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之道】《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说话看性格(上)

2024-03-23 18:40:52帆书_原樊登读书23:56 8.2万
声音简介

第一课

《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说话看性格(上篇)

大家好,欢迎来到《古文观止》,我是邵鑫。今天我们开始读《古文观止》的第一篇,名字叫《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其实我们在很多的古文选本当中都会看到,而且往往都是第一篇。这篇文章太有名了,我记得自己当年上北大的时候,在中文系的第一课学的就是这篇文章。

当然,我那一课留下了一个很痛苦的记忆,不是说这个文章不好,而是那个教室太挤。我第一次在大学里边上课,还以为像高中那样,大家的座位都是安排好的,你按时去就完了。

当我踩着铃声进去的时候,那个教室已经挤得乌泱乌泱的,都坐不下人了。我还记得当时教我们的那个老教授是一个返聘的老教授,他很厉害,我们古代汉语的课本都是他编的,就是蒋绍愚老师。

当时我进去的时候发现,那个五十多人的教室里边挤了大概一百来人,所以我只能在一个犄角旮旯里头站着听完了一节课。

而且蒋老师是南方人,说话带着一些南方口音,我作为一个北方人,第一次接触,也听不太懂。所以那节课我听得非常痛苦,最后两个小时的课听完了之后,我是被人扶出去的。

我们当时讲的就是《古文观止》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痛苦的记忆,导致我一直以来对这篇文章有点抵触,我觉得听不懂。包括我后来自己读,第一遍读的时候,也觉得好像没有太大的意思。

但是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这篇文章怎么能这么经典,因为每次有一个古文选本,第一篇总是它。后来我就下了功夫,专门去研究一下,一研究不得了,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很难找到能够超越这篇文章的作品。

而且这篇文章也是我们今天能找到的中国古代的第一篇长故事。这个故事在《左传》当中是第一篇长故事,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叫《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名字其实很好解释,“郑伯”就是哥哥,“段”是他弟弟的名字,“鄢”是个地方。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哥哥在“鄢”这个地方把弟弟“段”打败了。

“克”这个字就有点意思了,因为“克”一般情况下,不是用来说平时两个孩子小打小闹,或者今天我打你一下,明天你踹我一脚,这种不能叫“克”。“克”一般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这种攻伐战,甚至灭国战,我们叫“克”。

也就是说,这个哥哥(郑庄公)打弟弟(共叔段)是往死里打,一点不留情。那么这里边问题就来了,这哥哥弟弟到底有什么矛盾,哥哥要这么个收拾弟弟法?包括我们会发现说,这个哥哥跟弟弟是不是不是亲哥俩呢?也不是,他们就是亲哥俩,爸爸也是一样的,妈妈也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左传》当中的第一个故事,包括被各种经典的古文选本选出来的第一个故事,要讲一个哥哥(郑庄公)往死里打弟弟(共叔段)的故事?这就是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其实你有时候去发现古代的作品,中国的作品,是特别讲究排序的,往往放在第一位上的第一篇是特别重要的,特别有讲究的。我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诗经》里面的第一篇。

《诗经》的第一篇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什么呢?讲求偶的,讲谈恋爱的。

那大家会觉得很奇怪,《诗经》里面第一篇干吗讲这个?因为这是中国古代人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想要正天下的民风,先要正家风,先要正夫妇之德。你先学会正确地去谈恋爱,你再说怎么把你的家庭搞好,你再说怎么把你的国治理好,我们叫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

其实家族的概念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西方他们不是这样的,但是中国是的。所以你会发现《诗经》当中的第一篇,讲的是夫妻的事,然后《左传》当中的第一个长故事,讲的是兄弟的事。

事实上,如果我们多去读中国的历史,你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尤其是像在春秋这样的一个时期,这样的一个乱世当中,绝大多数的乱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家里来的,往往就是这么两个大问题:第一个叫夫妇失德,老公跟老婆出问题了;第二个叫兄弟失和,哥哥跟弟弟闹矛盾了。

就是这样的问题,后来导致了家的乱,再后来导致了国的乱。所以我们后来讲孔子著《春秋》,叫乱臣贼子惧,今天我们还留了一个词,叫乱臣贼子。乱臣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贼子来的,你当子当得不好,导致你当臣也当得不好,整个国家就会变得很奇怪。

所以《古文观止》当中的第一篇,也选了《左传》里的第一篇,叫作《郑伯克段于鄢》。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详细地讲一讲,这个哥哥(郑庄公)为什么要去打弟弟(共叔段)?这哥俩到底怎么了?怎么就要往死里打?

第一章

郑庄公与共叔段有一个怎样的母亲

说到孩子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说归结于谁?归结于父母。所以这篇文章一开始先告诉你,这哥俩有一对怎样的父母。

这个父亲叫郑武公,是当时郑国的第二任国君。郑武公是非常厉害的,他在位期间,郑国的势力也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扩充。 但是郑武公当时娶了一个妻子,这个妻子就有点奇怪了。这个文章当中就讲:“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申”是一个国家的地方,叫申国,武姜就是郑武公的妻子后来的称号。

中国古代的女人,一般情况下,出嫁之后她是要随夫姓的。在这里边,武姜的这个“武”不是随夫姓,而是随夫的谥号。因为她的丈夫叫武公,所以她的谥号也叫武,她是正妻,姜就是她娘家的姓氏,她是申国人,申国人的国姓就姓姜,而这个武姜以前就是申国的公主。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想一个问题,很多人读到这儿就“走”过去了,就说哦,知道了,简单讲了一下,说他爸爸在哪儿娶了个媳妇。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你知道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它是对春秋的解释。作为一本历史书,作为一本特别重要的史书,里面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的,每一句话可能都有它背后的意义。

比如说在这里讲这哥俩,为什么要讲他们的妈妈老家是哪儿的?其实申国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申国有两个很重要的点,第一个是申国并不是周朝的后代。也就是说周朝的王室姓姬,它是姬姓,但是申国是姜姓。而且申国在最开始的时候,在西周年间并不是在东周这个范围内。它在哪儿呢?它就在西北部,所以以前申国有个说法,叫申戎。

戎这个字,就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西部的一些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蔑视的称呼。比如说我们还知道一个叫犬戎,这个就更鄙视他们了,直接用狗来给他们命名叫犬戎。

但这个申戎也是戎族的一个,只不过申戎跟当时西周王朝的关系比较好,所以当年西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在西北方的统治,它就经常跟各个部族去联姻,就我们结为亲家,我们结为一家,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打仗了,而且你就可以帮我去守卫我的边疆。

所以在西周的末年,周幽王最开始娶的就是申国的公主,叫申后,作为他的王后。当然,听到周幽王,大家可能就会想到一个很重要的故事,叫作“烽火戏诸侯”。

其实西周的灭亡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简单地说,“烽火戏诸侯”不停地告诉你狼来了,最后狼真的来了,没人救你。没有这么简单,它跟申后的废立是很有关系的。

因为周幽王当时宠爱褒姒,所以他就把王后(申国的公主)给废掉了,甚至把王后生的这个儿子,叫姬宜臼,本来是个太子,现在也给废掉了,王后一怒之下,就带着太子回到自己娘家。

但是这个事在古人看来是奇耻大辱,所以申国的国君申侯当时就非常愤怒,一愤怒之下,不但我不给你守边疆了,而且我要联合外面的犬戎一起来灭掉你,所以西周的灭亡跟这个事件非常有关系。

大家知道申国背后的势力是很强的,申国的公主是惹不起的,这是第一个告诉你的信息。第二个信息是什么?就是因为申是一个游牧民族,它跟周王朝的血统并不一致,它跟周王朝的统治方式也不一样。

周王朝是特别讲究以礼来治国的,以文化治国,所以它非常讲究礼法。为了维护这个国家的安定,在选取接班人的时候,它用的是一个特定准则,这个特定准则叫嫡长子继承,就是只有我妻子生的大儿子可以继承我的王位。

这个很多后来的人觉得不科学,说你怎么能保证你妻子的大儿子一定是最聪明的呢?万一你妻子大儿子是个傻子,你也让他继承王位?没错。为什么?因为安定、稳定压倒一切。只要我定了这个规矩,你就不用抢,不用争了,一定是他继承王位,你的小儿子再怎么聪明,你也不要想着来篡位,这样我就能保证我家族的稳定。

但如果我说谁聪明谁就继承王位,谁本事大谁就继承王位,那这个问题就来了。你觉得你本事大,我觉得我还本事大呢,那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发起争端,发起战乱。所以其实周朝的统治,一直以来延续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但是在这里边就出了问题,这个申国的公主武姜,她可能觉得没关系,她没有这个概念。她觉得我喜欢哪个儿子,我觉得哪个儿子厉害,我都想让他来继承。所以后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武姜生的这两个儿子,她没有一碗水端平,更喜欢她的小儿子(共叔段),她就一直想让这个小儿子继承王位,这问题就来了。

但是这里边要讲说,为什么这个武姜就这么喜欢小儿子(共叔段)呢?里边讲到说“庄公寤生”。庄公就是她的大儿子,很明显,现在用庄公来称呼他,证明这个大儿子后来还是继承了郑国王位的。那这个大儿子是怎么出生的呢?叫“寤生”。这里就有个问题,什么叫“寤生”?

“寤”这个字在《诗经》当中也有,就是《关雎》那篇里边的“寤寐思服”,就“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睡着了也想她,睡醒了也想她,“寤”这个字其实就是你睡觉醒过来了。所以“寤生”这个词,在古文当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当然这个大家自己去判断哪个是对的。

一种说法,说郑庄公生出来的时候是睁着眼的,这个叫“寤生”。还有一种说法,说郑庄公生的时候太难了,很难生,把这个母亲姜氏疼得死去活来,最后昏死过去,再醒过来发现郑庄公出生了,这是一种,说疼醒了。还有一种是什么呢?还有一种是说郑庄公出生的时候,姜氏正在睡觉,醒了之后睁开眼一看,有一孩子,这叫“寤生”。哪种是对的,大家自己去判断,总之一定是不顺利的。

第四种解释,这个“寤”是个通假字,通的是左边一个牛字旁,右边是个吾,就通这个字(牾)。那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倒着。也就是说放在今天,脚先出来,叫难产。

我个人更倾向于难产这种解释,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总之大儿子(郑庄公)核心原因不被喜欢,就是因为生得不顺利,所以姜氏就受到了惊吓,这一受到惊吓之后就很讨厌这儿子,我觉得你这儿子是来报仇的。

我们今天经常讲,有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来给父母报恩的,有的孩子是来报仇的。这姜氏觉得你这大儿子(郑庄公)是来报仇的,不喜欢,给他起了个什么名字呢?就叫寤生。你想想,这个郑庄公的心理阴影得有多大?这小孩也不容易,来到人世间,好不容易活着来了,顶一名叫难产,所以这个姜氏特别讨厌他。

结果第二个孩子肯定是生得很顺利的,名字叫段,因为这个是老二,所以叫叔段,又因为段后来跑到了“共”这个国家,所以我们后来的人叫他“共叔段”,但是他本来的名字就叫段。

这个老二(共叔段)很明显生得是很舒服的,这个也很合理,很多时候,老大生得不顺利,老二可能就顺利一些。所以这个妈妈就很喜欢老二,而且这个共叔段长大了之后也很不错,我们读《诗经》其实是能发现的,《诗经》当中的郑风讲的就是郑国的事,里边专门有两篇讲的其实就是共叔段,一篇叫《叔于田》,一篇叫《大叔于田》。

这个叔和大叔讲的都是这个共叔段。讲什么呢?就是讲共叔段出去打猎,哎呦,说长得也帅,射箭技术也高超,老百姓都很喜欢他。所以生了这么一个儿子,这个姜氏就非常想要把这个小儿子(共叔段)推成郑国的国君,所以文章里边就讲说,想要立他当国君,而且“亟请于武公”

这个“请”就是请求,“亟”这个字就表示多次的,就不是一次两次,每天就在她这个老公耳边讲,说立咱这小儿子(共叔段)吧,小儿子好,小儿子厉害,大儿子(郑庄公)不行,大儿子不吉利等等。

但是很明显,郑武公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他是不同意的,因为看大局。看大局的话,一定是立自己的嫡长子为接班人,这还不是说贤明不贤明的问题,而是说你一旦反了,就可能导致整个国家乱掉。

因为我们如果顺着祖宗的礼法来做这件事情,大家是名正言顺的。但如果你反着来,总会有人有意见,这本来该我当国君的,凭什么你来当,我心里就不舒服,所以就会闹乱子。

所以郑武公很明显是个识大局的父亲,他就没有同意。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母亲这里,她心里边始终是有这么一个执念的。郑武公活着的时候还能压住姜氏,等这个父亲一死,这个妈妈就开始不淡定。

第二章

郑庄公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所以后来就讲到说,等到郑武公死后,郑庄公就继位了,郑庄公一继位,这个母亲立刻就做了一个动作,叫“为之请制”

当然,在这儿简单给大家补充一个背景,就是郑武公死的时候,他的大儿子郑庄公只有十三岁,小儿子共叔段只有十岁。所以实际上,当时郑庄公虽然当了郑国的国君,但是他的实力还是非常弱小的。一个十三岁的毛孩子,今天上初一,怎么去治理这个国家呢?

所以郑庄公继位的时候,他的母亲很强势。因为姜氏毕竟在国家经营了这么多年,而且又是一个成年人,身边有很多的势力,所以姜氏就过来逼宫了,她怎么说呢?

姜氏当然不能直接说你给我退位,把这个国君的位置让给我小儿子,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她做了一个很过分的举动,就是给共叔段请求封地的时候,她的建议是把“制”这个地方分给他的弟弟(共叔段)。

那“制”是个什么地方呢?放在《三国演义》当中,大家可能会熟悉一点,三英战吕布的地方,就是虎牢关。虎牢关是洛阳城的最后一道天险,去洛阳的最后一个天险。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一面有山,一面有河,是非常险要的一个地方。

而且这个地方也是郑国最重要的一个城池,最险要的一个城池。所以郑庄公的母亲请求把“制”分给共叔段,很明显是心怀叵测,有所图的。事后在这个地方,共叔段凭借“制”的天险一起兵,可能郑庄公就治不住了,所以这是一个非礼的要求。

但是这样的一个要求,郑庄公如何去回应,这就是古代人的智慧了。我们今天大的主题叫作通过说话看性格。大家会发现郑庄公讲的这个话是非常有艺术的,虽然这个小孩当时只有十三岁,但是他讲的方式是很多大人可能都做不到的。

你想,今天如果有人过来跟你说,你给我一把刀,你不给我这把刀,我现在力气比你大,我就收拾你,你给不给?你给呢,也不对;不给呢,也不对。因为你不给他的话,他现在就收拾你;你给他的话,他拿着这把刀对你威胁更大。你该怎么说这个话?

包括我们今天很多人,想要去劝服别人的时候,总是用一些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的情绪去跟别人讲。但事实上最好的说话方式一定是客观去讲问题我们来看郑庄公怎么讲?

郑庄公就讲了几句话,第一句话叫“制,岩邑也”。这句话是个很客观的评价,什么意思呢?岩邑就是很险要的城池,他说“制”这个地方太险要了。

第二句话叫“虢叔死焉”,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谁是虢叔?虢叔是当年虢国的君主。那虢国在哪儿呢?当初的虢国就在“制”这个地方,后来被郑武公给灭掉了。

所以郑庄公讲了一个客观的事实,说什么呢?说当年就是在“制”这个地方,虢国被灭了,虢国的君主都死在这儿了。虢国君主之所以会死在这里,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太险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顾忌,无所顾忌,不修德政,最后就被人灭掉。

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很深了。第一就是这个地方其实不是那么吉利,上一任我们灭了这个虢国,君主就死在这儿,你现在确定要把这么个不吉利的地方封给你这可爱的儿子(共叔段)吗?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什么呢?第二其实是在暗示你,你拿到这个地方又能怎样呢?当年虢国的君主还不是在这里被我老爹(郑武公)干掉,所以你以为把“制”封给共叔段,他就万无一失吗?也并不是的。

但是这些所有的态度,郑庄公都没有直接说,他只是在很客观地陈述事实。我陈述了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叫“制”这里很险要,当然这个事实也会告诉你,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打的是什么小算盘。

第二个事实就是这个地方,虢叔在这儿死掉了,一是不吉利,二是拿到了又能怎样。所以他(郑庄公)说出这两句话之后,你不会觉得他对你有任何的意见,而是他是在很客观地陈述事实。

这就是我们讲的古代人的,很了不起的说话方式,很会劝人的人永远是在讲事实的。但是不会劝人的人可能是在讲其它的东西,比如说可能在讲推论,比如说可能在讲自己的判断。你就参杂了很多的主观情绪,你的主观情绪就有可能让别人对你产生意见。

比如说我不能讲这饭真难吃,难吃这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我可能说,哎呦,我昨天吃了你们家的饭之后拉肚子了,或者我吃了你的饭之后吐了。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不是我对你有意见。你看,这就是我们平时的表达方式。

所以在这里边的郑庄公,一看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少年老成,虽然只有十三岁,但是这话讲得滴水不漏。而且后面他还讲了一句话,叫“佗邑唯命”。这个“佗邑唯命”什么意思?就是其它所有的城池,你想挑哪个挑哪个,就是“制”这个地方不行。

那这句话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给了他的妈妈一个台阶下。我们有时候拒绝别人的时候,给人个台阶,你不要拒绝得那么狠。人家说能不能给我两块钱,不行,然后就没了,别人这个面子上是过不去的。

我可能就会问你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我现在没有钱,我想问一下你这两块钱想干吗?他说我想买个冰棍吃。我说你是不是特别热,那这样,我给你扇一扇。你看,我这没有拒绝你,我还是说给了你很好的台阶和选择,所以郑庄公也是这样的。

他(郑庄公)说“制”这个地方不吉利,当然我是用事实表示这个地方不吉利。然后我说其它地方你随便挑,我又给了你台阶下,所以这个姜氏就比较好接受一点。那姜氏就做了另外一个动作,就“请京”。

我们在这个地图上,大家是可以看到,这个“京”就是“京”这个城池。当然我们今天讲京城,可能你会觉得是首都。不是的,这个城的名字就叫“京”,这是个什么地方呢?

简单来讲,这是郑国之前的首都。郑国是从西边一路跟着周天子东迁搬到东边来的,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就曾经把自己的旧都驻扎在“京”这个地方。所以“京”这个城池的特点是特别大,它以前是作为王都用的,所以姜氏就给共叔段选了这么一个很富饶的、很大的城市,叫“京”。

但是前面郑庄公已经答应了姜氏,没有关系,你想要哪儿给哪儿,所以“京”就给共叔段。而且不但给了他“京”这个地方,还给了他一个封号,叫“京城大叔”。

在这里,我们古文当中的“大”,你们不要读大叔,大叔是很奇怪的,一般就读大叔。这大叔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是一般的弟弟,是地位特别高的弟弟,这叫大叔。所以京城大叔类似于今天,我不但让你在“京”这个地方作为你的封地,而且我还给你一个称号,叫九千岁。

那这个其实就有点意思了,我们知道郑庄公从前面那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一个如此有城府的人,难道不知道要让他的弟弟(共叔段)收敛一点吗?竟然还给弟弟封个号叫九千岁,很明显背后是有所图谋的。那有什么图谋?我们后面会逐渐地看出来。

但是“京”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不应该封出去的,为什么?因为这里太大了,会造成对国都的威胁,会造成对新郑的威胁,所以后面就会有人过来劝郑庄公。当然共叔段的这种野心,包括他母亲姜氏的居心叵测,其实是有很多人都看出来的,大家都过来劝郑庄公。

其中这篇文章里边就写到了两个人,一个人叫祭仲,还有一个人叫公子吕。我们在读这两段的时候,你就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祭仲和公子吕这两个人的特点、个性、说话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好,这节课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节再见。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如下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郑伯克段于鄢的名句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郑伯克段于鄢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禅稿迅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敬模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贺此“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哪?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模段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旦拍誉,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作品赏析: 文章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记叙郑国王室内贺喊部势力之间的权力之争,既涉及政治、军事利益,也牵涉到母子情、手足情,读来扣人心弦。首先写庄公寤生,使姜氏受到惊吓,姜氏因而喜爱次子段。段在母亲的暗中支持下,谋夺君王之位,逐步扩张他的势力。 庄公静观其变,外似宽厚实则胸怀杀机。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朗、尖锐,最后达到高潮:郑伯讨伐叔段,段逃奔到共,姜氏被放逐在城颍。文章线索清晰,有明线、暗线,也有主线、次线。段的扩张势力是明线,郑庄公的欲擒故纵是暗线。 明线被安排成次线,暗线却被写成主线,郑伯的所作所为成为直接叙述的对象。两条线索在文章开端分头发展,到“公伐诸鄢”,才交织在一起,并引出新的一条线索:郑伯与姜氏的母子关系,最后以母子和好如初为结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作者的叙事能力是相当高超的。

郑伯克段于鄢是什么意思?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

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要内容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洞颂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纳备郑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滚厅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发生在( )。

B

郑伯克段于鄢 是哪个年代的故事

公元前722年5月

郑伯克段于鄢的意思是什么?

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用这个题目的原因是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鄢是指打败公叔段地点鄢地。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出自于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的《左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是什么?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败早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裤枯运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春秋时期多战争,胡梁国与国之间的争霸,骨肉之间的'相残。《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一个事例。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   郑庄公的确可在“京不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来遏制叔段这股“恶势力”的发展,但是,身为叔段的哥哥,他一定不愿意惩罚自己的弟弟,甚至形成骨肉相残的局面,所以他一忍再忍,等待自己的弟弟能够自省,然后改过自新。 然而,叔段却不懂得自己哥哥的一片苦心、得寸进尺,郑庄公身为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给他点颜色看看”。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 然后,共叔段就会让为他哥哥没什么厉害的,就更加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到时候可以自己灭了郑庄公,自己称霸。 到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哥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去来了共叔段。郑庄公毕竟是一国之君,有一定的兵叔,况且百姓早就对共叔段不满了。因此,郑庄公是在害他弟弟,想把他一网打尽,从此就可以后患无忧了。   后人对郑庄公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评价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就在于他身为一国之君的同时也是叔段的哥哥。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给你几个切入点吧: 1.皇家无父子。 2.无毒不丈夫。 3.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