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二)

2024-03-23 22:33:44中公图书03:34 8091
声音简介

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二)

日积月累,知识加倍!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好孩子取向”阶段属于哪一个道德发展水平?(  )

B 解析: 习俗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此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好孩子取向和权威与社会秩序取向两个阶段。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出于(  )。

D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做出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根据被试的回答,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其中,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题干中,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说明小张看重法律的效力。因此,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D项正确。 A项:处于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处于相对功利阶段的儿童,能够用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处于寻求认可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_____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正确答案: 道德判断

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科尔伯格提出 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包含惩 罚和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二个水平为习俗水平(9—16岁),包含寻求 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向(维护权威和秩序取向)阶段;第三个水平为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包含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原则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个体认 为,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 但如果法律以牺牲人类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则应该予以修改完善。题干中指出“小张 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故D项正确。 A项: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还极低,他们对权威的服从多半 是盲目被动的,是为了逃避具体的来自身体力量的惩罚。题干中未提及与惩罚相关内 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 好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的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 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简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 ,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论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他认为,在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尊重儿童,亦即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深厚的情感来对待和教育他们。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相信通过教育,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新人。 (2)集体教育的思想。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1998年填空题)它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认为,集体应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3)劳动教育的思想。 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他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他重视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但他更重视劳动在精神和道德上的作用。他强调劳动教育应和生产教育相结合,认为“不注意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会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 (4)纪律教育的思想。 马卡连柯的纪律教育是与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的。他认为,纪律是到达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教育谈话和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方法,同时又要正确合理使用惩罚和奖励。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手段。惩罚应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他反对滥用惩罚,坚决反对体罚。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是什么?

寻找一切机会让自己活下去,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如何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Kohlberg)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家,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心理学领域内影响极大.为了全面地评价这个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让我们先较为全面地阐述一下这个理论,同时也要先做一些关于发展心理学的框架性背景知识的介绍。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小丽的道德发展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在听完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后,小丽可能的回答是(  )。

A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题干中,学生认为应该偷药,因为他需要和妻子共同生活,这是强调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A项正确。 B项:第三阶段是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也叫作好孩子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人所喜爱。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的秩序为准则,处于第四阶段的儿童,赞成者会认为应为妻子死负责;反对者会说,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第六阶段的儿童,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