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最有气节的人:伯夷和叔齐

2023-08-11 08:38:18作家乐多多04:20 2921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79 喜点
声音简介

伯夷叔齐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词语分开解释:   伯夷 : 1.相传为颛顼之师。《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郭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帝颛顼师伯夷父。"陈奇猷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柏夷亮父',班固自注云:'颛顼师'。案,柏﹑伯通。伯夷其氏……亮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汉书》。 2.舜的臣子,齐太公的祖先。 3.商末孤竹君长子。   叔齐 : 1.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

叔夷伯齐典故?

《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耳心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现存二冢,各高4米,周长45米。墓之东面原有二贤庙,已毁。现存“采薇歌”、“伯夷颂”碑记两通和“伯夷叔齐庙碑”等。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这两个人是商朝的人,两人都是孤竹国国王的儿子。国王喜欢小儿子叔齐并立下遗嘱,立叔齐为以后的国君。可是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请哥哥伯夷做国王,可是伯夷执意不愿意继承王位。为了让弟弟安心做国君,伯夷偷偷走了,弟弟知道后也随他离开王宫,四处寻找哥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伯夷,两个决定不再回到孤竹国,而决定投奔周国,过安稳平静的生活。 可是周武王正率军讨伐商纣王,他两人上前阻止说“这种讨伐不道德,周国属于商朝的属国,以下犯上,讨伐君是不仁”。激怒周武王险些被杀,后来周朝建立后,伯夷、叔齐认为周朝不仁不义,拒绝和周人来往,不吃周朝地里长出来的食物,最后饿死。是骨气还是傻看你们自己辨别了

谁能给讲一下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伯夷和其弟弟叔齐生活在殷纣失道、西周兴起的王朝更替之时。他们本来是辽西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后来因为兄弟之间互相谦让,都不愿意自己去接替父亲留下来的位置,而先后逃出,准备到西伯姬昌那里。可是等赶到了西伯的地界,却正赶上西伯去世,其子武王继承王位,并准备东向伐纣。伯夷和叔齐于是拦住武王的战车,向他进言说:“你父亲刚死,还没有下葬,就轻用刀兵,这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竟然要去动武杀害自己的君主,这能称得上是仁吗?”可以想见,如此不留情面的质问,肯定弄得“正义在手”的周武王十分尴尬,于是马上命令武士“拉下去砍了”。幸运的是,当时姜太公也在场,可能是看着这两位老先生实在可怜,更可能是不愿意眼看着周武王承担上出师未捷即杀害无辜老人的名声,所以出面帮助伯夷、叔齐躲过了这一劫。然而,这哥俩也不含糊,在西周地方政权终于依靠血腥的武力夺得了整个天下之后,他们两个人抱定“不食周粟”的道德底线,跑到首阳山里采薇而食,并最终饿死在山中。

伯夷叔齐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词语分开解释:   伯夷 : 1.相传为颛顼之师。《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郭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帝颛顼师伯夷父。"陈奇猷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柏夷亮父',班固自注云:'颛顼师'。案,柏﹑伯通。伯夷其氏……亮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汉书》。 2.舜的臣子,齐太公的祖先。 3.商末孤竹君长子。   叔齐 : 1.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

古人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简介?

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评价伯夷叔齐圣之清者。——孟子评价伯夷叔齐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管子评价伯夷叔齐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韩非子评价伯夷叔齐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把夷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前,听说广州城外有一泉,人称“贪泉”。传言赴广州作官者,若饮此泉之水,就会变成贪官。吴隐之上任伊始,就痛饮三瓢贪泉之水,并赋诗一首,以言其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在他眼中,伯夷叔齐是最能坚守清名的君子。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风不至兮,德之衰矣。”清代,朝鲜使者柳梦寅写过一首《夷齐庙》,“首阳苍翠郁嵯峨,滦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闻孤竹庙,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时贤士知俱出,万古高名问孰多。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

伯夷叔齐典故是什么?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按照遗嘱要立次子叔齐为君。叔齐让给哥哥伯夷,伯夷偷偷的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走了。百姓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人,一起去投奔他。可是西伯昌已经死了,他们只好去辅佐他的儿子武王。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周公)劝说他们,他们也不听。武王伐纣,他们扣住马头劝阻说:“父亲死了不葬,却动起兵来,能叫做孝吗?以臣子身份去杀君王,能叫做仁吗?”后来武王灭了商朝,他们认为这是残暴的,就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武王派人请他们下山,说:“天下的君主都是各家的君主,凭什么你还要吃自己采的薇菜呢?”他们答道:“我们逃隐的人,没有君主,有什么资格说各为其主呢?”终于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为什么要饿死于首阳山呢

愚忠、守义。

什么是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父亲要你做国君),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坚决不肯做国君,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做国君,也随同哥哥逃去。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 弟兄俩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国,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统领大军,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牌位,朝东进军,去讨伐殷纣。 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有个士大夫王摩子进山游玩,(看见伯夷叔齐正在那里采薇),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 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经过七天,上天派遣一只白鹿给他们喂奶,二人心里想道:“这鹿若是杀来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再来,两个老头子便活活饿死了。

后人如何评价伯夷叔齐的?伯夷和叔齐故事介绍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其中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当时孤竹国国君是要把位置传给三子叔齐,但叔齐此后却把君主之位让给了伯夷。他们二人之间的故事,一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不少人都把伯夷和叔齐当做是圣人。他们两位究竟够不够格当圣人呢?兄弟让国在历史上的确少见,不过当时的大环境也跟和平时期不同。伯夷和叔齐到底是怎样的人?其实大家都可以来了解下。 所谓“圣人”,是指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大善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 商朝末年西周初年,有两个人物备受推崇,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推崇他们为“古代贤人”,“求仁得仁”;儒家推崇他们“仁孰大焉”;司马迁专门为这俩人写了传记;韩愈把他们的德行比作泰山,称赞其“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 这两个人,就是伯夷与叔齐。 不过,在现在看来,称他们为“圣”可能有点过了,他们更像是商末周初“死读书”人的典型。 那么,关于伯夷与叔齐,都有哪些故事呢? 第一件事,就是最著名的两人推让君位。本来,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最初,国君想要叔齐当继承人,但遗嘱还没有立,就去世了。按照传统的制度,应该由长子继承王位,但是,伯夷尊崇父亲的遗志拒绝继位,想推自己的弟弟叔齐上位。 而叔齐觉得自己继位不符合礼制,对不起兄长,也拒绝继位。这样的争执不下,两人最后都跑了,反而让最没存在感的老二继承了王位。怎么说呢,这样推卸责任的行为算得上贤吗?让一个没什么才干的人当国君,这不是把国家与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吗? 所以说,这种逃跑之人,真的值得世人推崇吗? 第二件事,就是伯夷与叔齐参政的事。商纣王执政时期,组织了一个使团出使周朝,其中,以纣王的兄长微子为首,成员有胶鬲,伯夷,叔齐等。胶鬲和微子接受了周王灭商的建议,被策反,愿意在商当内奸,而伯夷与叔齐则不愿意接受策反。 但是,也没有向纣王揭发,成为了既不帮商也不帮周的“中间派”。这样做的话,这种人能有什么价值呢? 第三件事,就是知道纣王无道,还劝阻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告诉周武王,说:“你父亲刚死,就动刀刃,是不孝;以臣子的身份来讨伐自己的君主,是不仁”。听完他们的话,周武王被气着了,瞬间就想杀了俩人。这是在动摇军心,怎么能容忍呢? 最终,还是姜子牙的善心救了他们。既不能劝谏纣王向善又不让武王伐纣,更不能救民于水火,伯夷与叔齐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第四件事,就是在武王灭商之后,伯夷与叔齐不吃周朝的粮食,跑到山里隐居吃野菜。长期这么吃,身体肯定不好,这时候还偏偏来了一个催命鬼。这天,有一个叫王摩子的士大夫,进山游玩。随即,就看到伯夷与叔齐正在采野菜,便跟他们说:你们既然不吃周朝的粮食,为什么还要吃周朝的野菜呢?这天下的东西不都是周王室的吗?二人听后,无言以对。 普天之下,莫非王王,率土这滨,莫非王臣,既便是野菜,也是周朝的。伯夷与叔齐觉得王摩子说的有道理,只好不吃野菜。 那么,他们吃什么? 连野菜都不能吃,最终,只能活活饿死,白白丢掉性命。 饿死虽然有气节,但是,人都死了,还要气节做什么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反而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这种连生命都不爱惜的人,又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 所以说,伯夷与叔齐是“圣人”,有点名不副实。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他们肯定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爱好和平,但是,他俩的做法和思想,对于社会的进步,却没有一点用处。伯夷与叔齐都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从来没有提出过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治主张。 这个时候,他们只是在空谈“仁义”,又有什么用呢? 虽然,伯夷与叔齐的气节可嘉,但是,却白白送命,这像极了孔子极力推崇的一个弟子,颜回。孔子赞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最终,营养不良,活活饿死。 而空有一身才学,没有得到施展,没有造福人民,就为自己所推崇的气节丢了性命,这样做,难道不可惜吗? 所以说,气节虽然重要,但是,也要在保存性命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做人就要脚踏实地,不要去空想仁义,只靠仁义,不仅吃不饱肚子,活不下去,也没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政治主张,更没有办法救国救民,改变社会现状。 所以,凡事都要懂得变通,这才是生存之道。 伯夷与叔齐两人,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书生——孔乙己。他也是死守书生的气节,不愿意谋求其它生路,最终,被活活饿死。对于这些人,世人只有佩服与可怜,佩服他们的气节,但是,却不能赞同他们的做法。不管怎样,都要先学会生存,气节之是次要的东西。 所以,在生死存亡之际,应该适当地放低一些底线,这样才能保住有用之躯,发挥自己的才干,成就所谓的“气节”。 清朝诗人黄景仁,写过一首《杂感》诗: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伯夷,叔齐,颜回,孔乙己之类的人,完美的向世人演绎了,什么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都活在理想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脚踏实地,最终,对社会也是毫无用处,更没有发挥出存在的价值。纵使他们有再多的才华,也消失在了空想之中。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