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2022-02-21 15:31:19苏凌霜02:34 27
声音简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由来?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阅读答案~~~~~~~~~`急啊

1。因为学生按时来了 2。因为不让他打人,他立刻住手了很尊重校长 3。男孩有正义感 4。男孩知错了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正确答案:√

陶行知为什么给那个犯错误的小男孩4块糖?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晓。 我之所以从小时候就记住了陶行知,是因为“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贺迹猜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男孩一惊,不敢抬头。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州拿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发糖教育法”,也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其有什么理由,也属严重的违纪行为。但陶行知却“发糖禅型”以奖励,而且不是一块,是四块。而仔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两点奥秘。 第一,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错理由。男孩拿砖头砸人,是因为被砸的那个男生欺负女生。这样看,砸人完全是为了主持正义,只不过行为过当而已。理解对方,支持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够说服对方。 第二,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改之意。既然人家及时住手、及时到办公室、及时承认了错误,还有什么理由抓住不放?任何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都会有一个后悔期。这是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别人理解、同情和安慰的时候。如果批评过当,甚至讽刺挖苦,伤其自尊,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当场顶撞,或者自暴自弃。 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们的人生之舵。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返尘埋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兄基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漏蚂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四块糖果中陶行知是如何教育那位想用砖头砸同学的男生的?你如何看待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的?

尊重学生、巧妙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且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陶行知的四块糖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陶行知的四块糖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的四块糖读后感范文1   陶行知先生不愧是大师,处理打同学的王友也不同凡响,别出心裁。至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首先,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打人,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错误的。一般老师会训斥,会批评,会惩罚,而陶行知先生是找其闪光点。找出打人学生“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闪光点,并且大力表扬。善于找寻学生的闪光点是其教育理念之一。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培植、扩大它!特别是对差生,一定要耐住性子,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正规。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期待。”这种赞美和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都产生巨大作用。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听到的总是负面的评价,就会不自觉地自暴自弃。身为教师,我们要拿着‘放大镜’给学生找优点,用‘扩音器’给学生积极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走路,这应成为班主任教师的追求。”陶行知先生对打人的王友始终是和善的,是“微笑”的,是“亲切”的。的'确,教育应该是含情脉脉的,教育是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工作。它决不等于必须进行生硬的毫无感情地说教,更不等于必须进行以人为敌的训斥。相反,它应该是含情脉脉的,应该是诗意浓浓的,给人一片关爱,给人一片温馨,给人一片希望;使沙漠变绿洲,使顽劣变聪明,使野蛮变文明。有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   其次,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对打人的王友,不是斥责,而是表扬;不是处罚,而是奖励。他没有简单地对待打人的学生,不是简单地从大人的角度,严厉地指责了事,而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与孩子达成共识,然后再契入教育。陶行知先生能够科学地对待打人的同学。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不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挞伐、惩处,而冷静地对待,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须知,班主任能育出一棵参天大树,也能毁掉一棵幼苗。当孩子们犯了错误,有一丝的希望,也要尽万分的努力,要千方百计去教育、去拯救;要从孩子们的一生前途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能图一时的痛快、一时的意气用事。须知,毁掉一棵幼苗,容易;把幼苗、尤其是病残的幼苗培植成参天大树,难。正因为难,更能显示一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与工作水平。   由这则经典案例,我们可以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要爱护犯错误的孩子:青少年思想幼稚,往往会因为一时是非不分、认识糊涂而干了错事,这在所难免,做师长的此时应该以宽大为怀,容许他们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引导他们以此为戒,完美心灵。为师者切忌只图一时痛快、一时轻巧,对其一棍子打死。这一推或一拉,也许就让人下地狱或是上天堂。   人生的诀窍就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教师的长处就应该是拥有教育智慧。   陶行知的四块糖读后感范文2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无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那么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今天看到了这篇小短文,我真的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欠缺的就是教学经验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在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闹出的种种怪状后,我们常常不知所措,或者只是简单的训斥,或者就向班主任求救,其实这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陶行知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展示了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方法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要鼓励学生,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陶行知的四块糖读后感范文3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去。   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   男孩自己犯了错误,得到的竟是表扬。   陶校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宽容、理解与教导有方才矫正了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舵。

家长该怎样品味陶行知“四块糖”的批评艺术?

批评是老师、家长对孩子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一般人看来,对孩子的批评肯定是苦的。而因为苦,如果批评方式、方法、时间、地点不当,被批评的孩子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6~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或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比一般孩子更加脆弱。如果老师、家长也能像市场上销售的儿童用药那样,给批评裹上一层“糖衣”,不仅能达到“治病救人”的功效,而且能让受批评的孩子豁然开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批评应该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使孩子过分的难堪,致使孩子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如果我们教育的对象变得对什么都无所谓了,就没有办法教好他们,这种教育当然就是非常失败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大多较任性,自尊心很强,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较差等特点,家长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其“快乐”地接受批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对我们父母和“代理家长”如何运用心理疏导,驾驭批评艺术很有启发。 “四块糖”故事说的是陶行知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的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名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告诉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名学生早已到了,等着挨训。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学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学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学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 多么感人的一幕:学生打人了,陶行知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他用四块糖就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和勇于认错。我们在感叹陶校长高超的批评艺术的同时,就不能不思考,如何做好批评教育工作。 首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也是爱面子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且他们爱面子来得更感性更直接。同时,批评之前做好充分调查,争取批评教育的主动权,还有就是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并且,批评要一事了一事,绝不及其余,不翻拣陈谷子烂芝麻,要干净利落。 我们担负着教育孩子成长重担的家长和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做家长的和做教师的就应该学习陶行知的批评教育艺术,从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开始。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孩子是伴随着错误成长的。”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就是一次次把孩子从错误的边缘拉回来,既不能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娇惯,也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名,用粗野的方式,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批评是一种教育评价的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高明的批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家长该怎样品味陶行知“四块糖”的批评艺术呢? (1)避一避。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像陶老那样,批评惩罚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即时当众训斥与体罚孩子。对犯错误的孩子,家长可以耐心地“避一避”,先找个适宜的场所和他分析,一起探讨改正坏习惯的方法,直到他的小脸上露出笑容为止。 (2)缓一缓。人在心情好的时候,看见路边的小草也特别美丽,特别亲切;可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别扭,看哪个人都不顺眼。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雷霆震怒”,这对于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摧残。此时最好先忍一忍,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孩子。 (3)选一选。借助适当的时间、地点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处于轻松的心境,就会乐于接受批评。 (4)绕一绕。借助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适当的引申发挥,从侧面启发、诱导孩子,含蓄委婉的批评教育孩子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冷一冷。有时故意冷落孩子,使之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6)激一激。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刺激孩子,使之改正错误。这一般用于能干、自尊心又强的孩子。 (7)笑一笑。用幽默作为批评的手段,能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之在笑声中认清错误,改过自新。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