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学”爆火,我才真正读懂路遥的这本书

2023-09-06 21:49:26每星期一本书08:56 9414
声音简介
最近,“孔乙己文学”爆火全网。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读书人。

他喜欢身着长衫,因为长衫这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地位高于干粗活的“短衣帮”。

他只能站着喝酒,因为他贫困潦倒,口袋里经常连一个铜板都没有。

这样一个可悲的知识分子,恰好击中了百年后许多人的痛处。

网友叹息自己成了“现代版孔乙己”。

“读书让我不满足于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现状。”

“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都说读书是一个敲门砖,但对他们来说,学历,是下不来的高台,是脱不掉的长衫。

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又引起了一波共鸣。

读书真的无用吗?

同是底层人,孔乙己被困在咸亨酒店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兰香却走出了双水村。

当我再读《平凡的世界》,发现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我们还未能深谙读书的意义。

……

网上有一个问题:

我读了那么多书,拿的工资却跟流水线工人一样,意义在哪儿?

有人这样回答:

“看着处境一样,但实际上,因为没读书,这可能是他们的上限,因为读书,你还有无限可能。”

我们读的每一页书,都是成长的刻度。

书如舟船,载我们抵达远方。

……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管窥效应”。

一个人的眼睛,只能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便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东西。

不读书的人,容易受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

读书的意义,是让我们以知识为跳板,从不同维度看待世界,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


鲁迅把孔乙己的迂腐刻画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因为懂得“回”字的四种写法而沾沾自喜,把这个当学问四处炫耀。

有时,我们也与孔乙己无高下之分,以为死记内容便行,以为考个高分就一劳永逸,却不知读书的意义,在于开茅塞、得新知,在于提升认知。

……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

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个觉悟时期,而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

读书的过程,就是觉醒自己的过程。

当你真正把书读透,对世界的见解自然也会比别人深刻。

……

认知的高度,就是你人生的高度,当你认知跟不上,财富自然也守不住。

书中有破局之法、处世之道,我们把书读透,自会踏出一片坦途。


罗翔说过一句话: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孔乙己文学”中弥漫的悲哀,大抵也是源于此。
你曾寒窗苦读,以为是天之骄子,有时却沦落到一文不值。

揣着一纸文凭,以为是金字招牌,可工作的苦无处安放,生活的难接踵而至,入眼皆是不如意。

似乎,读的书越多,心中的苦越浓。

法国诗人勒内·夏尔说过:

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

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前者因书咀嚼到苦涩,后者因书获得力量。

……

路遥说:“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

如果只是寄希望于读书换来名利,一旦事与愿违,人必然深陷痛苦中。

读书的意义,是在心中建立一个坚实的壁垒,用来驱赶迷茫,用来对抗苦楚。


晓霞曾问孙少平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他说:

“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面对的只是我的现实。”

孙少平看了很多书,却没有眼高手低,理智而清醒。

他心在天上,纵览多元的世界;但脚在泥中,积跬步以至千里。

当我们如孙少平、孙兰香一样把书读懂了,才不会让学历成为身上的镣铐,而是让读书成为一把打开人生的钥匙。

《孔乙己》:读不懂孔乙己的悲剧,因为太年轻

在读书的时候,读《孔乙己》倒是没有多大的感触,只觉得他是一个迂腐落伍的可笑之人。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孔乙己式的悲剧在中国现代社会比比皆是。许多孩子仍旧被家长们灌输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家长们见孩子们不好好学习动不动就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扫大街的份儿”,那种对劳动的鄙夷让我想起了孔乙己不愿与短衫帮为伍的情节。 《孔乙己》是鲁迅在1918年写下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读书人孔乙己悲惨的人生,作者寥寥数笔却展现出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咸亨酒店为社会依托反映出了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冷漠。 孔乙己是社会的边缘人,他既融入不了自己渴望的读书人的上层社会,又不屑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为队,造成了他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只得落得个悲惨结局。 鲁迅是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书写孔乙己的故事,这无疑让故事显得不那么凄凉。鲁迅在孔乙己出场以先,先是铺垫了背景,交代了短衫帮和长衫帮社会阶层的隔阂,一个是站在柜台旁边点酒喝的,一个是进到店铺的包房坐着喝酒点荤菜吃的。酒馆的规矩显示出了阶层的差距。 酒馆里的氛围是“叫人活泼不得”的,“唯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读者的注意力一下被孔乙己吸引,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才会让人发笑呢? 孔乙己一出场果然是与众不同,他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按理说,穿着长衫应该是到包间里喝酒的,然而他却是站着喝酒,说明他并不是个阔绰人。再往下读,他的长衫已经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么一来,他的确是个穷困潦倒的人,然而即使是这样穷困潦倒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境遇,宁可紧紧地披着自己破长衫,也不肯换上短衫去做一份正经的活儿给自己讨口饭吃。 他虽然有份抄书的活儿,但是那微薄的收入恐怕还没那些短衫帮挣来的多,要不然怎么连书都买不起还要去偷呢? 短衫帮都敢取笑他,可见他的地位之卑微。社会地位是跟经济基础挂钩的,有钱人就是要有底气许多,而穷人大多都是低声下气的。所以,孔乙己的收入恐怕微薄得连短衫帮都不如。 就是这样的窘迫,他也要死命维护着自己破旧的长衫,不肯低下读书人清高的头颅,与广大劳动人民站在一起。 他到底是把自己看成了读过书的人,自认为与短衫帮的人不同,比他们高级,但是倒头来却被短衫帮们嘲笑。 要是他能够平等地看待劳动者和读书人,那么他就能放下架子融入底层人民的生活之中,而不是两边都不讨好。 孔乙己的真名恐怕并不是孔乙己,他的名字是绰号,别人连他正经的名字都不知道,可见他在别人的眼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孔乙己的悲剧跟他所在的畸形社会有关。 众人看见孔乙己脸上添了新的伤疤不是同情他而是取笑他,令他更加难堪,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如此畸形的社会是在啃噬着弱者的悲哀,把弱者当作跳梁小丑看待。 此后,孔乙己又到了丁举人家抄书,结果他又偷东西,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对未曾如愿以偿、同样身为读书人的孔乙己没有丝毫善意,反而是更加地凶狠地对待他。按理说,读书人习得孔孟的仁义道德多少会待人宽厚,可丁举人没有,由此窥见那时的上层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冷酷,在他们眼里孔乙己的命不算什么,死了也不可惜。 社会是冷漠的,对孔乙己这样的弱者毫不留情,最终他到底是死是活谁也不曾知晓,更是没人关心,只有那个掌柜因为他欠着酒钱而挂念他何时还钱才多问了一句。 社会对弱者的冷漠和无情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为什么叫孔乙己?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孔乙己》里的孔乙是个什么样的人?急啊!!!

一个受封建思想荼毒的腐儒,自欺欺人,自以为是…

孔以及为什么叫孔乙己

“上大人孔乙己”

上大人,孔乙已,是什么意思?真有孔乙已其人吗?

没有孔乙已,但有孔乙已的原形。 在绍兴,叫“亦然”先生。其经历与孔乙已差不多。

孔乙己!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既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也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

孔乙己本名是什么

孔乙己姓孔,但是“孔乙己”只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给他取的绰号,他实际上有姓无名,说明他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孔己乙是什么作品中的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

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迂腐,封建”

孔乙己故事情节?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扩展资料:《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因此我们读《孔乙己》不一定永远都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释其意义。过去多数人以科举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毒害的角度来解释,孔乙己代表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是正如鲁迅所说“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