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读书苦乐》

2022-05-06 16:48:47魏小裴07:27 1.6万
声音简介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
    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
    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谨”,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
    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
    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
    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读书苦乐 杨绛阅读答案

11.(1)作者看似调侃陶渊明读书不苦,实际上是赞赏他不屑功名、为精神愉悦和心性需要而读书。通过与上文对比,作者含蓄地点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的读书之苦与为追求精神愉悦和心性需要而读书的读书之乐,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2)这个“乐”指的是读书之乐,乐在读书的过程中,读书带来的乐趣是精神的享受。“追求享受”,则是以享乐作为追求的目标,侧重于对功名与物质追求,进而获得的享受。 12.用“更上一层楼”与读书比较,突出读书更能使眼光高远。(或答增长见识) 用“佛境”与“书境”比较,突出读书可让人贯通三界,知过去,知现在,知未来。(或答提高智力)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精彩的举例,突出读书能使人脱去愚昧,增长智慧,获批判眼光,看清道貌岸然后的真面目,了解社会表象下掩盖的真实。(或答增强信心,了解社会。) 13.比喻的运用。用“隐身的串门儿” 比喻读书,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的几点快乐:可以不受时空和礼节的限制,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可无拘无束地与历代的、各民族的文化大师对话;可随意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可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用“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来比喻书中境界,生动表现了书中境界的丰富、精彩和令人神往。等等。)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欲扬先抑。全文重在谈读书之乐,却先着笔写读书之苦。通过“抑”来渲染作者的主要观点。 多处运用比较。例如第⑥段将书本知识与个人生命作比较,突出“人生短暂、知识无涯”之意。 (如果有答引用、语言幽默等的,只要有结合原文分析并指出表达效果均可。) 14.作者认为为了追求功名而苦读是真苦,而为了精神愉悦和心性需要而读书则是快乐的。人生短暂,知识无涯,我们每个人应为张扬生命、提升心智而潜心读书。(结合自己实际谈读书的苦与乐部分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为什么杨绛要叫杨绛先生?

一个看起来很祥和,很大方,很有智慧的女人,她写的句子是那么的深入人心

杨绛为什么叫先生 杨绛一百岁感言是谁写的

有卓越贡献的女性

杨绛是谁?

是中国文学家钱钟书老婆,自己也是文学家。

杨绛的书?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 小说有《倒影集》、《洗澡》; 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 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

杨绛孩子?

杨绛只有一个女儿钱瑗。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

杨绛是什么时代的作家

属于当代作家

杨绛是谁(简介)

钱钟书夫妻子

杨绛为什么只生了一个

杨绛是中国作家钱钟书的妻子,他们婚后只有一个女儿。这个问题涉及个人生活决策,可能存在多个原因。首先,杨绛可能有健康或生育方面的问题,导致无法再生育。其次,钱钟书和杨绛可能选择只生一个孩子是基于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家庭规划。他们可能更注重精力和资源的集中,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关注他们的独生子女。此外,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他们生育时仍然实行,这也可能影响了他们的决策。最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也可能对他们的决策产生影响。总的来说,杨绛只生一个孩子可能是基于个人和家庭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杨绛最好的一本书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作为作家、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作为戏剧家,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