的克罗努斯小丘南北发现有青铜器时代的居民点残迹。铁器时代,希腊的多立斯人在此定居,并在小丘之南逐步建成了万神之王的宙斯神庙。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是一种祭神的庆典活动。 古老的运动场位于原来的宙斯庙附近。由于长期遭受沙土的冲积,运动场旧址和周围的许多建筑物都被埋没在5-7米厚的泥土下面。发掘后,见到的公元前4世纪经过扩建的运动场旧址,长200米,宽175米,处于长满橄榄树、桂树、柏树的丘陵地带。一侧的石制看台仍然完好,石灰石铺的起跑点尚依稀可见。周围建筑物的石柱直径达2米以上。俯瞰全场,层层石阶,好似一圈圈水面上的涟漪。 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希腊青年就已经开始在这里举行运动会(当时称竞技)。公元前776年,竞技会正式发展成为全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此后每4年举行一次。每次运动会都热闹非凡,人们如同欢庆佳节,欣喜若狂。优胜者通常被授予由著名诗人写作的颂诗的荣誉,有时还为他们塑像扬名。 到公元前464年,除希腊半岛外,爱琴海各岛各邦、小亚细亚及意大利半岛一带殖民城邦都派代表参加,使这种竞技活动成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据说,最初的竞技项目只有192米赛跑,随着活动的扩展,逐渐增加了拳击、铁饼、标枪、跳远、角斗、赛马、赛车,五项全能等项目。 公元394年罗马皇帝下令禁止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运动会恢复,雅典承办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自那以后,奥运会逐渐扩大为国际性的体育盛会,并在各国轮流举行,但运动仍沿用这一名称。每届奥运会的火炬也都在奥林匹亚点燃

掷铁饼的奥运传奇

铁饼比赛是奥运会最古老的项目和优势,也是古代奥运会的标志性运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来自美国的田径运动员罗伯特?加勒特,获得掷铁饼和投铅球两项冠军。他是现代奥运会第一个铁饼冠军的获得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然而,还有更奇怪的事情,加勒特在参加奥运会之前根本不知道铁饼是个什么样的。然而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铁饼的人竟然获得了掷铁饼冠军,的确让人不可思议。 加勒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田径队队长,在第1届奥运会之前,他只见过古希腊雕塑家米隆所作的《掷铁饼者》雕塑的照片。当他得知第1届奥运会将在雅典举行,并且设有铁饼比赛项目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四处打听哪里有铁饼和如何掷铁饼的方法,结果这一切都是徒劳。他只得请人按《掷铁饼者》雕塑里铁饼的模样仿造了一个铁饼,并模拟塑像的姿势进行训练。可是当发现仿造的铁饼非常笨重且难以投掷时,他放弃了参加铁饼比赛的念头。 第1届奥运会开始以后,加勒特作为美国代表团的一员,准备参加铅球项目的比赛。铅球比赛的前一天是掷铁饼比赛,这天一名希腊选手帕拉斯瓦普罗斯把铁饼掷到了29米的地方,全场观众庆贺胜券在握。可是,在场观战的罗伯特?加勒特也跃跃欲试,当场报名参战,因规则允许,这位从未见过标准铁饼是什么样的美国人上场了他模仿希腊人的投掷动作,投了2次,找到了感觉。第3次试投时,他右臂后伸,然后用力一挥,铁饼飞到了29.15米以外,比希腊选手的最佳成绩远了15厘米,硬是从希腊人手中抢走了冠军,场上观众、裁判对他的惊人表现目瞪口呆。而观众却为这位初学乍练的美国选手欢呼鼓掌。之后,加勒特还在铅球比赛中夺得冠军,并在跳远和跳高项目上获得亚军,成为首届奥运会获奖牌最多的田径选手。 后来,加勒特在1900年的第2届奥运会上获得了投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远的铜牌。然而最让人们难忘的仍是他在首届奥运会铁饼比赛中的最后一掷。

立春吃春饼的由来

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最早的春饼是与合菜物在一个盘里的,称为“春盘”。关于春盘的记载,可见于周处《风土志》:“正无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这里的五辛盘即春盘。《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唐宋时,春盘已放在立春日出现。杜甫亦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 清《调鼎集》一书中曾记载了春饼的制法:“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应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二十一世纪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食用,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有春饼的记述:“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立春吃春饼的传说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春饼来历故事:相传宋朝年间,一个书生名叫陈皓,有一位贤慧的妻子叫阿玉,两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陈皓专心致志读书,但常忘记了吃饭。这可急坏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做春饼这个办法,春饼既能当饭,又能当菜。陈皓边读书边吃春饼,餐餐吃得香,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不久,陈皓赴京赶考,阿玉又制作春饼并用油炸,给丈夫当干粮。结果,陈皓得中状元,高兴得把妻子做的春饼干粮,送给考官品尝。考官一吃,赞不绝口,顿时写诗作文,称之为“春卷”。从此,春卷名声大振,传到民间各家各户,形成家家户户都吃春卷的风俗。后来,春卷竞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被雅称为“玉饼”;皇帝赐食群臣,称“玉饼琼肴”,寓意迎春、咬春、祝福。

奥运会的贺卡立体的怎么做?视频

准备材料如下俩张一摸一样的贺卡,双面胶(腰带泡沫的),把其中一个对应的图剪下来粘到另一个上即可

立春吃春饼还是春卷

春饼哦。 哈哈哈。 好吃的。

立春吃春饼的含义

咬春 简介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立春这一日,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清人专有《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可以想像,那时咬春的风俗还是非常浓郁的。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月饼的故事 奥运会的发源地在哪里

月饼的故事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秦和时已有饼类糕点兴起.由三国.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糕点发展异常迅速,到了北宋便有月饼的制作,殊不知.月饼在历史上还为农民起义立了一大功呢! 相传,元朝末年,人们忍受不了元朝统治者的奴役,为了起来反抗残暴统治,朱元璋起义时,足智多谋的军师刘伯温为其献策,利用中秋节举家皆食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的时间的纸条夹在月饼馅中,以此暗中串连,传递情报,约定在中秋之夜,一呼百应,家家户户齐动手,共同推翻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并获一举成功.从这个故事得侧面说话,中秋吃月饼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早已遍及华夏. 关於月饼的来历,我国民间还有这样一的美丽的传说:相传七仙女回天宫时给董永留下一个儿子.有一年旧历八月十五日,这个儿子想和同村里的孩童们玩,但孩童们说:「你是个没有妈妈.没有教养的孩子.」七仙女的儿子便跑到村外大哭的喊:「妈妈,你在哪里,快来接儿!」这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吴刚扮成村夫来到村头,给七仙女的儿子穿上登云鞋,让他飞上天宫. 七仙女见了儿子,既悲又喜,又亲又抱,众姐妹也迎上来欢迎这位从人间来的小外甥.七仙女亲手用核桃仁.花生米做成馅儿,按圆月的样子做成一种饼给儿子吃. 谁知这件事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他气七窍生烟,马上下令把吴刚罚到月宫里去砍桂花树,永世不得离开.又没收七仙女儿子的登云鞋,用麒麟把他送回人间.回到人间,他如同做了一场梦般,只对母亲做的那口仙饼还记得清清楚楚.後来他做了官,就叫各州县的百姓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都来仿做这种饼,摆在月亮下面,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因为饼像十五的明月,因而人们将它叫做月饼. 奥运会的发源地——奥林匹亚村 希腊的奥林匹亚村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皮尔戈斯的东面、阿尔费夫斯河与克拉泽夫斯河的汇流处,距雅典约370公里。这里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运动场。 据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发掘和古代文字记载表明,在奥林匹亚的克罗努斯小丘南北发现有青铜器时代的居民点残迹。铁器时代,希腊的多立斯人在此定居,并在小丘之南逐步建成了万神之王的宙斯神庙。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是一种祭神的庆典活动。 古老的运动场位于原来的宙斯庙附近。由于长期遭受沙土的冲积,运动场旧址和周围的许多建筑物都被埋没在5-7米厚的泥土下面。发掘后,见到的公元前4世纪经过扩建的运动场旧址,长200米,宽175米,处于长满橄榄树、桂树、柏树的丘陵地带。一侧的石制看台仍然完好,石灰石铺的起跑点尚依稀可见。周围建筑物的石柱直径达2米以上。俯瞰全场,层层石阶,好似一圈圈水面上的涟漪。 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希腊青年就已经开始在这里举行运动会(当时称竞技)。公元前776年,竞技会正式发展成为全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此后每4年举行一次。每次运动会都热闹非凡,人们如同欢庆佳节,欣喜若狂。优胜者通常被授予由著名诗人写作的颂诗的荣誉,有时还为他们塑像扬名。 到公元前464年,除希腊半岛外,爱琴海各岛各邦、小亚细亚及意大利半岛一带殖民城邦都派代表参加,使这种竞技活动成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据说,最初的竞技项目只有192米赛跑,随着活动的扩展,逐渐增加了拳击、铁饼、标枪、跳远、角斗、赛马、赛车,五项全能等项目。 公元394年罗马皇帝下令禁止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运动会恢复,雅典承办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自那以后,奥运会逐渐扩大为国际性的体育盛会,并在各国轮流举行,但运动仍沿用这一名称。每届奥运会的火炬也都在奥林匹亚点燃

今天立春,问一下南方人吃春饼吗

是的!吃好久

立春吃饼什么意思

立春吃饼的意思: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的意思。 立春吃春饼是由于立春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出嫩芽,人们尝鲜。古人就用面皮包着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饼,寓意着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1个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 春饼的历史发展: 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称为“春盘”。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

立春吃春饼是什么习俗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或“报春”,从3000多年前开始,中国古人便开始在“立春”这一天举行“打春牛”等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此外,民间还有立春吃春卷的传统,称之为“咬春”,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防病去灾。春卷里通常包含着大量春天的新鲜蔬菜,营养价值非常高,口味很好,如今已成一道美食。 立春为什么吃春饼? 每年立春日,大部分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 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1种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叫春盘)。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春饼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立春吃春饼的传说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春饼来历故事:相传宋朝年间,一个书生名叫陈皓,有一位贤慧的妻子叫阿玉,两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陈皓专心致志读书,但常忘记了吃饭。这可急坏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做春饼这个办法,春饼既能当饭,又能当菜。陈皓边读书边吃春饼,餐餐吃得香,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不久,陈皓赴京赶考,阿玉又制作春饼并用油炸,给丈夫当干粮。结果,陈皓得中状元,高兴得把妻子做的春饼干粮,送给考官品尝。考官一吃,赞不绝口,顿时写诗作文,称之为“春卷”。从此,春卷名声大振,传到民间各家各户,形成家家户户都吃春卷的风俗。后来,春卷竞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被雅称为“玉饼”;皇帝赐食群臣,称“玉饼琼肴”,寓意迎春、咬春、祝福。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