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乡村振兴

2023-10-07 16:07:24秦朔朋友圈22:56 7660
声音简介

本文作者:刘子1984

回不去的振兴

7月初,趁上海疫情缓和,出城四处走访。尽管疫情迟早会改变,生活也一定会回归正常,但有些事物,恐怕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变革已彻底发生……比如,乡村振兴。

先说一个我一直跟踪的北方小村。这个小村地处山区,既不靠近城市,也缺乏独特资源或产业,唯独有的,是因为地理位置较偏僻,还没有被破坏的村貌、民风,以及文革时期留存下来的集体建筑。

前两年,在当时主政领导的热情倾注,以及众多乡建人士、艺术家的共同推动下,这个小村走出了一条“乡村美学”的差异化道路。

它没有搞时兴的文旅、民宿,也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邀请知名乡建学者、设计师,将保存完好的大队部、供销社、仓库等老建筑“修旧如旧”。同步,他们发挥各自资源整合能力,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商业文化品牌,开设了乡村书店、新“工销社”、文化展厅等,并举办了一些较高规格的在地艺术展、乡建活动等。如此,政府引导,由文化入手,以点带面,用少部分的钱就盘活了一个沉寂的村庄。

随后,一批文化乡建人也陆续到来,他们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协助村民,恢复并组建了地方戏团、武术队、儿童歌唱团等村民组织。当消散了几十年的戏曲声响起,村民们热泪盈眶,连连说着,“村里的魂又回来了”,此时,硬件升级+文化回归,一场传统又现代、质朴又美好的乡村美学振兴便焕然新生。

此后,围绕这些关键节点,政府和艺术家联手,在村里的空地上设计了一些极具艺术感的儿童游乐设施,一些乡村教育公益基金、大学教授也陆续参与进来,村庄迅速声名鹊起。

随着游人渐至(虽然不多,也不需要多),周边村民纷纷将自家房屋改造成乡村民宿。政府也收置了一批民房,打算统一改造成接待、服务设施及乡村酒店。一场由内而外的乡村美学实验,正不断结出硕果。

接下来的变化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主政领导的离任,尽管他的内心还想继续扎根本土,将他的县域经济探索深入下去,并期望摸索出一条改变内地县域经济粗放发展的新路径,但无奈任期已满。后来,继任的主政领导虽不反对这场乡村美学探索,但热情已不在此。

更大的影响还是疫情。当地是一个小县,经济基础薄弱,加之本土曾出现疫情,占财政收入较大比重的旅游收入受到巨大冲击,原本就不富裕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加之疫情下主政领导的再次更换,导致包括乡村美学在内的各种积极、创新的探索面临收缩。

最新了解下来,由于出现较大面积的费用拖欠,那个小村的许多政府文旅项目进展缓慢,甚至面临停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边村民自己改造的民宿早已投入运营,且运转良好。但政府项目迟迟无法完工、投入运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风貌,和发展信心。

疫情以来,类似例子各地并不少见,以往由政府投资、主导的乡村振兴项目,由于财政紧张,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困难。这种困难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它不像村民自建的民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有钱就大改,没钱就小改,符合条件了就先开起来,然后再一点一点缓慢“迭代”。只要“不死”,就一定能慢慢“活”起来。

但政府的项目,很难自我缓慢“迭代”,除非领导重新重视,或再来一次大水漫灌。但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后疫情时代的延续,这种困境,短期内恐怕不会出现。

所以,政府不能太自信。传统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振兴模式,也必须要有所改变。

走过世界,回到彭镇

趁着在成都的行程间隙,我抽空去见了一位乡建老友。

疫情、政府财政变化的冲击,首先体现在她身上,许多合作的乡建项目不再续约或中断,不少款项还难以结清。她干脆选择暂停,回到老家相夫教女、读书写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收起乡村振兴事业的她,生活状态却令人生羡。

去年,她将家搬到成都双流郊区的百年老镇——彭镇。她和丈夫一起,在老街街头上开了家叫“画月”的画室。画室临街,租金一年2万,并不算贵。老镇消费也低,对门的小饭馆儿,点好菜送过来,三四十元就够我们几个人美餐一顿,她们一家三口也可以常年不开伙。

进了老街,时光穿越般温和、淡定。除了政府后铺的路面、装的路灯,街巷完全保留着旧时模样,老式的缝纫店、铁匠铺,各种老手艺人,都埋头做活儿。店面也不搞装潢、修饰,连店门板也都一片斑驳,显然没有搞旅游“文创”,也无意讨好外来游客。

旧模样的不止临街商业,生活也是。穿过门洞进去,后面是居民的旧宅。曲折的巷落,深浅不一,左右宅院鳞次栉比,中间往往还夹着公共厕所。路边随处晾着人家的衣物,在微风中飘摇,预示着主人的环肥燕瘦。透过绿植围成的篱笆望进去,许多门户别有洞天,欢笑声也不时传来……如此,由繁华大城市,而郊区,而老街,而小巷,而推门入院,这样的归家路,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修为。

彭镇人家

二百余年的彭镇,名人辈出,写《为学》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彭淑端,清代儒学、医学大家刘沅就出生并传道于此。其中,刘沅所建槐轩书院依然立在街旁,两百年木结构建筑,已四处漏风,门板脱落,但依然像个老者一样倔强地站立着。

我说,政府也不维护一下(事后得知是修复困难,一再延期),朋友却说,就这样,挺好啊……老街自自然然地,希望政府越少干预越好。

彭镇最著名的,当属百年老茶馆观音阁,其盛名享誉成都乃至川西,远远盖过彭镇。这是一栋明末老建筑,原是一座庙宇,民国初年改作茶馆。文革期间,一度作为镇上的会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语录、壁画。

而这一切,都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灰瓦青砖木板,房顶上的蛛网,墙壁上百年的“污渍”,脱落了石灰后露出的土木质“混凝土”,和四处漏风的门窗棂楣,一切都已斑驳得不成样子。以及熏黑的灶台,幽幽暗的喝茶环境……显然店家从未想过修缮、改变。

若是有洁癖、或强迫症的人,怕是要夺门而出,然而喜欢的人却视若珍宝、流连忘返。门顶上是“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标语,脚下是人们几百年踩出来的,坑坑洼洼的泥地,其坚硬程度堪比水泥地板,却不似水泥地的冰冷、阻隔,而充满人文的温度,和生活的地气。坐在阳光透过来的明处或照不到的暗处,点上一碗茶,呷一口,再将身子靠上竹椅椅背,不由发出一声惬意的喟叹。

|茶馆百年

百年沧桑,茶馆更无意讨好比它年轻得多的游客。它一早开放,来喝茶的多是本地老人,一两块钱一碗。随后居民们散去,游客陆续到来,收费十元一碗。如此“歧视对待”,按理难免口角,大家却不以为意,乃至喝的茶成色如何,也没有那么重要。

客人闲散,掌茶的伙计也乐得自在。他拧着水壶晃着,不时停下来加水,他还会掏耳朵,这些,都手法从容、沉稳,再细看,他精瘦、精神,仿佛青城山下来的得道道士,只不过藉此隐修……这个小小的茶馆,竟有一种天人合一的质朴和真意。

出了茶馆,树底下的“苍蝇馆子”生意火爆,一旁还支着不少本地人的麻将桌。你吃你的饭,我打我的麻将,大家互不为意。转角处,则是外地青年在老房子里开设的“candy·coffee”,卖着手冲咖啡、冷萃咖啡、甜品、奶茶,坐着不少时髦的年轻人,门前还泊着许多宝马、哈雷,或我叫不上名头的摩托车……人们各有各的所好,各有各的活法,无需因贫而惭愧,亦无需在心里互相“问候”,而充满参差不齐的和谐。

可贵的是,人们就爱这自然而然,政府也没有热衷于整齐划一、打造繁华景象,把路修好一点(水泥地仍然破坏了景观)、装上路灯、搞好消防,你们爱咋咋地。也正因为这个“爱咋咋地”,才诞生了独一无二的彭镇,即便疫情反复,它也处变不惊。

这,或许就是朋友看过世界后,搬来这里的原因罢。

令人欣慰的纠结

在成都还有一个设计院的朋友,他正纠结于“天府新区”城郊的一处乡村规划。而他的“纠结”,却令我倍感欣慰。

天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更是成都发展的方向,在新区城市界面与乡村的结合部,政府正在谋划大面积的乡村振兴规划。如此优越地段、体量,成都市政府投入的大量资金,自然引来众多企业,包括许多国字头企业的开发热情。好在,地方政府没有醉心于大规划、大战略、大拆大建,也并没有急于动手。因为,政府也正纠结着。

也许,大家的认知是一致的——今天的乡村振兴,正面临一个瓶颈。一方面,从政府到社会,都已认识到不能以城市化的方法“建设”乡村,加之近年来地方财政的紧张,也促使地方的城乡建设由粗放投资转向精细化;另一方面,飞速发展、城市价值与科技标杆明确的年代,我们也很难用传统乡建的方法搞振兴。

这种城乡结合部、区位条件较优越的乡村,众所瞩目,利益错综复杂,更加如此。附庸于城市化,大拆大建,或作为城市配套,都不是好答案,各方阻力也很大;搞村民自建、社区营造,搞观光农业、民宿、乡村文旅,又是小打小闹,人云亦云,且满足不了市场定价的预期,将导致区位、生态资源的浪费。加之市面上缺乏对标案例,因此纠结在所难免。

这些村庄真正的方向,以及实践意义,不止于乡村建设,更正在于探索一种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是探索一种生态、人文、经济和谐发展的城乡建设新方法。

方法需要探索,但建立原则是首要前提,那就是——明确各方职责、能力范围和边界。

首先,政府应做好教练员、裁判员,谨慎成为运动员,尤其防止踢着踢着又踢成主力,“乡村运动而农民不动”。

政府的决心和投资不可谓不大,但切忌据此大包大揽,建好董事会、做好董事长,做好顶层规划、战略方向,提供资源支持为主。具体执行、管理理应放给“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广大员工”,没有他们的创业热情、市场开拓能力,你投资再大,最后都只能砸出一个坑。

投资人接下来要做的,是提供基本的办公设施,打造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如同开头所述的北方小村,政府选择把钱花在刀刃上,建好公共配套,打造好乡村书店、工销社、展览馆、儿童游乐等关键亮点,剩下的空间就让给村民、市场经营者,最终激发了多方的积极性与深度参与。这时,哪怕疫情下政府投资项目有所停滞,这个村庄也不会“死掉”。

随后,政府还要做好裁判员,严格“球场准入”,不能让见人就飞铲的劣迹球员、破坏规则的业余球员入场,或一旦发现必须立即亮牌,否则,一场好球赛必将把所有人都踢得寒心。此时,政府再如何张罗,这场宏大的振兴也只能自娱自乐。

第二,确立以村民为主的运作体制。当然,这里的“村民”,不能是狭隘的“本村村民”,更不能搞成宗亲团伙。

历史反复证明了“小农”的封闭性、局限性,“村民”主体不开放,投入再多外力(更不能是以权力平推)也是枉然。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乡村管理,以及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民国乡村建设理论、实践,都强调“教化”,以及围绕“教化”形成的组织,以此克服“小农”的封闭、自私。

上世纪初,晏阳初就指出,农村应该建什么?不是“办模范村”、修马路、搞图书馆,也不是办救济,“很简单,一个字就可以答复,农村建设就是建‘人’……我们的工作不是烘托、粉饰,供人欣赏、参观,而是把我们对象的‘人’,能使他们自觉,由自觉进而知道自己能改革,自己创造,自己建设”,由此,他建立了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各地乡村广设平民学校。

平教会的学校是开放式的,面向全体老少村民。一方面,他针对乡村“愚、贫、弱、私”四大现状,开展通俗、实用的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另一方面,他以教育为核心,构建其“管教养卫”体系:“管”包含村级公民服务团,乡镇公民大会、经济建设委员会等;“教”包括乡村民校、同学会,传习处及公民服务训练班(成年农民继续教育)、广播站等;“养”包含农作物品种改良、合作社、信用组等,从产、运、销、金融方面全面组织农业经济;“卫”则体现在建立“保健院(县)-保健所(乡镇)-保健员(村)”体系,预防天花、牛痘等常见病,并进行水井改良、建立小学体检及卫生档案等。

晏阳初的这套方案,后来发展为定县县政改革,直到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但其影响极其深远,他创立的乡村卫生体系,一直沿用至今,而直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大普查,定县还是全国唯一的无文盲县。

|晏阳初组织的定县改革

此外,梁漱溟的“乡农学校”、黄培炎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也走了类似路径。一方面,正如梁溟所言,“乡村建设大部分都是经济建设”,他们并不奉行乌托邦,而是通过教育行组织经济之事,另一方面,他们的事实证明,不解决乡村的“教化”和“组织”问题,乡村就无法实现自主的振兴。

现实中,成都蒲江县的明月村也是好例子。

明月村的振兴,关键在建立了一个“新老村民文化共同体”。在村庄早期建设过程中,政府真正做到了指导而不参与、干涉,政府派驻的驻村干部、操盘手、核心团队,逐渐走向村民而不是依附于政府。

这个核心团队,一没有想过把本地村民迁出去,二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引入新村民,事实上,政府的基础服务做好了,新村民自然乐于进入,三,格局形成后,他们的核心工作转化为新村民和原住民的不断融合,他们开设了“明月讲堂”,新村民带动老村民创业,他们成立了旅游合作社,以及明月之花歌舞队、明月村放牛班合唱团等……这些,都由新老村民共同组成,大家遇事相商,共同举办活动,如此,一个集村民教育和“政治协商”的,共同生产经营、共同协商决策、共建村庄生态的乡村振兴模式应运而生!

|明月村自己办的诗歌音乐会 李耀/摄

而这种共同体的诞生,既解放了政府投资和管理,又可以帮助村庄抵御风险并统一对接市场,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政府+村民之间,还须发挥市场的核心作用。

政府的投资应当是引导性的,应该用在刀刃上,但村民的投资往往不成规模,且被动“随大流”,要盘活市场,要创新发展,注定只能依托市场力量。

遗憾的是,中国的市场化乡建力量太薄弱,缺乏批量的、有全套运作能力的经营主体。放眼望去,要么只有前端的规划、设计能力(如众多设计院),他们远离市场,其中多数还抱着城市化改造、搞景观建筑的思维模式;要么,只会施工、建造,赚房地产的钱;要么有运营能力而缺乏投资能力,只能走轻资产的,类似于民宿连锁管理、品牌输出的路径;要么只能等市场成型后,跟着做一些亲子游乐、自然教育之类……大家赚一点是一点,原本就分散的乡村,更被搞成前后脱节、一盘散沙!

真正拥有从顶层设计、到中间资源整合、到终端建设运营能力的企业,十分稀少,尤其还有研发、创新能力的,更屈指可数——没有足够数量的、对乡村理解深刻、又具有产业塑造能力的乡村建设企业,乡村经济就永远难以产业化,乡村振兴就始终难以盘活。

因此,要将乡村振兴推向更务实、更深入,就必须不断鼓励、培养这种类型的乡村建设企业!

综上,乡村振兴是谁的事情?一定是政府、乡村和市场三位一体的事情。建立乡村生态、人文、经济的“命运共同体”,探索三者的能力激励机制,并逐步明晰边界,产业化、规范化运营,才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乃至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根本方向。

疫情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从个人到企业到政府的许多习惯。这种改变,多年后回头再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那就让改变发生。


乡村怎么振兴?

一方面,继续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另一方面,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显著缩小城乡差距,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乡村振兴,始终要抓住产业兴旺这个重点。“产业兴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升级版、升华版。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始终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解决。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努力向现代农业迈进。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并共享农村“双创”的红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在农民增收上,落在农民福祉的增加上。 乡村振兴,必须全方位缩小城乡差别。乡村振兴绝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文化的振兴、教育的振兴、科技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升级到“生态宜居”,强调了农村生态建设要由表及里,由物及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生态美好的向往。“管理民主”升级到“治理有效”,既强调了由管到治的治理思维,也强调了要从注重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过程到追求农村社会稳定结果的更高要求,更注入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内涵。

乡村振兴词

乡村振兴词 (新声韵)     陈振民   西江月 ( 三题 ) 春庄访友 一 塬上丘山翠翠, 庄前渠水潺潺。 入村油路柳条悬, 绕过荷塘一段。     翁妪逢人问讯, 孩童遇客追玩。 听余想找故人园, 争引桃林深院。 二 不见残垣破舍, 全成青瓦蓝砖。 主家招待语声甜, 红粉桃花映面。 喜话滋殷光景, 欢谈秀美田园。 金秋果串更如燃, 相约还来品鉴。 注:“滋殷”,河东方言‌,读音为支银,形容日子过得富裕宽松。 枣乡曲 一 油路伸通岭上, 村民笑脸如花。 漫坡甜枣艳如霞, 从此能销天下。 ‌ 甘冒日头打枣, 乐蹲月下剔杂。 明朝车响遇商家, 讨个舒心好价。 二 村干灯前合计, 村民树底商洽。 乘着油路串穷洼, 枣馔专营上马。 组组张红样品, 庄庄结彩宣夸。 商车如水枣乡发, 霞映新楼如画。 注: 枣馔,指以枣为原料 做成的各种食品 文明村风 一 绿竹密栽一院, 白屋俏立两排。 书坊艺馆并时开, 人影欢欢快快。 东岸轻声诵卷, 西边朗调抒怀。 恰如垄亩育青薹, 又洒甘霖天籁。 二 巷巷杨梢鸟唱, 家家院内花开。 娇阳光里建蓬莱, 逞尽农家风采。 佳节逢人互祝 平时遇事相携。 一园嫩菜莅时摘, 乐送邻家一袋。                       2018.8.17 作者简介: 陈振民:1937年生,山西万荣人大退休干部,系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山西诗词学会理事。

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活,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同时长期被农村农业现代化问题困扰,乡村衰败不仅仅是文人笔下的晦暗故事。全面深化农村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升级、农民增收,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是破除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深化改革农村,转变农业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 切实处理好农民、农业和土地的关系,通过改革措施,盘活耕地资源,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在配置社会资源时充分向农业科技倾斜,将科学技术推向农业一线,促进农业增产,切实维护好农民利益。 农业需现代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着力发展养殖大户,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让农民在现代化经营模式下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推进农业信息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畅通农产品种植-收割-销售的全流程渠道。 农产品质提升,打造农业品牌。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气候各有不同,农产品特色十分鲜明,把握地域农产品特色,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区域农业品牌是促进区域农业进步的突破口,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细化到农机作业、农药施肥、以及运输仓储等全细节的同时,搭建畅通有效的物流网络,建设起外销型农业销售市场,为形成品牌效应提供保证。 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促进产业升级,需要从各方各面-起发力,打通农业发展的任督二脉,破除农业发展瓶颈,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我为家乡做什么?

你的家乡做什么只有你知道别人怎么会知道

乡村振兴英文

乡村振兴英文是Rural revitalization。 乡村振兴的英语单词是Rural revitalization,乡村振兴战略是the strategy of rural vitalization。 相关词汇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农业农村现代化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农村土地制度改革reform of the rural land system。

大学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什么?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集合体,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以下几点贡献: 1. 提供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大学生有着先进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乡村振兴中可以提供科技支持和创新思路,帮助农村发展升级。 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创业活动、帮助乡村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 增强农村文化和教育:大学生可以为田间地头的农民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促进乡村文化和教育发展。 4. 建设农村社会:大学生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社会服务、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提升农村文明素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5. 传承乡村文化:大学生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乡村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元素。 因此,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推动力,使乡村振兴取得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大学专业乡村振兴什么意思

大学专业乡村振兴什么意思具体如下: 乡村振兴专业是为了培养农村发展急需人才而设立的。该专业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也有机会在省内本科院校录取农村考生,并享受20分的降分优惠。 入学签订定向就业培养协议,服务期2到3年。毕业后,乡村振兴专业的学生主要在生源所在地从事农业科技、农村信息化建设、乡村规划、产业园建设、乡村教育服务、生态和文化服务等岗位。 扩展知识: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大学专业分为普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本科、高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高职本科和高职专科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991个专业。 其中高职本科专业247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其他专业大类分别为农林牧渔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水利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轻工纺织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 专业目录包含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2012年及以后新增列入目录的专业均列为特设专业。 专业目录中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部分高校个别专业修业年限为五年,专业目录中不再单独列出。

振兴家乡的故事

我的家乡是个长在山上的村庄,这里的人,祖祖辈辈住着石头房。 房前是小院,小院围着石片垒成的墙,层层叠叠像有好多故事要讲,天冷下来,遍野的柿子树就到了最好的时光,果实们挂在枝头,点亮了山岗。山沟下的点点橘黄,仿佛只属于天上,乡亲们爱做柿子饼,晾在院子里,晒到房顶上。拿起一枚,咬上一口,能甜的你心里发慌。村的中央有个石磨房,碾出的白面让俺娘蒸了馍,特别的香。 村边峭壁背对太阳,有大片梯田趴在肩膀上,还有一条路蜿蜒着探向远方。他们说远方和这里不一样,可俺爹说咱祖宗的根,就在这道山梁上。 我爱我的家乡,我长大后要当一名作家,把我的家乡写进书里,让每个人都看到她的模样!

践行乡村支教,助力乡村振兴

在大数据时代,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寻求机遇,在工资待遇环境各个方面追求改善,导致大批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教育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受到大众关注。同时,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也更加倾向于留在大城市,发展较快的地方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当然也不乏大学生回乡为新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通过支教或者直接就业的形式,为乡村孩子的成长奉献自己的力量。有一些有才华的人放弃自己在大城市继续深造的机会,专心于这一寸土地,一方讲台,感动于他们的淳朴好学,如我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内乡县赤眉镇庙北村人的女教师张彩青,曾经经历过坚苦求学路的张彩青最终肩负着乡亲们的殷殷期望,踏上了教书育人的 道路,现为河南内乡县赤眉镇庙北村李家营教师。如今合校并点了,可她仍然坚守在这里,靠几个学前班学生缴纳的费用,维持着这所山村小学。我们团队以河北邯郸北三乡村的北三乡小学为例,探究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就职于乡村教师的倾向与意愿。 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 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英语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乡村振兴 rural revitalization。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农业农村现代化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注意。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We will revitalize rural industries and build an industrial system that focuses o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Thriving businesses will help farmers to increase income, going to all lengths to eliminate poverty and achieve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