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一如道德经》第八十章

2022-09-19 15:35:29善护念护善念09:56 49
声音简介

一起读经典《道德经》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

《老子·第五十章 》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这一章主要说的是:人脱离了贪婪享乐,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也就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很难遇到凶险和为难了。 人脱离了贪婪享乐,持守真生命,就很难有真正的凶险了。 《老子·第五十一章》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道产生了万物,又用恩德去蓄养,为他们化育了形体,让他们得到了势而生长起来。大道的这种可敬和恩德的可贵,是自然而然地发出的,是永恒的,不是一时兴起,但是他却不强行占有,不任意宰割,这样的恩德深不可测。 这一章主要是说道永恒的产生和孕养万物,具备最深不可测的恩德。 孕育生养万物,使它们茁壮成长,却不去强行占有他们,不任意宰割,这样的恩德是深不可测的,事业也会长久。

佛教不修口德的因果

不修口德。其实就是违反佛教五戒中的妄语戒,不修口德具体分为以下四种: 妄语——说假话,欺骗人的话。等等 恶口——骂人、侮辱、诽谤、讥笑。等等 绮语——伤人的笑话、黄段子。等等 两舌——两面三刀。等等 以上的种种不修口德的行为,严重的下地狱和堕畜生道,轻微的果报是事业不成功,人缘不好。

请问各位大德佛经所说的“三十二相”是什么啊?

楼上说的很有道理

佛像贴金功德 为什么佛像有功德

若求功德,则没有功德

佛门大德有哪些?

尊者摩诃迦叶

不学佛的人可以看道德经和太上感应篇吗?

二者有什么联系?

谁有佛教四十二章经每一张每一句的见解和体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佛学经典文章及内容

地藏占察网有挺多佛学资料 -- 学佛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但我们学佛学什么?什么是佛?向佛学习什么?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觉者 ,《华严经》 云: 【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 。】 这就是佛。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一切。行止圆满无缺。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这个,学做一个明白人,不作糊涂人。 自觉觉他首先是要自觉,了解自心。我们会有人说:难道我还不知道自己吗?事实上正是这样。我们大部分的人并不了解自己,不熟悉自己。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如何运转,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老,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死。这是任何一门科学都无法回答清楚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语言逻辑是怎么产生的。不了解为什么有的事情想记记不起来,有的想忘忘不掉。不懂得人活在世,该如何做、如何行,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这是很多哲学家热衷于探讨的问题。甚至于有人为此而发疯。是任何心理学家也不能彻底搞明白的问题。他或许能够帮助你解决一部分问题,却无法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运作,为什么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梦、有幻。有自我,有恐惧,有爱情。这一切的问题无人能够回答。除了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然而世尊并不是简单的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帮助我们了解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能够用语言传达的。 《占察善恶业报经》 中讲唯心识观。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什么方法呢?第一步就是对自己的行动、语言、思维切实详细地观察。随时随地、没有间断地观察。经典中讲“ 随身语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如何产生。我们要自觉,就要深刻、没有遗漏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彻底问题的根源,拔除病根才能痊愈、才能幸福。 这样的了解最初可以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其实也是前面所提问题的初步答案。那就是“ 知唯是心 ”知道这一切无不是源于自己的心。这个心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不仅是我们痛苦的源头,更是我们脱离痛苦、成就幸福,得到无上快乐、清静、喜乐的钥匙。 …… 摘自地藏论坛《唯心识观(五)-知唯是心》

佛教写的文章

不是所有写佛教文章的人都住在寺院里,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佛人清净一些,冷静一些,理智一些,慈悲一些,写出的文章自然会有所反映。 南无阿弥陀佛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答:天地无心于万物,任其生灭,圣人无心于爱民,任其自养自成. 天地之间如同有一个风箱,空虚而不空穷竭,越鼓动所现事物越多. 言语太多,不能做到像虚空一样,终会穷竭,这样的话不如恪守虚空虚静. 也就是要得道悟道,不能太多的言语思虑,真正的道是不可以用言语和思虑得以体会的,如果太多的言语思虑反倒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越来越被动迷惑.要像天地一样虽然无心但是能成万物,虽成万物仍然无心可用.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