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006卷一 五绝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2022-12-14 11:51:09百变叔叔讲故事01:00 2.8万
声音简介

《登鹳雀楼》填成语 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你能用它...

白驹过隙 日新月异 依样画葫芦 山清水秀 尽善尽美 黄粱一梦 河东狮吼 入不敷出 海枯石烂 流芳百世 欲擒故纵 穷途末路千方百计 里应外合 目无全法 更深夜静 上行下效 一心一意 层出不穷 楼台亭阁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跟登鹳雀楼唐李白的区别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而非李白。 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释义: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还是李白的诗

是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吗?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

的确是的。王之涣流传到今天的诗歌虽然只有寥寥几首,但几乎每首都是精品,这首《登鹳雀楼》虽不过二十个字,但气象雄浑、诗思高远、尽显盛唐气象,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唐诗名篇。他能和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为“唐朝四大边塞诗人”,这首短诗也功不可没。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全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全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注音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儿童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 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 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 千古。

登鹳雀楼的解释 急用! (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