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困赵括

2023-11-09 20:43:04古典名著鉴赏08:38 627
声音简介

赵括是什么人

1、战国时期赵将 2、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3、现代作家赵括

赵括在哪个故事里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并没有纸张,所以"纸上谈兵"一词应为后人所创,但赵括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所以被当做此词的典故来应用.

和赵括有关的成语?

纸上谈兵——赵括。 有关成语“纸上谈兵”的释义出处,多记录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通篇读后,先不论赵括对错与历史真假,司马迁所描述的故事可以用“纸上谈兵”来解释,但并不能作为“纸上谈兵”的出处。 “出处”一词现指出自某处,这便要求成语作为独立的词语,它的出处必须在文中有文字描述的痕迹。直接点来说,成语由文字组合而成才具有别样的意义,没有文字出现或暗示便不可以说是出处。 有解释称“纸上谈兵”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人刘三吾的一首诗中:“朝野犹夸纸上兵”。 然后,纸虽然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但用纸流行的时间是魏晋南北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是西汉,而赵括的故事发生在战国…… 讲道理,要不是《上下五千年》压着赵括的棺材板,怕是早就掀翻了。

关于赵括的成语

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例 句 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关于赵括的故事

其实赵括很牛B的,怪只怪对手是白起,就算40万大军被包围了,秦军也是损失惨重的,没有赵括的抵抗,在邯郸一方的战就要败给秦军了。

赵括是个什么样的人

死得很冤枉的人。

关于赵括的成语

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言过其实 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赵括有关的成语

纸上谈兵 【读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赵括对什么成语

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基本释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贬义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例 句 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夸夸其谈 空言无补 反义词 埋头苦干 典 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与赵括有关的成语是什么?

纸上谈兵——赵括。有关成语“纸上谈兵”的释义出处,多记录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通篇读后,先不论赵括对错与历史真假,司马迁所描述的故事可以用“纸上谈兵”来解释,但并不能作为“纸上谈兵”的出处。“出处”一词现指出自某处,这便要求成语作为独立的词语,它的出处必须在文中有文字描述的痕迹。直接点来说,成语由文字组合而成才具有别样的意义,没有文字出现或暗示便不可以说是出处。有解释称“纸上谈兵”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人刘三吾的一首诗中:“朝野犹夸纸上兵”。然后,纸虽然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但用纸流行的时间是魏晋南北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是西汉,而赵括的故事发生在战国……讲道理,要不是《上下五千年》压着赵括的棺材板,怕是早就掀翻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