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真隐士陶渊明-下

2023-05-04 04:00:00了凡先声07:44 7538
声音简介

很多人想不到,正史比野史更有趣更神奇更富有创造力,因为,故事还要动脑筋去编,但历史从来就是最牛掰的编剧,有些人,出生就是天才,有些人,他一个人经历了别人几十年的人生,有的人,千年中国史至此一人,有些人,只能封神,让你顶礼膜拜,有的人,最牛的编剧和导演也写不出她(他)的人生。文圣、武圣、商圣、谋圣,战神、杀神,你能想到的词语全部用上,也形容不出本书这些牛人的人生。

为什么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是第一个田园诗人,也是一大奇才,更是第一个隐逸诗人,以种田为乐 够隐逸

关于陶渊明的“隐逸”,谈谈你的看法

陶渊明是 园艺爱好者

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如何看待这个称号?

这个称号是对陶渊明的一种赞美,也是对他的一种赞颂,能够通过这样的称号让他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陶渊明为何归隐

不愿为五斗米折做腰!

陶渊明归隐的意义

1、陶渊明的归隐既有个人主观原因,也有社会时代的客观因素。从个人原因来说,他的个性、所接受的思想、独特的个人经历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上而言,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他觉得难以适应并对政治产生了厌恶。正是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才导致陶渊明最终决定辞官归隐; 2、主管原因:是他幽远的性格“性本爱丘山”,以及他耿介的品格“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3、客观原因 :陶渊明是一个从小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从他的诗句“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就可看出一二。他的家族历史、他的处境、他的才智、他所处的时代等因素都促使他想有所作为,因此他多次步入仕途:起为州祭,又做桓玄官吏,再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等。他的多次隐退,就是因为险恶的现实政治令他失望,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因素促使他放弃仕途,归隐田林。

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陶渊明为啥要归隐

怀才不遇 壮志难筹 报国无门

陶渊明归隐田园典故

陶渊明中晚年弃官归隐田园,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和《桃花源记》等

归隐的古代名人(除陶渊明)都有谁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 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 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

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士生活?

陶渊明的隐士生活其实是在当时得不到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的情况下退而选择的一种生活,确实是闲情逸致,别有一番滋味,他的隐士生活如同他的那篇桃花园记一般,令人羡慕,寄情于山水之间,田园生活也自得其乐,总而言之,陶渊明的隐士生活,我们可望不可即

接下来播放