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尸复仇(伍子胥列传卷六).m4a

2022-12-22 19:49:35雅小乐08:20 3235
声音简介

伍子胥复仇讲的是什么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杀死了伍子胥的全家。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去了,楚平王料到伍子胥将来一定要回来报仇的。他为防后患,早早料理后事,在全国招来一千个能工巧匠,为他在这个湖底下建造一座水下宫殿,宫殿里遍布暗道机关,将来一旦有难,他就可以躲藏。这个宫殿一直修了十年。修成以后,他为了不把机密泄漏出去,定下了一个杀人灭口的毒计。 一天,楚平王传下圣旨,说要在湖下宫殿摆宴庆功,嘉奖这些能工巧匠,发给他们金银财宝。一千个能工巧匠,除了一个木匠因家里有事没有来,其余九百九十九个都到了,哪知酒菜里都下了毒,九百九十九个能工巧匠全被楚王害死了。事隔多年以后,伍子胥果然从吴国领兵打回来了,引蛮河水淹楚都。传说伍子胥掘堤之后,拖着锹在前头冲,几丈高的水浪,汹涌澎湃地紧紧跟随,由楚皇城西门而进,一直冲到紫禁城。楚平王见势难以抵挡,赶紧逃到湖下宫殿去了。 伍子胥安抚百姓,重理朝政,可还没逮到楚平王。心总不甘,成天到处搜寻。 再说那侥幸逃生的木匠,听说伍子胥打回来了,赶紧跑去找他。这天,在紫禁城外碰到了伍子胥,急忙上前喊道:“伍将军!伍将军!”伍子胥回头一看,奇怪地问题:“你怎么知道我是伍子胥呢!”木匠说:“原来楚平王要捉拿你,到处画着你的像,哪个不认得你呀!” 伍子胥说:“你找我有事吗?” 木匠说:“我知道你一定在找楚平王,我就是来告诉你的。我知道他躲在哪里。”木匠把造湖下宫殿的情况,一一告诉了伍将军,并要亲自引伍将军去捉拿他。伍将军非常感动,向木匠深深一拜。两人一起来到湖下宫殿。木匠打开一道退门阀,最后找到了楚平王的尸体。原来他已闷死在里边了。 伍子胥一见,仇火烧胸,把尸体由湖下拖将起来,一直拖到城西的一个平台上曝晒,用马鞭连抽三鞭,楚平王的尸体突然跪起,两眼微睁,好像在向伍将军求饶。现在,人们仍把这个湖叫“捞尸湖”,而把鞭尸的那个平台叫“晒尸台”。

伍子胥鞭尸的典故

伍子胥鞭尸的典故来自中国历史上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伍子胥为了报杀父之仇而掘开楚平王的墓地,鞭打其尸体泄愤。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鞭尸”,用来形容报怨泄愤的行为。 在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兄因为正直的言论被楚平王所杀害,伍子胥为了报仇,逃离了楚国,并最终帮助吴王阖庐攻破了楚国的郢都。然而,楚平王已经去世,伍子胥无法直接向他报仇。于是,伍子胥决定掘开楚平王的墓地,将他的尸体拖出来鞭打,以泄愤。 据说,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尸体三百下,左脚踩在平王尸体的肚子上,右手挖出楚平王的眼睛。这个行为被视为一种极端的报复行为,表达了伍子胥对楚平王的仇恨和愤怒。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泛传播,并演变成了成语“鞭尸”,用来形容报怨泄愤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鞭尸这种行为并不罕见,但伍子胥鞭尸的故事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情感色彩而备受关注和讨。 带典故的故事推荐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刘邦是沛公,项羽的叔父项梁曾经救过刘邦的命。鸿门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但项伯也舞剑,挡住了项庄的攻击。最后刘邦借故离开,得以逃脱。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更在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赋予了深远的寓意,成为了后人描述一切表面在进行,暗中进行另外计划的事情的成语。 2、高山流水 这个故事来自中国古代的《列子·汤问》。故事中,俞伯牙弹琴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听后,准确地分辨出琴声中的高山和流水。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知音之间的默契和欣赏,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友谊、知音的经典象征。

伍子胥为了复仇做了哪些努力?

伍子胥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复仇经历曲折坎坷,他的命运结局也令人扼腕叹息,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说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他的身上不但背负着家仇,还体现着吴楚之间、吴越之间的恩怨纠葛。那么他为了复仇到底做了努力? 一、卧薪尝胆等待时机。 伍子胥如果不是强烈的复仇意识在强撑着伍子胥的人生,以伍子胥的刚烈性格,早就飞蛾扑火般的找楚平王复仇去了,而不是一忍就是十年。伍子胥爱恨分明,有仇的报仇,有恩的报恩。阖闾能用伍子胥,也知伍子胥,而夫差只能用而不能知。若能听伍子胥的,楚庄霸业,何愁不成。 二、做事果断目标明确。 伍子胥只认目标不认人,更不谈所谓的感情,这是伍子胥的性恪之一。伍子胥做事也够狠辣,吴王僚对他有知遇之恩,结果伍子胥却在暗中帮助公子光密谋政变。仇恨,已经占领了伍子胥的精神世界,他似乎就是为了报仇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 三、信念坚定心狠手辣。 伍子胥非常狠辣,为了他的复仇计划,他可以背叛吴王僚,也可以出卖吴王僚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公子庆忌。人们往往注意到伍子胥的吴国重臣身份,却忽略了伍子胥还有另外一个较为隐密的身份,就是吴国特务暗杀小组组长。伍子胥为了实现自己的复仇大业,不停的在正义和邪恶之间变脸,甚至阖闾在伍子胥眼里,也不过是个复仇工具。 严格来说,伍子胥的一生中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件就是投奔吴国,并最终依靠吴国的力量完成了自己的复仇大计。一件就是在吴国太子死后,伍子胥推荐了阖闾的次子夫差继任太子。

《史记.伍子胥列传》怎么翻译

上{国学论坛}

男主用剑,女主用鞭子的武侠小说,男主应该是来复仇的

苍穹神剑,古龙小说

伍子胥列传中伍子胥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伍子胥,是一个大孝子,有仇必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吴王忠心耿耿,用心辅佐夫差

伍子胥的典故

关于伍子胥的典故有: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其中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悉贺他,把二人带进衡颤自己的居所睁拦派,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

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本是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傅,因被奸人所害,连累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伍尚为救父亲只身赴死,并嘱咐伍子胥为父兄报仇。伍子胥便逃往宋国投靠已逃亡的太子建,后逃往晋国,晋顷公让太子建到郑国去做内应,谁知被发现,太子建被杀,伍子胥便跟随建的儿子胜逃奔吴国。

伍子胥四个典故

伍子胥的四个典故有:一夜白头、伍子胥投江、千金报恩、含庆端午起源。 1、一夜白头 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他,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在等待时,一夜之间白了头。最终在东皋公朋友的帮助下,顺利逃出昭关。 2、七星龙渊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伍子胥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隐老蔽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 3、千金报恩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一位浣纱姑娘赠饭于他。伍子胥吃完后,要求姑娘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于是抱石投水而亡。后来,伍子胥大仇得报,为了报答姑娘的恩情,他就把千金投入姑娘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4、端午起源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与食粽子。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从古到今,有着多种说法,除了伍子胥、屈原和曹娥等人物纪念说。 后世对伍子胥的纪念 地名纪念。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 节日习俗。当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马革裹尸抛入江中,沿江漂至今胥口,当地民众捞起予以厚葬,自发建造了胥王庙,此地由此更名胥口。每年端午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灶州伍氏后人都会来这里举行祭拜仪式,同游客一起向胥江抛粽子。

与伍子胥有关的成语

【吴市吹箫】: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