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2024-02-20 00:07:48无声的大可04:06 3.6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0.20 喜点/集
声音简介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

陈桥兵变是在公元960年2月3日发生的,拥戴赵匡胤为皇帝的,目的在于取代后周的军事政变。该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握有实权。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于公元960年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很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王朝遂命赵匡胤率兵北上抗敌。2月3日,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动兵变,授意士兵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率兵回师开封,而后后周恭帝禅位,赵接任帝位。赵即位后,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元年,定都开封,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也因为建立宋朝的缘故,被称为宋太祖。 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 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太夫人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等史实来看,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事先有预谋的军事政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赵匡胤在哪年发起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

下列成语中,源于赵匡胤陈桥兵变故事的是(  )。

A 解析: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下列成语中,源于赵匡胤陈桥兵变故事的是( )。

A

下列成语中,源于赵匡胤陈桥兵变故事的是( )

A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赵匡胤是谁演的

领衔主演陈建斌

陈桥兵变时赵匡胤真的是被迫的吗?你怎么看?

我认为不是被迫的。赵匡胤之所以百般推拒,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谦虚,为了不落人口实。

陈桥兵变的前夜,赵匡胤在干什么?

以后来者身份,来揣度赵匡胤心思,我想在陈桥兵变的前夜,赵匡胤内心一定复杂无比,他既想要成为帝王,开创属于赵家的王朝,又担心自己计划失败,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驻兵陈桥驿,一直在等待消息传来,等待计划顺利实施。 封建时代造反不仅是重罪,还会株连九族。这件事情做成功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没有成功,则会被挫骨扬灰,所有参与人员,也将受到牵连。陈桥兵变是历史上,一个著名历史事件,陈桥兵变发生前夜,作为造反计划主谋,我想赵匡胤会做下面两件事情。 一、等待计划实施,静听消息传来 “黄袍加身”使得赵匡胤,从一位武将一跃成为了皇帝,开创了大宋王朝。按照历史说法,赵匡胤被属下“强行”推上了皇位,我想如果没有赵匡胤应允,属下断然不敢做这样事情。 作为陈桥兵变计划策划者,赵匡胤在兵变前夜,一定无心睡眠,这对于武将出身的他来讲,是家常便饭事情。他现在不仅内心情绪复杂,也急切盼望消息传来,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二、掌控军队权力,做好最坏打算 常言道:“富贵险中求”,造反一面是荣华富贵吸引,另一面则是无底深渊。这件事情只要开工,就没有回头箭。赵匡胤担心兵变会失败,更害怕被自己人出卖,让计划胎死腹中。 为了保证自己这一方,不会出现问题,我想兵变前夜,赵匡胤会握紧兵权,限制不信任将领、士族行动,防止有人泄密,让自己计划功亏一篑。 如果计划顺利实施,赵匡胤可以用最小代价,和平实现权力更替。如果计划进展不顺利,赵匡胤也会抱着“不成功,便成仁”心态,和对方殊死一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候,用最小代价实现了权力交接,也因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万人跪拜的皇帝。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的音乐原声

歌曲作词作曲演唱备注王者莫问归 安九 张征多亮 主题曲

赵匡胤的祖上是谁?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赵云后代吗?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感觉就像姜某某的祖先是不是姜子牙的意思。 首先,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赵云去世后被追谥为“顺平候”,又经常被叫做“常胜将军”。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之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 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据《宋人轶事汇编》言,在宋朝的奏章与宋版史书之中"不当名赵广汉",原因是宋朝宗室认为"本朝广汉后也" , 为避讳自然不能直呼称祖上的姓名,宋代官修史书《会要》和《国史》中都记载并认可了这种说法。 也就是说,赵匡胤的祖先是西汉京兆尹赵广汉。而且赵云当时是跟着刘备的,都已经在四川蜀国那边工作多年,所以如果赵云有后裔,也应该在四川那边。所以说赵匡胤不是赵云的后代。 既然不是赵云后代,那赵匡胤和赵云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了,都是华夏儿女。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